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引言
為了方便政府部門(單位)執行公務,國家都會為其配備公務用車。2017年公佈的《公務用車管理辦法》,進一步規範了公務車的使用,比如説越野車不得成為領導座駕,再比如説機要通信用車的價格不得超過12萬元等等。現如今的公務用車有很多“條條框框”,那麼古代公務用車又是一種什麼情況?
古人們是沒有汽車的,更沒有所謂野的越野車以及機要通信用車,為了方便各個衙門的領導出行,朝廷也會給他們配備公務用車。古時候的公務用車相對來説比較簡單,就是牛車、馬車、轎子或者直接就是馬、驢等。
就好比説大唐時期的官員,執行公務時人人騎馬。要是出門坐轎子的話,反而會被尚武的唐人們嘲笑。今天一起來了解下,古代歷史上公務用車的那點兒事。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先秦時期的諸侯大臣們,出門時都會乘坐馬車,這是他們體現身份的標誌。無論是入宮覲見王上,還是執行某些公務,先秦的官員們都要乘坐馬車,這是最早的公務用車了。
雖然馬車在歷史上非常普遍,但是在先秦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馬車的地位卻非常崇高,它們不但是官員們的公務用車,還是戰場上決定勝敗的戰爭資源。
在那個年代,哪個國家所擁有的馬車(戰車)最多,他們在戰場上獲勝的幾率就會更大。官員們把馬車作為公務用車,確實是非常體面的一件事情。除了官員們之外,一些名流大家,各界翹楚,對於馬車也非常追求,就連千古賢人孔子也是如此。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孔子門徒三千,但他最喜歡的卻是一個名字叫做顏回的弟子。可惜顏回“藍顏薄命”,年紀輕輕便身死道消。白髮人送黑髮人,孔子自然是萬分悲痛的,甚至坐在地上號啕大哭。
後來顏回的父親來領顏回的屍身時,因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於是顏回的父親便向孔子提出了一個要求:想用孔子的馬車。
如果按照正常情節發展的話,孔子應該會爽快的同意,但是孔子卻直接選擇了拒絕。他對顏回的父親説:“不乘車,我怎麼與大夫們交往呢?”由此可以看得出,在孔子的心目中,馬車的重要性絲毫不比愛徒弟顏回的重要性差。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不僅孔子是這樣,那個年代的人們,把馬車看的都非常重要。就好比説秦始皇,剿滅六國,奠定無上霸業。作為一代雄主,在很多小情上他都看得非常淡,但是當秦始皇看到丞相李斯的馬車過於顯赫之後,卻依然會耿耿於懷。連一代帝王對馬車都看的如此之重,更不用説孔子等人了。
類似於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就好比説王安石,在歷史上也是名垂青史的一代大家,但他對自己的公務用車依然無比重視。
唐朝時期百官騎馬的制度延續到了北宋時期,但是因為南方的馬匹較少,而且京師以及很多大城市的地面都已經使用磚石鋪路,所以騎馬是非常不方便的,因此宋朝的很多官員都選擇騎驢。
王安石非常重視朝廷配備給自己的驢,不但小心養護,還經常令人為驢洗澡。後來有人覺得,像王安石這樣的大文學家大政治家,整天騎個驢實在有些不雅,於是便送給了他一頂雙人小轎,坐轎肯定要比騎驢舒服,也比騎驢顯得高貴一些。但是王安石卻當場發怒,罵道:“奈何以人代畜!”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通過上面幾個歷史史實,大家不難發現,在古人心目中公務用車是一種地位和身份的象徵,雖然它可能不是最舒適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但卻是最重要的。二.西漢時期頒佈了公務用車法規,這些規定有着鮮明的等級要求,違規後果很嚴重
早在漢朝漢景帝統治時期,就已經頒佈了公務用車的相關規定。但是漢景帝頒佈的這些規定卻具有非常鮮明的等級制度。
1.拉動馬車的馬匹數量有區別
漢景帝規定只有專屬於自己的馬車,才能使用4匹馬。而將相諸侯所使用的馬車只能由三匹馬拉動。再往下一個等級,到了士大夫的馬車只能由兩匹馬拉動。其餘的官員以及平民百姓的馬車只能使用一匹馬。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對於馬匹數量的要求,早在秦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但是卻沒有明確的立法規定。就好比説秦陵中出土的銅馬車,專家們可以根據馬匹的數量,判斷出這是一個什麼樣官職的人乘坐的馬車,而且秦始皇的馬車便是由4匹馬拉動的。
2.車廂的“幡”有區別
車廂的“幡”就是指馬車車廂兩邊用來遮擋塵土或者陽光的一個屏障。但即便是這個小小的物件,在使用上也有很大的講究。漢景帝規定:俸祿在600石以上千石以下的官員,車廂左邊的“幡”可以染成紅色。俸祿在2000石以上的官員,可以將車廂兩邊的“幡”全都染成紅色。
3.馬車上遮風擋雨的車蓋有區別
普通老百姓(不包括商賈)用的馬車,車蓋只能使用青布蓋。俸祿在200石以及以下的官員可以使用皂布車蓋。到了俸祿在千石以上的官員,才可使用皂覆蓋。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普通老百姓中為什麼不包括商賈呢?雖然西漢商業比較發達,出現了很多私營業主,他們也確確實實賺到了很多的錢,但是商賈的地位卻非常低。
