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作為“兄弟之國”的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為什麼總是打來打去?

由 合永順 發佈於 經典

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是位於蒙古帝國西部的兩大汗國,分別由拔都和旭烈兀所建。


蒙古諸汗國概覽

縱觀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可分為以下四個發展階段:

1251—1257:兩國關係的開端;

1257—1287:兩國關係日趨惡化;

1287—1312:兩國關係逐步緩和

1312— 1335:兩國關係再度惡化。

看到這兒,有些同學可能會疑惑,本是兩個“同根生”的汗國,為什麼大部分時間都在“打來打去”?接下來,我們一起簡單聊聊。

伊爾汗國,是蒙古帝國中建立最遲的汗國。不過,伊爾汗國與金帳汗國的外交關係,早在旭烈兀西征前,就已經建立起來了。正如拉施特記載的那樣:

....還在拔都在世時,蒙哥合罕就委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汗,率領大軍前往伊朗地區….斡兒答(拔都之兄)派遣了自己的長子忽裏帶着一萬軍隊,穿過花刺子模和的希思丹;拔都則派遣了昔班的兒子巴刺罕與朮赤汗第七子不哇勒的兒子明合答兒的兒子禿塔兒,穿過欽察的打耳班,讓他們到達以後,當旭烈兀軍隊的援兵,為他出力。....


拔都

這些金帳汗國的援軍,在幫助旭烈兀征服中東廣大地區後,均留在了他的軍隊中,“軍隊的消費就分給了蔑刺合和帖必力思(大不里士)兩城的百姓負擔”。蔑刺合和大不里士,先後成為了伊爾汗國的首都。旭烈兀將金帳汗國援軍的消費,分配給作為首都的城市負擔,足見其對金帳汗國以及兄長拔都的重視和尊重。


旭烈兀和妻子脱忽思哈敦

因此,在拔都時代(1251—1257),作為帝國兩大“兀魯思的”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一直保持着比較親密的夥伴關係。

1255年,拔都去世,在經過了內部短暫的權力鬥爭後,拔都弟別兒哥(1257—1266在位)成為了新的金帳汗。

不過,旭烈兀和別兒哥二人的關係,一直都不和睦。歷史記載:

早在蒙哥初登汗位時,別兒哥“在某一時期曾在蒙哥合罕身邊效勞,由此不斷向旭烈兀汗處派遣急使,顯示自己的權力。由於別兒哥是兄長,旭烈兀汗忍受了下來。”....旭烈兀不滿道:“雖説他(別兒哥)是兄長,但他即毫不謙讓、感到慚愧,而卻對我威脅、強迫,那我就再也不尊重他了。”


旭烈兀軍隊圍攻巴格達(原圖收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

後來,留在旭烈兀軍隊中的“巴刺罕(別兒哥近臣)圖謀背叛旭烈兀汗,並且使用了巫術。(這件事)偶然暴露了出來,旭烈兀把他遣回別兒哥處。”別兒哥讓旭烈兀自行處理,旭烈兀立刻下令處死了巴刺罕,雙方的矛盾愈演愈烈。

不過,個人恩怨遠足以導致兩國關係驟然出現裂痕。關係惡化的根本原因,還是“國家利益”。“根據成吉思汗遺言,(遠離金帳汗國的)阿姆河和鹹海以西的地面,應劃入朮赤及其後裔的封地之內。”但旭烈兀在完成第三次西征後,“將阿姆河和鹹海以西地面的最高權力控制在自己手中。”

別兒哥認為,旭烈兀應該歸還本屬於金帳汗國的阿塞拜疆、格魯吉亞、阿兒蘭等裏海以西的廣大地區。於是,他率先挑起了與旭烈兀的戰爭。


金帳汗國重騎兵

1263年—1264年,雙方在打耳班(今達格斯坦)相遇,旭烈兀先勝後敗,但並沒有失去對阿姆河和鹹海以西地區的控制

返回首都大不里士後,憤憤不平的旭烈兀,將大不里士城內“別兒哥宗王們的商人全部處死,並將他們的全部財產沒收,送入國庫….”

