蔣璟璟
記者從教育部瞭解到,針對各種競賽活動中存在的藉機開展培訓、收費或變相收費、評獎過程不夠規範、清單外競賽違法違規舉辦等問題,教育部正會同相關部門對《關於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進行修訂和完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負責人介紹,修訂工作以堅持減輕學生和家長過重負擔為原則,徹底斬斷競賽與培訓機構的利益鏈條。(央視)
中小學競賽領域,由亂而治的進程並未徹底完成,長效化的約束機制尚未完全成熟。各個利益主體盤根錯節的勾連所形成的利益同盟,仍然有待打破。為此,教育部最近旗幟鮮明的表態,無疑是按下了新一輪治理的快進鍵。
之所以修訂“中小學競賽管理辦法”,一大直接原因,當然是要策應“雙減”的全局性部署。2021年“雙減”強勢落地以來,校外學科類教培清場式撤退。這一新情況,深度重構了“中小學競賽”的背景架構。一方面,“奧數”等培訓班收縮,以往那種“全員奧賽”的瘋狂得到矯正;另一方面,大量學生轉移到了“非學科類教培”,其間與“科學素養類”“人文素養類”“藝術體育類”競賽類目多有重合。此消彼長,“中小學競賽”與“雙減”的聯動,更添不確定性。
從近期反饋情況看,“非學科教培”爆發式增長,與市場的營銷煽動關係密切。培訓機構説服家長報班的路徑大致有二:其一,“中考要考”,比如説體育、美育等;其二,“在官方競賽活動名單上”。比如説無人機、機器人等項目。不管有意無意,“中小學競賽”客觀上已成為“校外教培”兜售焦慮、推銷攬客的依憑。這一狀況,顯然是不符合政策初衷的,也有悖於系統性“減負”的協同性與一致性要求。
“辦賽經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越是積重難返,越是要有雷霆手段。毋庸諱言的是,在常年的浸淫之後,很多中小學競賽的主辦單位自我膨脹、自我孵化,將“辦賽權”演繹成為某種“特許經營權”,一面舉辦賽事一面開班培訓,兩頭賺錢盆滿缽滿;更有甚者,還存在裏應外合“定製參評作品”“收錢賣獎”的情況。這是一條錯綜複雜的灰色產業鏈,誠如教育部所言,“徹底斬斷競賽與培訓機構的利益鏈條”,刻不容緩。而這,也是拱衞“雙減”成果的必然選擇。
進一步壓降清單,一進步流程規範。真正實現辦賽單位和市場主體的切割,如此才可淨化生態、重建正確的價值導向,才可真正發揮“中小學生競賽”拓展素質、全面育人的功能定位。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