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中國的抗日戰爭歷程多年,在此期間,除了抗日英雄模樣能讓人念念不忘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醫生。確切的來説是戰地醫生,抗戰期間在中國最有威望的戰地醫生,能讓人脱口而出的名字就是“白求恩”了。
除了白求恩之外,還有一個人讓國人記憶猶新。他雖然沒有白求恩知名度高,但貢獻絲毫不遜色白求恩,這個人就是馬海德。他以高超醫德讓國人難以忘懷,解決中國麻風病疑難雜症,為中國人民謀福。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馬海德為中國個抗日戰爭革命事業做出貢獻,為中國醫學事業貢獻了自己一生榮光。據瞭解,與馬海德一同來到中國的斯諾先生在一次閒聊中感嘆:“再蒐集一些傳記資料我就打算回國了,你呢?”馬海德稱:“你是記者,任務完成後你就可以離開了,我不一樣,我是醫生,只要中國人民還需要我,我便會一直在這裏”,這是馬德里對好友斯諾的最後承諾。
馬海德與斯諾同行,身兼記者和醫生兩種身份。馬海德毅然決然決定加入中國革命隊伍,加入中國國籍,放棄美國身份。他曾一生救助中國麻風病患者五十多萬人,畢業後獲得國際醫學獎項,被後人稱為中國的救星。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一、馬海德的故事
馬海德原名喬治海德姆,真正祖籍是黎巴嫩。1910年出生在美國,1931年就居於瑞士日內瓦大學,由於成績優異,畢業時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那時他僅23歲,多麼令人羨慕的有為青年,畢業後馬海德便在一次中國行中對中國產生強烈熱情。
原本計劃只在中國考察一年,但是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慘絕人寰的侵略,馬海德決定繼續留在中國。馬海德考察的主要是含有熱帶病的工人情況,通過他的調查發現,中國人民在患病時需要的不僅是藥物,衣食住行更是重要因素。
對此,馬海德明白只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社會層次,才有機會改變中國人民被迫害的命運。有幸的是,他在醫學事業中偶然遇到宋慶齡以及希伯等人。在他們的社會關係下,馬海德對中國革命問題產生興趣,便開始對馬克思主義深刻閲讀,想盡一切辦法加入中國國籍。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從此,馬海德知道了中國另一個隱藏的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馬海德全身心地投入中國革命事業中,並且利用職業優勢幫助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做好隱蔽工作,他的診所成為了工作人員聯絡和開會的地方。
1937年,馬海德跟隨革命隊伍回到陝西延安,一邊投入醫療,工作一邊繼續調查研究。在陝北地區各個醫療單位獲得大量資料。經寫出《對中國醫療事業的改進》後獲得毛主席讚賞,毛主席稱:“醫療不分邊界,實事求是幫助中國人民是厚德”。毛主席任他為陝北地區革命委員會衞生部顧問。
不僅如此,馬海德在美國的《工人日報》發表介紹中國紅軍被日寇壓迫的歷史,呼籲各界人士對日本的批判。其中《中國呼聲》就是揭露日本侵略者和國民黨政府腐敗的重要一篇。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二、馬海德墜入愛河
1938年1月,馬海德突然有一次對他的好友艾莉説:“醫學不完全能夠救助中國,假如我每天救助一箇中國人,那也沒用”。為什麼會説出這樣的話呢?原來馬海德説的是實話,因為當時中國正處於革命戰爭時期,一天死亡人數上千人。
由於延安醫生較少,無論是內傷還是外傷都需要馬海德親自診斷。由於延安醫療事業不健全,馬海德給美國好友寫信寄藥,請求支援中國醫療。就這樣,短時間內他成為了延安的救星和希望,當地人稱他為“萬能博士”。馬海德從外國友人身份到紅軍身份,無論是百姓還是紅軍戰士,都打心底兒的佩服這個外國人。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可是這個萬能博士始終沒有對象,上級領導也十分着急,心想:“怎麼才能幫他找個對象呢?”但是因為文化差異,思想不一的原因,組織上也沒幫上什麼忙。直到1939年的冬天,馬海德突然跟王稼祥説:“我有愛人了,我們很快就結婚了”。
當時,整個辦公室的人都很震驚,其中,王稼祥説:“結婚?跟誰?”馬海德説:“我真的要結婚了,他叫周蘇菲”。王稼祥想了半天終於想起來這個周蘇菲就是魯迅藝術學院的學生,王稼祥:“魯藝的吧?這個女孩還很出名呢,是個校花。人家是怎麼看上你的?”原來,這個周蘇菲是延安藝術學院的美女,1937年通過地下黨介紹參加了中國革命,併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因周蘇菲重病找到馬海德,兩人因日久生情,確定戀愛關係。1940年兩人在延安飯店舉行婚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周蘇菲從事電影和幕後工作,執政中國電影60多部。但是不幸的是,1988年馬海德去世,妻子周蘇菲接任中國麻風協會理事長。
三、我是醫生、我要陪伴紅軍
1936年,斯諾完成採訪任務後,又加上日軍的逼迫,他準備要離開延安了。一次飯桌上馬海德説:“埃德,我覺得你這本書一定會成為世界的焦點”,斯諾説:“但願它是焦點吧,我打算再收集一些資料就回國了。”但是沒想到馬海德選擇不回國,馬海德補充道:“你是記者,你完成任務就可以走了。但是我是醫生,我要救死扶傷,我願意留在中國繼續發展我的醫療事業”。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斯諾勸阻多次,但是馬海德始終認為:“中國紅軍是一支優秀的軍隊,我想與它同行。”馬海德的父母也不同意兒子留在中國的想法,説美國有更多發展機會。但是馬海德都拒絕了,因為在他眼前看到的是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他不想讓自己的內心遺憾。於是,決定留在中國,幫助中國人民完成抗戰勝利,做力所能及的醫療貢獻。
就在中國完成革命任務不久後,50年代剛剛到來,國家想給予一批外國友人漲工資表示感謝。這其中就有馬海德的名字,但是馬海德看到後很是生氣:“我不是什麼外國專家,我是中國醫生,我在很早就已經加入中國國籍了”
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是無法理解身上所具備的革命情懷。一個外國人願意放棄美國的舒適生活,隻身留在中國,馬海德的熱情始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25 字。

轉載請註明: 首個入中國籍的老外,娶了藝術學院校花,為我國奮鬥了一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