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導語:看大秦帝國,從明君輩出的角度,分析秦國為何能明君輩出六世而嬴?憂患意識,獨特的文化,長期的戰爭是秦君不敢怠慢
《大秦帝國》其實就是講述了一個在西北邊陲為周室養馬的貧弱秦國,屌絲逆襲成大國,最後一統天下的故事,此歷史劇共分為四部分,戰國的裂變,秦國縱橫,秦國崛起,秦國得天下。就像劇照商鞅所説的,秦國土地貧瘠毫無地理資源優勢,秦國偏居一隅在位置上毫無戰略優勢,秦國文化落後,人才匱乏更不具備人才優勢,秦人私鬥成風歷經四世內訌更使秦國雪上加霜。
從《大秦帝國》中,我們可以得知是秦穆公讓秦國有了第一次自信,而真正展開霸業時期卻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有很多人表示不理解,秦國能夠用六百年時間,在戎狄圍剿中成長,在中原諸國攻伐下壯大,從西部邊陲一個貧弱國家而崛起為強大帝國,進而統一天下,商鞅變法固然重要,但秦國最終勝在出了六世明君。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李悝變法與吳起變法使魏國成為戰國時期第一強國,推動改革的國君是魏文侯,在經濟方面,魏文侯發展農業,採取興修水利、鼓勵生產兩項措施;在民生方面,魏文侯加強民生管治,大力打擊犯罪,嚴禁非法經營活動,在人才方面,魏文侯求才若渴,重用子夏、李悝等賢臣,為魏國帶來新氣象的同時,也帶來繁榮昌盛。
在魏國強大方面,魏文侯重用吳起,推行新的徵兵制度,打造一支戰鬥力強悍的“魏武卒”,為魏國立了許多戰功,使魏國成為一個真正的軍事強國。從魏國的改革中,我們看到了魏文侯思想開放、眼光遠大,掙脱晉國時期舊文化傳統束縛,接受納諫,從各地方、各階層籠絡人才,並且用人不疑,重要人才,僅用數十年時間,魏國便成為三晉中心,戰國霸主。那麼,魏國後來為何衰落了呢?《大秦帝國》中,商鞅所説的魏國改革只能強盛一時,遇明君則國強,遇庸君則國弱,遇昏君則國亡。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我們再來看看趙國的改革,歷史上趙國有名的改革有兩次,一次是在第一任國君趙烈候時,代國人番吾君向他推薦牛畜、荀欣、徐越三人,講述仁義及王道治國原則,趙烈候“選賢任能,節財儉用,察度功德”使趙國改革小有成績;第二次改革就是商鞅變法之後的,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唯一一個能與秦國在軍事上相抗衡的國家。
楚國在楚悼王的領地下,重用吳起,由其主持一場壯烈的政治改革,吳起改革內容包括強兵、簡政、廢除公族、杜絕私情與遊士等種種措施,楚國經過吳起改革後,楚國成為軍事強國,才有了日後的南平百越,北並陳蔡,西伐秦國,卻三晉。魏國、趙國、楚國的改革都是有成效的,魏國佔領了秦國河西大片土地,秦國被迫遷到洛水以西;一直大而不強的楚國能卻三晉,打秦國,這樣的成績也是十分誘人的;齊國本身就經濟發達,人才眾多,一直位列強國富國之列,就是燕國、韓國在諸侯國中的地位也比秦國要高很多。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商鞅認為富國強兵的根基在於庶民,魂魄在廟堂,在大爭之世,國家要由貧而富,根基是發展農業,開發地力,只要民眾努力耕戰就可以成就霸業,於是商鞅建議秦孝公廣招人口,給予土地和住宅,免除一定的徭役和兵役,讓老秦人來當兵,讓新秦人提供糧草。商鞅還建議,廢除井田制,實行授田制,把土地授予給農民,承認土地私有,國家承擔土地税賦,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秦國國力迅速提升。
商鞅以農戰政策發展國家經濟,以重戰政策加強軍事力量建設,在雄厚的經濟實力繼承上,將重農和重戰結合起來,並且用賞刑來推動這種政策,不僅有利於奴隸解放,更有利於調動庶民奮鬥的積極性,這種政策最大將民眾力量在戰國時期發揮到了極致作用,從而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商鞅變法是以法治思想為核心內容的,以“重法”著作,認為“法”才是治國的關鍵,不同於齊國慎到的勢治,韓國申不害的術治;在秦國,臣子要守法,庶民要守法,君主也要守法;商鞅強調,君主制度法律後,必須嚴格遵守,不能憑主觀好惡之情而破壞法制,更不能親疏遠近而妄行賞罰。
在法律的執行上,商鞅強調“刑無等級”,國家法律是至高無上的,無論是氏族貴族,卿相將軍,功臣孝子,大夫庶人,只要阻礙、破壞耕戰政策,只要違反國家法律,一律嚴懲不貸。一切依法定型,功過不能相抵,爵祿不能頂罪,善行不可頂惡。
