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Mr.K 來源| 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這幾周大家都在忙着做年中總結和下半年規劃吧?老K在做年中覆盤的時候,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同樣的項目,能力相同的兩個人分別執行,結果卻差別很大!這是為什麼呢?
先看一個案例:
老K團隊裏有兩個技術經理,小張、小李,兩人都是985畢業,在大廠做過幾年,後來經過行業朋友介紹,到老K手下做事,幾年做下來,能力、做事意願和視野等方面都不錯,相當於阿里P7的樣子。
老K之前負責了公司的“社區拼團項目”,類似“興盛優選”的模式,主要是依託集團在全國數萬家門店來做這件事。項目需要一個技術負責人,小張、小李都是非常合適的人選。
小張在某電商公司做過,對電商系統和供應鏈系統比較熟悉,但是小張對於集團能把這個事情做成的信心不足,小張覺得這個項目是業務驅動型的,但是我們的業務團隊卻是外行,對電商模式和運營的理解有偏差,肯定是要交學費的。
小李完全沒有電商系統的建設經驗,之前是做直播App的,跟小張不同的是,小李堅信“社區拼團項目”能夠做成,因為集團的門店優勢非常好,有線下流量,再嫁接商業模塊上去,簡直是優勢互補。
老K當時決定讓小張來負責這個項目,理由是項目當前更需要有電商系統建設經驗的人做技術負責人,能讓技術團隊少走彎路。
半年下來,小張順利把項目交付了,但是跟業務團隊合作不是很愉快,他打心理瞧不起業務團隊,覺得他們是外行,卻看不到業務方的進步,業務團隊對小張的評價也不高,覺得他不夠投入。
後來,小張提出要換項目組,老K就想起了小李,於是讓小李來接替小張。
又過了半年,項目各項運營數據增長非常快,每天訂單量達到了數萬單,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業務方給了小李很高的評價,小李因為深度融合業務,給業務方提出了幾個創新的用户裂變增長模式,直接給業務帶來40%的增長,小李因此獲得集團總裁特別獎,這可是公司最高榮譽。
老K陷入沉思,如果當初一開始就讓小李來負責這個項目,會不會提早半年獲得成功?當初的決策是不是錯了?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同樣的項目,能力相同的兩個人分別執行,結果卻差別很大。
這就是本文要聊的話題:不值得定律。
什麼是“不值得定律”呢?就是如果你覺得一件事不值得做,你就不會把它做好。老K自己的過往經驗,好像確實也是如此,如果我們覺得一件事不值得做,那麼投入的心思和注意力自然會少,做好也就無從談起了。
“不值得定律”的底層原理是什麼呢?我們用黃金圈法則來分析。
黃金圈法則就是把一個事情分成:what,how,why三個層次。在管理中,三個詞的理解和應用也會帶來不同的效果,最差的管理者只説what,好的管理者會説how,最好管理者,會説why。
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每場戰爭開戰前都會有戰前動員講話,講清楚“為什麼而戰”,會比“戰爭是什麼”更能夠激勵戰士。賦予戰爭的意義,其實是賦予了戰爭的why,而講清楚了why,其實是從根本解決不值得定律中的意義問題,為何而戰,是戰爭獲勝的精神基礎。
所以戰爭常説,不能師出無名,否則戰士都會底氣不足。反過來對於個人來説,如果我認為一件事值得的,那麼我一定有更大機會把這件事做好,也是這個道理。
馬克思韋伯説過,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一旦意義之網坍塌,我們落地之後,就是一條肉蟲子。
如果想要將激勵從“做什麼”到“為何做”轉變,就需要對事情本身賦予足夠的意義,從我必須做,變為我想做,直達底層,由裏及表。
就像做菜,一道菜燒的好壞,原料不重要,調料不重要,火候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燒菜的人那顆心。
從這個意義來講,老K之前的決策確實錯了,找一個有經驗的人來負責項目,不如找一個真正相信這個項目能做成的人來負責。
關於“不值得定律”,你有什麼想説的?歡迎給我留言。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作者簡介:K,知名電商公司技術老K級人物。文出過暢銷書,武做過CTO,若不是生活所迫,誰願意一身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