漢朝時期重農抑商的思想特別嚴重,因此説漢景帝規定:普通老百姓(農民)可以乘坐馬車,但是商賈之人卻不行。
也正是因為車蓋以及冠服的區別,從漢朝時期便興起了“冠蓋”這個詞,這是官員們身份的象徵,例如杜甫曾在《夢李白》中寫道: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或許會有朋友要問,為什麼要按照官員的俸祿來制定這些制度,而不是按照官員的品階呢?其實按照俸祿來制定是比較合理的。
《儒林外史》:坐轎獻恩,騎馬到任。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儒林外史》是一部小説集,而“坐轎獻恩,騎馬到任”則是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説的是明朝時有一個人,擔任光祿寺卿,因為表現良好,升職為僉都御史,官職從從三品成為了正四品,從三品畢竟是個“副職”,遠不如正四品掌握的實權大,因此説這個人是升職。
但是按照明朝公務用車的規定:三品官員含從三品,出門時必須坐轎,但是四品官員卻不得坐轎,只能騎馬。於是這位官員只能坐着轎子去皇宮裏拜謝皇恩,從皇宮出來之後立刻改成騎馬去檢察院報到。
既然漢景帝已經把規定下達了,就必須嚴格遵守,越級使用不可以,降級使用也不可以。就好比説漢宣帝統治時期,有一天下着大雨,地上非常泥濘,於是有幾個大臣便沒有乘坐公務用車(馬車),改為徒步上朝。
漢宣帝知道之後非常生氣,便下令“爾輩數人皆削爵”。於是這幾位大臣便被削去了爵位,由此也可以看得出公務用車的制度之森嚴。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馬車作為最早的公務用車,是非常彰顯身份的,但是在馬車的使用上卻有一個問題存在了千年,始終無法得以解決,便是減震問題。馬車的行進速度很快,減震又很不好,所以人坐在上面非常顛簸。
於是春秋戰國以後,馬車這種公務用車逐漸的被牛車所取代。到了漢朝中後期以後,官吏們的公務用車基本上都改成牛車了,更是出現了“將相乘牛車”的現象。連將相都乘坐牛車了,百姓們自然也是如此,而且商賈之人也終於有車可以坐了,畢竟漢代律法不允許他們乘坐馬車。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大混亂時期,政權更替非常頻繁,朝廷的政令更是朝令夕改,所以説官員乘牛車這一制度經常被人打破。這個時期除了牛車之外,羊車,豬車,驢車相繼出現。雖然我們不知道古人是如何駕馭這些動物來拉車的,但是這些奇葩的公務用車卻實實在在的在歷史上出現了。
《北齊書》每朝賀,慶之常乘豬鼻無帷車。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南北朝時期混亂的公務用車制度,在唐朝時得到了統一。唐朝國力強盛,百姓們又非常尚武,於是出現了百官騎馬的局面,不管你是一品大員還是七品縣令,公務用車都是馬。
為了保證官員們“騎馬”的特權,也為了顯示官員們的地位,唐朝初年制定了一項律法:除了官員之外,民間不得騎馬。這項規定的制定還有一個歷史原因,唐朝初年因為戰事影響,國內馬匹數量極少,因此統治者才會限制民間騎馬。
但是隨着唐朝國力的日漸增強,馬匹早已經成為“爛大街的商品”。於是自信開放的唐人們,開始紛紛踐踏唐初的限馬令。到了大唐統治的中後期,別説官員了,就連婦人小孩出門時也會騎馬。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宋朝時期,官員們的公務用車變成了馬和驢。地方官員主要使用馬,而中央官員主要騎驢。這個原因前面已經講過,一是沿襲了唐朝的制度,二是因為磚石鋪地騎馬不便。
但是到了宋朝統治的晚期,也就是南宋時代,因為享樂成風,官員們開始拋棄馬或者驢,選擇乘坐轎子。有這樣一句話描寫當時們的官員們的公務用車情況:“乘轎者十人而九矣。”
到了大明王朝,朱元璋考慮到宋朝滅亡的原因,開始嚴厲限制官員們的享樂之風。於是在大明開國之初便做下規定:只允許婦女以及年老體弱生病者乘坐轎子,官員們只有三品以上的文官才可以乘轎,其他的文官,以及不論品階的武官全部騎馬。
《明史》:勳戚武官,不問老少,皆不得乘轎;違例乘轎及擅用者,奏聞!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古代的公務用車,無論是馬車牛車亦或者馬、驢、轎子,它們的存在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古代交通不方便不發達的情況下,這些公務用車確實給官員們辦公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在這些公務用車的使用過程中,卻出現了很多的漏洞,例如説“毀掉官員清譽的駕駛員”。
官員們不可能親自駕駛公務用車,除非騎馬或者騎驢。一旦使用馬車,牛車或者轎子,就要有“駕駛員”,然而很多駕駛員們卻扯了虎皮做大旗,經常利用自己的身份做一些讓人印象惡劣的事情。
例如説他們會駕駛着官員們的馬車,或者抬着官員的轎子上街,所過之處各家商販都要按月給他們例錢,逢年過節的時候還會加倍。有些人還會駕駛馬車或者抬着轎子下鄉斂財,這給地方官員及百姓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論語》
《明史》
《北齊書》
《儒林外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23 字。

轉載請註明: 現在公務用車有相關規定,那麼在古代公務用車是什麼規定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