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還沒從批改作業中全身而退,又“卷”在了記錄作業的新任務裏。
自今年9月起,勞動課正式成為中小學的一門獨立課程。剛剛過去的十一假期,也是校內有勞動課後的第一個長假。有媒體報道,一些家長反映説,假期學校佈置了勞動作業,初衷是好的,但有的作業要求的“實在有點難”,有的要求家長拍攝製作視頻,“卷”成了比賽。
比如,有的勞動作業要求小隊一起完成並拍照上傳,需要家長多方協調才能達成;有的家長為了拍攝視頻需要孩子配合,“幾次下來,兒子都嫌煩不願意做了”,最後從拍攝到後期配音配字幕,差不多用去一天時間;有的家長花錢請外援遠程指導拍攝,或者直接讓孩子擺拍一些動作完成打卡任務……
原本拍攝照片視頻是家長記錄孩子獲取新技能、分享勞動成果的一種形式,落到實際卻成了“做菜半小時,剪輯一整天”的負擔,費力地將接地氣的勞動技能刷上一層考究的視頻濾鏡,不禁讓人疑問:這作業是在評價家長剪輯視頻的能力還是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否偏離了課程的初衷和本質?這反映了公眾對現階段一些學校佈置的勞動作業形式是否大於內容的質疑,也折射了勞動教育探索過程中存在的難點。
其實,勞動本身是一件簡單又純粹的事。幫爺爺奶奶捶背、幫爸爸媽媽洗碗,但為何成為一門課程後反而難度重重?家長們應對不暇甚至擺拍應付,學校的家務勞動作業檢查和評比也失去了積極意義。當新課標落地教育實踐,一些學校的設計難免會“水土不服”,而如何完善與探索才是更重要的。
瀋陽市瀋河區二經街第二小學學生在烹飪教室製作菜品。新華社記者王瑩 攝
勞動課不同於其它大多數學科,它的重點不在於課堂上的講授和書面上的練習,而是課堂下的實踐和體味。這也使得這門課程的教學形式和評價模式不同於其它。“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勞動教育除了學習知識、收穫技能,也要磨鍊意志、培養能力,更是思考、是感受、是耕耘。如果忽略這一層,必然導致勞動作業性質與功能的異化。比如,一些學習任務適合用鏡頭記錄,但也許,勞動教育的意義恰恰在鏡頭之外,無需用力過猛的精緻包裝。
教書育人,勞動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一環,更是綜合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對於過去一段時間沒被重視的勞動教育來説,勞動課只是個開始。課程如何創新機制、系統科學落地,家長們的吐槽和公眾的熱議讓這個考題實實在在擺在了學校面前。但無疑,無論是在學校裏還是家庭中,學校如何開展、評價勞動教育,仍有待反覆考量。
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二十三小景福分校的學生正在校園農場裏種菜。新華社記者馬思嘉 攝
“人的幸福存在於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於勞動之中。”勞動與生活本就密不可分。只有讓孩子們把勞動根於意識、融於生活,不再用傳統的作業標準來衡量,才是勞動教育的真正意義和長遠價值所在。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