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家庭教育支出擴大教育結果不公平 | 升學系列文摘之十九
編者按:
在當前中國社會,教育競爭被過度強化,學生被困於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帶來的雙重壓力之中。面對錯綜複雜的升學選擇,學業競爭可能已超出學生個體能力的競爭範疇,家庭作為教育投入的微觀主體也介入其中。家長對孩子學習的經費支出、時間投入、升學信息的獲取程度等都將成為影響其升學競爭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本週“升學”欄目摘編了相關文章,歡迎閲讀!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主要途徑。近年來,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公共教育的投入力度,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在GDP中的佔比自2012年起已連續6年突破了4%,大大緩解了家庭層面的教育支出負擔,並對推動教育結果均等化具有積極意義。然而,家庭作為教育投入的微觀主體,家庭教育支出數量的多寡、結構的差異直接決定了子女的教育獲得與人力資本積累,並且業已成為締造社會不平等的再生性根源。
家庭教育支出的數量取決於家庭經濟社會文化背景。根據《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提供的統計數據,2017年全國校外培訓的總體規模達到了4900億元,但高收入家庭的校外培訓參與率比低收入家庭高出了近50個百分點,社會經濟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階層的家庭教育支出差異。公共教育投入在幫助弱勢羣體與貧困家庭實現向上流動的同時,卻可能因為家庭教育支出的階層差異而重塑教育不平等。
目前我國公共教育投入採用的是生均撥款模式,該模式有利於從投入側上保障教育公平。家庭教育支出則取決於父母的經濟條件及其對子女的教育人力資本投資偏好,當給定公共教育投入模式不變時,家庭教育支出對於教育結果公平究竟是具有“公平效應”還是“馬太效應”是本文關心的核心問題。
本文利用中國人民大學調查與數據中心提供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數據,基於教育投入—產出分析框架,採用均值迴歸與工具變量法、條件分位數迴歸與廣義一般分位數迴歸框架,實證檢驗了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支出對於教育結果的異質性影響,得到研究結果如下。
第一,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驗證了家庭教育支出與學生認知能力發展之間的正相關性,父母用於孩子課外補習、課外興趣班上的校外教育支出每上升一個單位值,能夠將子女在認知能力測試上的表現提高3.9個百分點,而利用工具變量法糾正內生性偏估後,家庭教育支出影響認知能力的均值效應則上升到了0.397。
第二,條件分位數迴歸捕捉了家庭教育支出對於可觀測特徵相同的學生的異質性影響:家庭教育支出對認知能力的干預作用隨分位點的上升而呈現出線性上升的趨勢,更多的家庭教育支出將會使本處於不利境地的學齡兒童更加不利。
第三,利用廣義分位數迴歸框架發現,家庭教育支出對於不同分位點上認知能力的無條件影響表現出“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課外補習對於高分位點上學生認知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高於低分位點,當其他條件保持不變時,校外教育支出的“軍備競賽”將會擴大教育結果的不公平。
(《教育與經濟》2020年第4期 《馬太效應還是公平效應:家庭教育支出與教育結果不平等的異質性檢驗》方超 黃斌 文)
來源:教育文摘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