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二虎
一、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在遼宋時期,有關“燕雲十六州”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
所謂燕雲十六州是當年後唐將領石敬瑭為了登上皇位,就派出使者向遼太宗求援,開出的條件就是撫立石敬瑭上台,當上中原皇帝,事成向契丹稱臣納貢,割讓燕雲十六州,也讓石敬瑭留下賣國求榮的罵名。
但歷史的真實是這樣的: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後,他的三兒子李從厚繼承了帝位,卻被李嗣源的乾兒子李從珂拉下馬,李從珂篡奪了皇位。
李從珂上台後,總怕李從厚的事重演,對手握重兵的李嗣源女婿石敬瑭百般猜疑,一直琢磨怎樣削弱石敬瑭的權力,逼着石敬瑭忍無可忍造反,與李從珂兵戎相見。
這是在當時五代經常發生的事,槍桿子裏面出政權,看誰胳膊頭硬。
但面對李從珂的重兵圍剿,石敬瑭顯然不是對手,就決定向契丹求救,當耶律德光正在考慮時,時任幽州節度使的趙德鈞也派來使者,想得到契丹人的幫助,成為中原之主。
石敬瑭消息比較靈通,就立馬派出桑維乾為使,表示願意向契丹稱臣,以事父之禮事耶律德光,為了得到契丹王朝的支持,就忍痛提出把盧龍一道以及雁門關以北各州,也就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
但這十六州當時也根本就沒在石敬瑭統治範圍以內,時任幽州節度使的是趙德鈞,本來被李從珂所倚重,封為北平王,鎮守幽州。他看到時局不穩,也派出使者求援契丹,擁他當皇帝。石敬瑭就是“借”趙德鈞的地盤來換得利益。
耶律德光權衡利弊,這石敬瑭開出的條件比趙德鈞的更優越,令耶律德光大喜過望,決定出兵南下,支持石敬瑭。因為擁有了這燕雲,在未來的日子裏擁有了主動權,南下都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再也沒有什麼可以阻止契丹鐵騎馳騁縱橫,更利於對中原王朝角逐中佔據主動,進可攻退可守,立於不敗之地。
當時以十六州為首的幽州而言,幽州東北的重要關隘榆關(今山海關)早已經落入契丹人手裏,並且牢牢地控制着位於關內的平州與營州,進而奪取了山後蔚、媯等五州,已經從東、北、西三面對北方重鎮幽州形成威脅,奪取幽州已經是探囊取物,早晚的事,五代時期,軍閥混戰,想當皇帝的人很多。
耶律德光也是藉助天賜良機,兵出雁門關,聯合石敬瑭滅了後唐,撫立了石敬瑭為帝,佔有這塊軍事重地,使得中原地區北方的天險完全落入契丹帝王手中,也令中原的大門向遊牧民族徹底敞開了。
二、燕雲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的重要性
這燕雲位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匯處,從地理位置上講,十分重要,大約是今日的北京、天津以及河北與山西的一部分,分為山前諸州與山後諸州。
以太行山以東及軍都山與燕山以南、大清河以北,長城以南的地區為“山前”,包括薊、幽、涿、莫、檀、順、瀛等七州;以晉冀兩省內外長城之間的地區被稱之為“山後”,包括雲、寰、應、蔚、朔、武、媯、儒、新等九州。
説起來這十六州對於中原王朝而言,能有效地防禦來自北邊遊牧民族的鐵騎入侵,是中原王朝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一旦失去這十六州,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門户洞開,華北平原任由契丹鐵騎的蹂躪。
燕雲十六州的失去,總讓中原統治者如鯁在喉,成了爭奪的焦點,大有失“燕雲”失天下似的。
後周世宗柴榮,充分認識到這燕雲地區的重要性,雄心勃勃地率兵一鼓作氣收復了瓦橋關(今河北雄縣境內)、益津關(今,河北文安縣境內)、淤口關(今河北霸州境內)以及易州(今河北易縣)、瀛州(今河北河間)、莫州(今河北任丘)三州,正攻打幽州時,柴榮突然染病而被迫回師,壯志未酬。
宋太宗趙光義兩次北伐,也都想收復燕雲十六州,但都以失敗告終。也讓燕雲之地從防禦北方遊牧鐵騎的堡壘變成了契丹帝國南下牧馬的基地,讓中原王朝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沿邊地區不得不派出重兵把守,幾百裏的邊防線,駐紮着二三十萬軍隊,每逢戰事,也難以有效地抗禦契丹鐵騎,也讓燕雲成北宋君臣的最大心病,常常受制於契丹,澶淵之盟,才換來了遼宋百年和平。
【作者簡介】陳二虎,筆名紅葉,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