由此,可見商鞅的變法對國君有巨大的要求,既要國君遵守法律,又要得罪權勢,如果國君不下定必死的決心強力支持,商鞅變法是萬萬不能成功的。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不僅是人才政策,不僅僅是商鞅變法,而是贏在六世之明君。那麼為什麼秦國能夠明君輩出呢?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六國卑秦壓力對秦國君主的刺激,早在西周時期,秦國只是看守邊陲的小國,主要是替周天子抵禦戎狄入侵的,秦國雖然是合法封邑,但地位低下,這裏土地貧瘠,是一片荒野地帶,條件惡劣,秦人生活困苦,隨着抵禦戎狄有功,秦國的地位逐漸被周室提升,先後被任命為周室的命臣,在周室式微時又被晉升為諸侯,雖然名義上是諸侯國,但在各諸侯國眼裏,秦國一直被卑視。
秦國在與戎狄進行長達400多年的拉鋸戰中,與戎狄打交道最多,其文化遠遠落後於中原諸國,在中原諸國眼裏,秦國之俗具有“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的特點,對於中原文化來説,無疑是一個另類,被視為夷狄。縱使秦王不斷努力發展勢力,也無法改變當時六國卑秦的狀況。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進入戰國後,隨着秦國國力增長,與東方諸國有了抗衡實力,在與東方諸國多次對抗中,秦國處於絕對優勢地位,這又被東方諸國視為“虎狼之邦”,東方諸國畏懼強悍的秦國,有不願意接受秦國超越自己而強大的事實,於是,秦國成為東方諸國合縱攻擊的目標。
面對東方諸國多次聯合攻秦的情況下,秦國受到的威脅遠大於任何一個國家,最後用連橫策略成功化解,在這些巨大的壓力情況下,秦國君主時刻保持憂患意識,一直為籌劃統一大業而奮鬥,而其他六國君主則生活在相對安逸之中,滋生享樂心態,腐化鬥志,缺乏雄心和大志,所以,正是這種憂患意識促使秦國明君輩出,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早在西周時期,秦國被封地時開始,就常年處於征戰之中,首先秦國地處於戎狄包圍之中的西北邊陲,為周室守國門,秦人要抵禦戎狄入侵,要開疆拓土,必然發生戰爭,這其中既有秦人拓土擴邊的主動迎戰,也有戎狄發動入侵的被動應戰,儘管周室對秦國有幾次分封,那都是空頭支票,秦國的每一寸領土都是在戰爭中打來的。
進入戰國時代以後,秦國更多地時面對山東六國的圍剿,無論是主動戰爭或者被動應戰,戰爭始終伴隨着秦國,致使秦國國君不敢有絲毫鬆懈和怠慢,否則就會有戰敗亡國的危險;而長期的戰爭環境,使得秦國君主牢牢地將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各項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使得秦國一開始就建立具有軍事性質的中央集權國家,君主在軍事、行政上擁有絕對權威。
此外,西周時期各國普遍實行的宗法制度,使得諸侯國內容易形成宗族豪強,卿大夫左右政局的局面,例如晉國出現的“六卿弱公室”,魯國的“三桓”,在宗法制影響下的諸侯國極易被宗族豪強掌控國政,分散君主權力,反觀秦國沒有嚴格的宗法制約,使得君主政策能夠高效展開和執行,對於提高國家競爭力方面,秦國比六國具有巨大的優勢,這也是秦超越六國的重要因素。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秦國獨特文化對君主的塑造也是秦國明君輩出的原因之一,秦人在漫長的崛起過程中,瀰漫着崇武尚戰精神,使“勇猛”者繼位,秦人在長期與戎狄戰爭中,與戎狄文化不斷碰撞,形成了既包容、開放又尚武、剽悍、進取極具競爭意識的獨特文化。
商鞅變法後,秦國形成重耕戰思想,深化秦人對武力的渴望,對戰爭的宗室,特別是帶有巨大誘惑力的軍爵獎勵制使得秦人有死而後生的勇氣,將秦軍打造成一支虎狼之師,這樣的文化傳統使秦兵在戰場上的展現出令六國膽寒的氣勢。
在崇武尚戰的民風指引下,秦人對明君有了不同於六國的評判標準,能不能開疆拓土,能不能爭奪人口,這是他們的明君標準,這些目標的實現都需要通過武力來實現,所以在儲君的選拔上,秦國更傾向於“擇勇猛者立之”而不是“嫡長子繼承製”,這種君主選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君主的英武和賢明。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此外,秦國在商鞅變法後,率先打破世卿世祿制度,使得秦國在人才競爭力上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官僚體制開始進入國家行政體制的核心;反觀山東諸國在人才使用方面較為重視世族的任用,秦國的人才多數都來自中原地區,大多都不是秦人。在秦國先進的官吏選拔體制下,這些人才進入秦國後,充分發揮了臣子對君主的輔佐作用,進而影響秦國曆史發展進程,最終助力秦國統一天下。
參考文獻:《荀子》、《史記》、《戰國策》、《左傳》、《商君書》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80 字。

轉載請註明: 看大秦帝國,深度分析秦國為何明君輩出?憂患意識、獨特文化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