別兒哥自然也不甘示弱,“反過來殺戮旭烈兀汗國的商人,並用同樣手段對付他們。”


羅斯諸國境內的金帳汗國官員

別兒哥見強攻難以奏效,不僅與旭烈兀的“一生之敵”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建立了外交關係,還主動皈依了伊斯蘭教,想以此牽制伊爾汗國在阿塞拜疆等地的發展。

伊爾汗國也沒閒着,除了與元朝保持友好關係外,還不斷聯絡西方基督教諸國組成同盟,共同抵禦埃及和金帳汗國的武裝威脅。


1997年的大馬士革

1265年,旭烈兀去世,其子阿八哈即位。別兒哥和侄子那海,乘伊爾汗國汗位轉換之機,再次率軍進攻伊爾汗國。這一次,金帳汗國全面落敗,那海落荒而逃,別兒哥受傷死去,忙哥帖木兒(拔都之孫,1266—1280在位)成為了新的金帳汗。

忙哥帖木兒全面繼承了別兒哥的對外政策,無論在阿姆河地帶,還是在外高加索地區,均與伊爾汗國為敵。1272年,他與海都、八刺在塔刺思大會上,一致慫恿“八刺在第二年春天渡過阿姆河,帶領軍隊進攻伊朗,奪取阿八哈汗的某些領土。”

推薦閲讀:察合台汗國與元朝,到底有什麼淵源?


騎馬者為阿八哈,小孩兒為合贊汗(阿魯渾長子),抱小孩兒者為阿魯渾(阿八哈之子)

不過,八剌聯軍被阿八哈汗打敗,伊爾汗國與金帳汗國兩敗俱傷,雙方不得不“締結合約”。《突厥世系》的作者阿布爾邇齊記載道:忙哥帖木兒“因與伊兒可汗阿八哈戰爭的失敗而握手言和,雙方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互相饋贈禮物,迄未中斷。”

不過,雙方的握手言和,是戰爭結束後妥協的結果。忙哥帖木兒仍始終與埃及聯盟,從沒有想真正與伊爾汗國和好。

1280年,忙哥帖木兒去世後,脱脱蒙哥(1280—1287)即位,他再次向伊爾汗國阿魯渾汗宣戰。伊爾汗國軍隊“殺死了(對方)軍隊的一個統將不魯勒台和許多士兵,被擊潰的敵人退回去了”,脱脱蒙哥也因戰敗而“心痛至極,以致一命嗚呼。”


阿魯渾汗與法國腓力四世的文書,意圖共同對抗伊斯蘭世界

總的來説,儘管金帳汗國做了一系列的努力,但外高加索等地區,始終處於伊爾汗國的控制和統治之下。

脱脱蒙哥死後,脱脱(1287一1312在位)成為金帳汗國大汗。在他執政的25年中,雙方總體上保持着友好和平的外交關係。

脱脱即位之初,本人並無實際權力,朝政一直由權臣那海(別兒哥的侄孫)操縱把持。當時的西方人,甚至將那海與金帳汗並列,埃及人稱其為“國王”,俄羅斯人稱為“沙皇”。脱脱即汗後,為感謝那海,把克里米亞半島賜給了他。


金帳汗國的軍隊,堪稱“多國部隊”

隨着時間的推移,汗國內部的矛盾愈演愈烈,根本沒有精力與伊爾汗國進行斡旋。無論是脱脱汗還是那海,都希望與伊爾汗國保持良好的關係。當然,伊爾汗國似乎也從未對金帳汗國有什麼“非分之想”。

當伊爾汗國合贊汗接見金帳汗使者時,曾明確表示:“我不參預你們的內訌,也不利用你們的不利處境(入侵)。如果你們能彼此和解,那就最好不過了。”

為了消除脱脱汗的異心,合贊汗“將駐冬地從外高加索地區的阿兒蘭,改為報達(巴格達)和迪牙別克兒”。

至於權臣的那海,更是“未雨綢繆”。早在阿八哈當政時期,那海就曾“派遣自己的妻子和自己的兒子禿裏以及一個異密去到阿八哈汗處,向他的兩個女兒求婚”。


金帳汗國騎兵

1297年,脱脱汗與那海在頓河附近開戰,脱脱汗戰敗,不得不退往首都薩萊。不過,得勝的那海並未立即向薩萊進軍,這為其覆滅埋下了伏筆。

兩年後,脱脱汗捲土重來,雙方在第聶伯河附近的波塔瓦再次開戰,脱脱汗取得完勝,那海戰死,脱脱汗終於奪回了金帳汗國的統治大權。

在脱脱汗統治時期,兩國一直保持着友好關係。正如他所説的那樣,“任何時候我們也不挑起戰爭,也不去為自己惹起亂子,免得降於兀魯思的紛爭之罪落到我們身上。”

