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人們通常認為,一個國家“國民的性格”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該國士兵的戰鬥能力。例如,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觀點認為德國總是可以培養出比其他國家更為出色的士兵。英軍上校迪普伊(Dupuy)指出,德國國民的特質使得德軍部隊在戰場上具有比其他國家軍隊更強的戰鬥力。雖然英軍最終獲得了二戰的勝利,並且他們在防禦作戰中也表現得十分頑強,但人們普遍認為英國步兵的行動非常遲緩。美軍步兵則常常被指責過度依賴物質裝備。德軍少尉齊格爾曼(Ziegelmann,他是在諾曼底作戰的德軍第352步兵師的一位參謀軍官)在觀察後指出,“除了小規模戰鬥以外,美軍只有在確信自己的部隊可以在進攻前或進攻的同時得到優勢火力的支援後才會出擊……美軍在同擁有同樣物質裝備的敵人作戰時常常陷入困境。”

雖然上述論斷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們必須認識到,指揮、地形、裝備、戰術(這一點極為關鍵)和日常訓練對於部隊的戰鬥力可以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正如我們即將探討的那樣,美軍步兵很少開火射擊,並且射擊時隨意性很強,這是因為他們是美國人,更重要的是因為他們接受的就是這樣的作戰訓練。德軍之所以在戰爭中表現得更為優異,並不是因為他們是德國人,而是因為他們的戰術和經驗正好與作戰環境十分配合,而英軍士兵的“遲緩”並不是因為他們是英國人,而是因為他們的指揮官在受訓時就被要求按部就班的發動進攻,並且要儘量避免傷亡。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1940年在巴黎凱旋門舉行勝利閲兵的德國步兵,當時德軍的戰鬥力和士氣都處於巔峯狀態,與其他國家軍隊相比具有很強的優越感。

英軍少尉悉尼·賈瑞(Sydney Jary)是第4薩默塞特輕裝步兵團的一位排長,經歷了10個月激烈戰鬥後倖存下來,他堅持認為手下的士兵比他們遇到的德軍部隊更富攻擊性並且更為勇敢。在這裏我們不得不重複一句古老的格言——“沒有拙劣的士兵,只有拙劣的指揮官”。勝利或失敗通常還取決於一支部隊是在進攻還是防禦、獲取情報的能力、天氣和地形、人數,當然還有無法解釋的運氣。

對士兵的恰當訓練非常重要:一些國家(諸如德國和蘇格蘭)軍隊的訓練標準在歷史上一貫保持着高水平,而城市居民的身體素質大多都比鄉下人的身體素質差。而各國因為人口多寡的不同,在士兵的選拔和訓練方面也存在巨大差異。德國陸軍的擴充早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就已開始,第三帝國眾多的國家社會主義準軍事組織(例如希特勒青年團)為德國陸軍輸送了大批接受過初級軍事訓練、身體合格的兵員。甚至帝國勞工陣線的成員在平時也將手中的鐵鍬當成步槍進行操練,該組織還要求成員時刻保持鐵鍬的清潔。當黨衞隊將徵募對象定位於那些“將成為我們未來前線戰友”的青年時,德國陸軍對新軍官的選拔標準仍很傳統,例如德國陸軍要求軍官候選人的舉止和素養必須堪稱“男性公民的典範和楷模”,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得上這項享有最高榮譽和“最為幸運”的職業。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野外行軍訓練中的希特勒青年團成員,這些青少年幾年之後就會成為德軍優秀的兵員來源。

在二戰爆發前,德國國防軍的所有官兵都必須接受基本步兵操練,這是為了確保軍官候選人在進入特殊兵種服役前具備領導步兵作戰的技能。德國人西格弗裏德·克納佩(Siegfried Knappe)在1936年所寫的日記中這樣描述他所接受的訓練:“我們通常每天要花三個小時進行步兵戰術操練,我們此時會穿上野戰服,戴上鋼盔和防毒面具……我們之所以要這樣訓練是為了確保所有人(不論他是在炮兵部隊還是在裝甲兵部隊服役)都清楚地瞭解步兵戰術,因為戰術技能的優劣往往決定着一場戰鬥的勝負。”

1940年底,德國步兵的戰鬥效能和士氣達到了頂峯,他們只用很小的代價就贏得了巨大的勝利。而二戰末期,由於德軍已在戰爭中損失了500萬人,德軍部隊中小孩、老人、傷病號和不可靠的外籍志願兵的比例越來越高,這不可避免地導致了這支軍隊的最終毀滅。1944年底,當英軍蘇格蘭部隊的一位排長彼得·懷特看到被俘的德軍時,他驚訝地發現:“德軍俘虜的年齡差異要遠比我們部隊中士兵的年齡差異大。既有非常老的,也有非常年輕的。他們之中有的身材結實看上去十分粗野(這是我們想象中德軍士兵的形象),有的卻身體虛弱、氣喘吁吁、意識麻木或驚嚇過度,他們身上鬆垮地穿着各色不合體的制服,讓人一眼望去覺得十分可憐。大多數被俘德軍都攜帶着大量私人物品,但卻丟掉了自己的鋼盔,他們幾乎全都戴着船型軍便帽。在我的印象中這些人看起來就像一羣禿鷹,他們的嘴在不停地蠕動着,而腦袋則不停搖擺着向兩側張望。俘虜們身上其他一些較為常見的東西還包括飯盒、黑麪包、裝滿酒水的水壺和沉重的香腸。有一個情況數次引起了我的注意,德國俘虜身上幾乎都帶着罐裝防毒面具,而我們的防毒面具都被留給了位於戰線後方幾公里之外的後勤梯隊。”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1945年在魯爾包圍圈內向美軍黑人士兵投降的德軍步兵,戰爭末期德軍的整體素質相比之前下降很大。

