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時期,曹操的權謀之強自是不必多説,但與曹操鼎足而立的孫權和劉備在權謀一道上卻也是絲毫不弱;而這裏主要説的就是孫權和曹操之間的那些個明爭暗鬥的事。明爭是起於“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聯合,擊退了曹操,並乘勢奪取了曹操的大片領域;曹操當然氣不過啊,於是在休養數年後,發兵攻打孫權,雙方爆發了第一次“濡須口之戰”,結果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而且不久後拿下了皖城,控制了江淮南部。
但在劉備拿下益州,孫權感到十分恐慌,便找劉備要回當初借出去的南郡;南郡的地理位置極為重要,而且發展得也相當不錯,劉備當然不想給啊,於是便有了“湘水劃界”,雙方平分荊州。與劉備議和後,孫權再次征討合肥。剛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張遼的突襲,猛將陳武奮戰至死,孫權棄旗登山,方得以脱險;在撤軍時,孫權又再次遭遇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拼死保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脱險。
隨着劉備打敗曹操,拿下漢中後,孫權壓力倍增,再加上被張遼打出了心理陰影,北上暫時是沒想法了,於是孫權把目光瞄準了荊州,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徐詳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為了騙過關羽,孫權和曹操可是做足了姿態,孫權攻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荊州守將關羽趁襄樊空虛之際,發動襄樊之戰,在此期間,據稱關羽曾數次辱罵孫權所派的使者,後來還派人“擅取湘關米”。
而此時,曹操那邊的旨意也來了,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可以説,此時孫權奪取荊州的各方面條件都已經滿足,於是孫權以關羽“擅取湘關米”為名,下令出征荊州,命呂蒙為前部。結果很簡單,呂蒙兵不血刃,襲取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將軍潘璋、朱然也將關羽擒殺。然後孫權和曹操之間再次開始假惺惺的互動,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假節兼荊州牧,封南昌侯。
而孫權則派校尉梁寓向朝廷進貢,表示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取代漢朝自稱大魏皇帝。曹操將孫權來書遍示內外羣臣,説:“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耶!”曹操為何這麼説呢?孫權如此示弱如此作為,背後當然是有算計的,當時曹操已是人臣的巔峯,再進一步就只有稱帝了;但曹操麾下是比較複雜的,有忠於他的,也有忠於漢室的,而天下人才也是如此,如果曹操稱帝了,那必然寒了那批漢臣之心,説不定還會起不少叛亂,然後孫權再乘機北上,未嘗沒有機會問鼎中原。
退一步來説,就算是曹操稱帝成功,孫權沒有機會北上,卻也能自己稱帝,因為漢王室權威已經蕩然無存,那自己也就沒有忌憚了。那如果曹操拒絕呢?則必然會寒了一大批跟隨自己常年征戰的文武大臣之心。因為他的那些老臣們,還是希望能更進一步,甚至成為開國功臣的,並且當時曹操手下羣臣乘機向曹操勸進。所以不管曹操怎麼回答,都是不利的;但老謀深算的曹操,又豈會讓孫權的那點小伎倆成功呢?曹操只用了只用了一句話就輕鬆破解了,曹操對羣臣説:“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操的意思是,我並不是不想稱帝,只是時機還不對;曹操想的是在統一天下後,再稱帝;可惜自己時間不多了,於是想把機會讓給兒子,而且還做了一個表態,那就是“我兒子肯定稱帝”。但是讓曹操沒想到的是,他兒子並沒有如他所願,在一統天下後再稱帝,反而是在曹操去世後不久,便迫不及待的代漢自立了,而此舉也的確寒了一大批忠漢人士的心。如果當時劉備不是去攻打孫權,而是以復興漢室之名昭告天下,並與孫權聯手北伐的話,未嘗沒有機會。
雖然曹丕稱帝了,所作所為堪稱明君,為中原地區的恢復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但曹丕終究沒有完成曹操一統天下的夙願,而且這曹丕還是個短命鬼,曹丕之後的曹叡也是個短命鬼,故而魏國的權力逐漸讓野心勃勃的司馬懿所掌控。曹操自己周文王,殊不知,他麾下的司馬懿才更像是周文王。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司馬炎三代人的努力,最終一統天下,建立了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