月即別汗(1312一1340)即位後,金帳汗國進入鼎盛期。在強大國力的支持下,月即別汗摒棄了兩國的友好關係,與埃及組成軍事同盟(定伊斯蘭教為國教,遠嫁公主給埃及蘇丹),共同向伊爾汗國發動軍事進攻。

不過,以阿塞拜疆為中心的外高加索地區,還是仍保留在伊爾汗國手中。


月即別汗

月即別去世後,繼任者札尼別汗跟月即別汗一樣,力圖吞併阿塞拜疆等地區。“這一點不難做到。因為1335年伊爾汗國不賽因汗死後,伊爾汗國已經分裂。”

札尼別汗“征服了這個行省(指阿塞拜疆)和大不里士,殺死了當地土著首領出班王室的阿失刺失,將其首級懸於大不里士的清真寺的門上”,至於末代伊爾汗努失兒完,完全不知所蹤。伊爾汗國境內的地方貴族們乘機獨立,形成割據局面。


伊爾汗國的蒙古貴族

其中,居住在巴格達的蒙古貴族哈桑(札剌亦兒氏),於1340年自立為汗。1358年,其子兀窪思汗兼併阿塞拜疆等省地,移都於大不里士,史稱札剌亦兒王朝(14世紀末,被帖木兒帝國所滅)。同年,札尼別汗的軍隊”被札剌亦兒氏從阿塞拜疆趕出去”,入侵阿塞拜疆等地的企圖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這是金帳汗國最後一次入侵阿塞拜疆。因為自札尼別汗後,“駱駝的脖子被擰斷了”,在他去世的24年間,共更換了20個汗,有的只在位幾個月甚至幾天。


脱脱迷失

1380年,白帳(拔都兄斡兒答後裔)汗脱脱迷失藉助帖木兒的力量,擊敗金帳汗國權臣馬買,控制了汗國的大部分疆土,成為新的金帳汗。從此,金帳汗從拔都系轉移到了斡兒答系。

15世紀中期後,金帳汗國正式分裂為數個政權,如東部的哈薩克汗國、西部的喀山汗國、克里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諾蓋汗國等,中央直轄的疆土大大縮水,被稱為“大帳汗國”,1502年,末代大汗賽克赫阿里被克里米亞汗國擊敗,金帳汗國宣告滅亡。

從兩國近百年的關係看,雙方一直圍繞以阿塞拜疆為中心的外高加索地區進行着爭奪。原因很簡單,這裏不僅有豐美的牧場和繁華的城鎮,還有着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

對此,旭烈兀可謂心如明鏡。“旭烈兀所重視的是阿塞拜疆出色的牧場。在這方面蒙古人特別喜愛庫臘河下游駐冬的木甘草原,適於夏天放牧的覆蓋着豐美青草的哈刺塔黑的山坡。最後,旭烈兀及其後裔對阿塞拜疆各城鎮中享有盛名的富庶手工業,尤其是紡織工業,非常重視。”


西征的旭烈兀,“順便”收了“老哥”金帳汗國的地盤

當然,金帳汗國更深知此地的重要性。他們想通過此地,建立通往黑海、地中海的出海權,從而達到其發展貿易、外交的目的。儘管“(金帳)汗國的疆域遼闊,草原富饒,然而城鎮非常稀少….若人們在這裏開荒種地,它也一定是最肥沃的土地,但是居民們是牧養牲畜的遊牧民族。”

除了不裏阿耳(今喀山)、拔都薩萊(伏爾加下游)、錫爾河下游沿岸城鎮、玉龍傑赤和黑海北岸幾個像樣的城市外,金帳汗國絕大部分地區位於草原地帶,且深居內陸。

汗國北部是每年被大雪覆蓋六個月之久的凍土地帶;

東部則是寒冷的西西伯利亞地區;

西部是已分裂成諸多小國的基督教世界;