美軍的狀況就完全不同了。在美國,軍隊的大規模擴編直到1942年才開始。由於最初的徵兵數量只佔國民總數的較低比例,美軍可以設定較高的選拔標準。約翰·埃利斯(John Ellis)記錄説,僅在體檢階段就有大約200萬名應徵者被淘汰。即便如此,美國步兵的實際表現要比它所應達到的標準稍低,因為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應徵者都被編入後勤支援部隊。正如官方文獻中記載的那樣,“在對新兵進行分配時並不考慮體質的差異……以及某人是否適合近距離交戰、長距離徒步行軍、在睡眠不足或食物配給大大低於定量的情況下堅持作戰。”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不斷增長的強大工業實力為美軍提供了堅強支持,美國本土在二戰期間一直沒有遭遇敵人的空襲,而美軍也無需向被佔領土派出大量守備部隊。此外,宣傳機構一直在塑造美軍良好的聲譽——他們喜歡用糖果而不是殘暴手段和敵對國家的兒童進行溝通——至少在很多鏡頭下是如此。最終,德國士兵們意識到他們向美軍(實際上加拿大人對德國俘虜的照顧最為周到)投降的下場要遠比向蘇軍投降好得多。與德軍不同的是,二戰之初的美軍十分缺乏富有實戰經驗的教官,許多美軍步兵回憶説,他們在受訓時被集中到一座大廳裏聽一些自身實戰經驗也很有限的初級軍士講解戰術。由於沒有更好的訓練方法,美軍新兵有時甚至只能按照步兵手冊上的內容機械地進行訓練。因此,很多國家久經戰場的軍隊中都流傳着這種傳言:美軍新兵在戰鬥中不得不依靠數量優勢,並且極力避免和敵軍進行白刃戰。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二戰期間行軍中的美軍,他們被認為過度依賴裝備和後勤補給。

至於英軍,歷史傳統和過去的體制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除了1916至1918年這段時間之外,英國從未組建過採用徵兵制的陸軍。皇家海軍無疑在英國武裝力量中佔有首要位置,這一點和美國相同,步兵部隊通常不會得到最好的兵員。正如英軍第47步兵師師長厄特森·凱爾索少將(Utterson-Kelso)指出的那樣,步兵部隊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用於匯聚軍隊中天資最低的軍人的場所”。英國陸軍在1914-18年間遭遇的駭人聽聞的巨大傷亡對英國公眾的觀念產生了巨大影響,英國人已經無法容忍陸軍對生命的巨大浪費。截至1944年,英國已經投入戰爭五年之久,它經歷了許多次軍事挫折並且始終處於劣勢。在那些晉升到(更為重要的是留在了)英軍最高指揮崗位的將領中有一些人十分精通謀略,一戰時擔任中尉的蒙哥馬利將軍對那場戰爭留有深刻印象,他也許是二戰期間英軍傑出高層將領中表現最為突出的一個。至於美國步兵和將領在經歷五年戰爭後會是怎樣一個表現我們現在只能全憑想象。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二戰當中的英國步兵,他們在兵源方面相對於英國皇家海軍和空軍具有很大劣勢,但依舊自認為戰鬥力比美軍步兵至少高一個檔次。

曾擔任美國《星條旗》報編輯的盧埃林少校(Llewellyn)認為美國人和英國人在對待戰爭的看法上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英國人堅信,不管自己的國家在今天和未來會犯多少錯誤,他們將繼續勇敢戰鬥直到贏得最終勝利。美國人則認為整個地球上根本沒有可以和自己國家抗衡的對手……”

英國建立的龐大帝國和控制的廣袤領土對它而言既是資本也是負擔,大英帝國因此而擁有的龐大人力資源卻又因它需要在世界範圍內組織防禦而變得捉襟見肘,分佈在世界各地的軍隊的通信聯絡和後勤補給都遇到了很多問題。雖然印度軍隊(廣泛參與了北非和意大利境內的戰鬥)在戰爭中的表現良莠不齊,但印軍精鋭部隊卻表現出了很高的忠誠度。加拿大人兼具了美國人和英國人的優良傳統,並且沒有過多繼承兩者的弱點。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英聯邦軍隊中的印度步兵,在二戰期間的整體戰鬥力比較低下。由於在世界範圍內擁有廣闊的殖民地,因此英軍的兵力來源十分廣泛,但素質良莠不齊。

原創不易,看官們如果覺得內容還不錯,請點贊和點“在看”。

歡迎搜索ID:PanzerCSG

舉報/反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520 字。

轉載請註明: 二戰中德國步兵的戰鬥力為何普遍強於英美盟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