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帝第一名將張輔,面對朱祁鎮親征瓦剌,為何一言不發聽之任之-花開無田
正統十四年(1449年),年輕的明英宗朱祁鎮在王振的慫恿下,決意親征瓦剌。二十餘年前,自己的曾爺爺朱棣便五伐蒙古,何其壯哉!
儘管吏部尚書王直率眾人直言反對,但於事無補。此時的朝堂之上,楊士奇、楊榮、楊溥這般先帝老臣,早已病故去世,又兼之王振擅權。真正能夠有分量的老臣也只有英國公張輔。《明史》中這樣記載:“王振擅權,文武大臣望塵頓首,惟輔與抗禮”。可就是這樣一位四朝老臣、永樂帝的第一名將,最終的選擇卻是“默默不敢言”。從行,不干預軍政,最終在刀光劍影之中,這位已經75歲的將軍殉國,連一句死狀的明確記載都沒有留下。
名將之子,靖難立功
1375年,張玉之妻王氏誕下一子,起名為輔,大抵是父母希望他能夠成為輔佐之臣吧。父親張玉,曾出任元朝樞密院知院,在1385年時,才歸附明朝。此時的張輔已經10歲,平素跟隨父親習武、鍛鍊,因此也頗有將門虎子之風氣。
1388年,藍玉率軍深入漠北,張玉也同行而往。在捕魚兒海之戰中,明朝大軍將逃亡的元朝打得丟盔棄甲,只脱木思帖木兒與其大兒子天保奴逃遁。這樣一場史無前例的大勝,也讓父親張玉被擢升為濟南衞副千户。1391年,張玉再次驅逐元軍之後,又被調任燕王朱棣麾下。在戰場這座大學裏,年輕的張輔也很快的嶄露頭角。
1399年,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在上任後,便聽從黃子澄、齊泰意見開始削藩。朱棣,並不甘心,於是在姚廣孝等人的勸説下,一場靖難之役打響。
儘管“張玉善謀、朱能善戰”,但戰場的鐵血法則是流血、拼殺。東昌之戰中,張玉孤軍奮戰,最終戰死沙場,張輔接過了這份重任。對於朱棣的信任,他也並未辜負,戰夾河、藁城、彰德、靈璧,都立下了赫赫戰功。
1402年,朱棣取得靖難之役成功,榮登大寶。張輔也因為靖難之功,而被封為信安伯,授世襲誥劵。他的妹妹也被朱棣納入後宮,封為貴妃;父親張玉亦被追封為河間王。
平定安南
在門楣顯赫之下,伴君其實是一件危險事。尤其是手握軍權的大將,一旦沒有了利用價值便會被束之高閣。
永樂二年,在宗主國大皇帝朱棣的造反效應下,安南也發生了類似靖難的造反。外戚黎季犛篡奪了陳朝大權,殺死國君。當然這等大事,自然要上稟大明,於是他謊稱陳朝無後,請求明朝冊封他為國王。朱棣信以為真,便將他敕封為王;可惜的是黎季犛到底沒有斬草除根,陳朝國王之孫陳天平逃往明朝,上達聖聽。
如此一來,朱棣大怒,遂派遣5000兵士護送要求黎季犛交還王位。好不容易到手的王位,黎季犛自然不會輕易作罷,他先是假意答應,然後待陳天平回國將他誅殺,明朝的護送官員也盡皆被殺。這下朱棣真的生氣了。下詔征討,派遣的都有誰呢?成國公朱能、信安伯張輔、豐城侯李彬等十八位大將,並聯合雲南沐王府沐晟,號八十萬。
黎季犛腸子都要悔青了,不成想這天子一怒,卻惹得“煞星”將士。本這場征伐的主角當時朱能,可惜朱能將軍不久便病逝于軍中,張輔便成為了主帥。戰爭的進展十分順利,張輔大軍連破嘉林江等地,所向披靡。永樂五年,黎季犛等人被張輔擒獲並押解回京。
此時陳朝後人已經被殺戮殆盡,大明王朝只得選擇在安南設置交趾布政使司,將其歸入中央王朝統治之下。但好景不長,就在張輔回京之後,安南復叛。
已經擢升為英國公的張輔再次征伐。這次作亂的是陳氏故臣簡定和季擴,在張輔的用兵之下,簡定很快被俘,張輔回京,沐晟留守。可惜的是,就在張輔回京之後,逃竄的季擴又繼續作亂,沐晟不能節制。無奈,張輔第三次征伐安南,這一次季擴被抓,連帶他佔領的斬城國也進行了管理。其後,張輔還曾第四次討平月湖叛亂。至此,交趾這塊已經獨立400餘年的故土才算徹底歸於中央王朝統治。
隨後的數年間,他又跟隨朱棣數次北伐蒙古諸部,1422年朱棣崩逝,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對於這位股肱之臣,更是倚重,不僅加封為太師,還屢有誇讚其知禮。
但明仁宗在位不足一年而崩,明宣宗朱瞻基上位。朱瞻基上位伊始,漢王朱高煦便發動叛亂。雖然漢王對於這位靖難之役的戰友,十分重視,更是派出密探意欲裏應外合。但張輔很輕鬆的便靠敏鋭的政治嗅覺,做出了正確選擇,將漢王之使者捆綁交付有司,漢王書信也未曾啓封,如此一來張輔繼續身居高位。
英雄遲暮
宣德十年,年輕的明宣宗去世,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上位。此時張輔身居翊連佐理功臣之職。此時的朝堂之上尚算清明,得益於張太皇太后、三楊內閣的署理之下,仁宣之治的餘暉得以延續。但是隨着張氏、三楊的相繼離世,朱祁鎮身邊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崛起,有着批紅用印之權、皇帝信任的他走向前台。
尤其是在將翰林 侍講劉球構陷致死後,王振朋黨的實力已然無人能及。連王侯都要稱王振位翁父,可想而知他的專權之甚。此時的張輔雖然能夠與之抗禮,但是事實上也遭受了以王振一黨,實為朱祁鎮的打壓。
喜寧,這個王振手下的太監,曾想霸佔張輔田宅,張輔何等人物自然不允。喜寧便命其弟喜勝,強拆了張輔佃户宅院,造成孕婦死亡。張輔訴諸有司,但喜寧卻 反咬一口。朱祁鎮作為君主,則一味偏袒,僅將殺人者戍邊了事。
這對於張輔而言,五十餘年的軍伍、政治生涯,自然讓他如芒在背。當面對王振慫恿下的朱祁鎮要御駕親征時,與家族的鐘鳴鼎食相比,其實已經75歲的張輔很簡單的就做出了最為有利的選擇 ,他可能想到過失敗,甚至於大敗,但如此慘狀的失敗,肯定是沒有想到的。
《明史》中這樣説道:歷事四朝,連姻帝室,而小心敬慎,與蹇、夏、三楊,同心輔政。可惜再小心敬慎,也已然是於事無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