南部以鹹海、裏海、黑海為界與伊爾汗國接壤。


玉龍傑赤舊城,即土庫曼斯坦的庫尼亞-烏爾根奇

坦誠説,向北、向東擴張毫無實際利益可得,只能把目光投向西方和南方。

在西方,金帳汗國雖儘管一度使“蒙古人的影響,而不是權力,擴大到多瑙河的南部,進入到保加利亞和色雷斯”,但“好戰的立陶宛人和條頓民族的騎士從波羅的海、第聶伯河滾滾而來”。蒙古人的勢力始終限制在第聶伯河以東地區,向西擴張以失敗而告終。


當時的基督教勢力,實力不容小覷

於是,他們又把目光轉向了伊爾汗國。因為伊爾汗國佔據的外高加索地區(裏海和黑海之間的陸路地區)是金帳汗國唯一一條通向南方地中海、黑海地區的通道(鹹海與裏海之間的陸路地區,不宜通商)。

但雙方纏鬥的結果是:

金帳汗國沒有從中撈回半點好處,向南擴張又以失敗而告終;

伊爾汗國也元氣大傷,沒有了向外擴張的原動力。

縱觀金帳汗國與伊爾汗國的“百年內鬥史”,對蒙古帝國乃至兩國本身,均產生了重大的消極影響。

1)兩國的內鬥,客觀上加速了蒙古帝國的分裂進程。

以海都為首的窩闊台汗國和察合台汗國與元朝抗衡,固然是蒙古帝國分裂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同樣作為帝國“兀魯思”的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不聽從“老大哥”元朝的調停,彼此鬥爭,兩敗俱傷,進一步加速了帝國的分裂。

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佔據着廣大中亞、東歐和中東地區,是帝國與基督教世界和阿拉伯世界聯繫的橋樑。蒙哥即位後,作為“眾兄弟之長”的拔都,不僅聽從蒙哥的調遣,還維護着帝國在西邊的統治秩序。

推薦閲讀:「蒙古大亂鬥」拔都與貴由之爭:蒙古帝國分裂的催化劑


出使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布魯克,得到了拔都的熱情款待和保護

然而拔都去世後,新的金帳汗別兒哥卻摒棄了與拖雷家族世代維持的友好關係,主動征討伊爾汗國,使兩國長期處於戰爭之中,令蒙古帝國難以維持,從而逐漸地走上了分裂和崩潰的道路。

2)對伊爾汗國而言,與金帳汗國的百年內鬥,阻礙了其進一步向外發展的機會

金帳汗國為了爭奪阿塞拜疆等地,在主動出擊伊爾汗國的同時,還與其“死敵”埃及馬木留克王朝建立了軍事和政治上的同盟關係,使伊爾汗國腹背受敵。繼別兒哥後,忙哥帖木兒、脱脱蒙哥、月即別、札尼別等金帳汗國大汗,均向外高加索地區發動過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埃及的“奴隸兵”馬木留克騎兵,成功抵擋住了旭烈兀西行的腳步

結果,伊爾汗國因為忙於應付金帳汗國,不得不放棄對敍利亞和埃及的軍事行動。可以説,雙方的內在,客觀上阻止了伊爾汗國的對外擴張。

3)對金帳汗國來説,與伊爾汗國的內鬥,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

首先,在近百年的時間裏,金帳汗國為了奪取對以阿塞拜疆為中心的外高加索地區的控制權,投入了無數的人力金額財力,花費了寶貴的時間。但是,他們始終沒有得到這塊肥沃的領土,更談不上通過此地與黑海、地中海聯繫。


伊爾汗國的基本盤,最終被帖木兒盡數收入囊中

其次,由於他們把主要精力放在進攻伊爾汗國方面,因而在與西方各國交戰失利後,不再向西發展,自身發展也受到了抑制。

第三,在金帳汗國統治後期,因為與伊爾汗國的內鬥,內部統治陷入危機,最終以分裂而告終。對金帳汗國而言,與伊爾汗國的內鬥,其積極影響遠小於消極影響。


黃金家族的後裔們,早就忘了“五子訓箭”的古老典故

總的來説,金帳汗國和伊爾汗國“以戰為主,以和為輔”的外交關係,加速了蒙古帝國的分裂,直接導致了兩大汗國的衰落和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