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師隊伍中,流傳這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話,那就是“牆內不香牆外香”。這句話怎麼理解呢?當然是老師在自己校內名不見經傳,在校內的教學成績一般般,甚至教學成績爛到渣,但這種老師在校外的名聲卻特別響。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麼?還不是因為這種教師是傳説中的“開課能手”——由於這種款式的老師經常在校外開課,而在開課之前總會像打“游擊戰”一樣四處“磨課”,所以這種老師的名聲在其他學校的人看來已經算是如雷貫耳,但由於這種老師忙於在校外開課,所以自己所教的班級這一塊“自留地”就荒廢了。
從表面上看,這種“牆內不香牆外香”的老師教學水平看起來挺高的,各種教學手段基本上都會,但這種老師對自己所教的學生確實“殘忍”的——不管教學水平多麼高的老師,在正常上課期間“三過校門而不入”,我覺得這種老師的行為並不值得提倡!
當然,在外界看來這種老師可能是非常優秀的“開課能手”,他們也有自己的苦衷——他們為了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所以“只能”常年不斷“磨課”開課聽課評課,至於“自留地”就任其“荒蕪”吧!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不是想評職稱,如果不是為了出名出風頭,還有多少老師願意如此不厭其煩地“磨課”開課呢?我覺得無光名利的話,選擇“磨課”的老師會鋭減,原因如下:
首先,職稱評聘是改變教師經濟窘況的快速通道,“磨課”是不得已而為之。
同樣的教齡,職稱不同,工資收入就存在比較大的差異。比如同樣是從教二三十年的老師,其中一個是中級教師,另一個則在很早的時候就評上了副高,那麼後者在打卡工資的收入方面就比前者多了兩三千,退休後二者的工資待遇也是天差地別。所以,對於大部分經濟狀況比較拮据的老師而言,能夠更早更快評上更高一級的職稱,這是他們夢寐以求的事情。
其次,不為職稱不為出風頭而不斷磨課的老師,在教師隊伍中偏少。
在教師隊伍中,有沒有一些不為職稱評聘、不為出風頭而不斷“磨課”的老師呢?這種老師當然也有,但肯定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一節課,大部分老師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磨課”中耐性消磨殆盡,而自己的學生在求知的路上“嗷嗷待哺”,被“磨課”的學生感覺味同嚼蠟,這種老師卻奔波在外不停地“磨課”、開課,只要是思維稍微正常的老師都覺得錯過自己班級學生成長的“花期”是很不應該的事情。
第三,很多老師都想踏踏實實從教,這是他們教書育人的初衷。
大部分老師,為何當初選擇當老師?很少有人是為了能夠四處開課“磨課”而選擇當老師,而是想要通過自己踏踏實實從教來改變學生,把學生培養成對這個社會有用的棟樑之才。所以,安穩的生活是老師們的現狀,學生的上進是老師們的追求,踏實從教是老師們的初衷。
如果“牆內不香”,我覺得“牆外再香”也是沒有什麼作用的。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