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世界華人週刊
ID:wcweekly
2004年,一位美國老婦人,從北京市公安局領到了“外國人永久居留證”,她也是中國建國以來,首位拿到“中國綠卡”的美國人。
她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人生履歷,讓人驚歎不已。
她是美國少有的女性物理學專家;她曾參與了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工作;她是物理學家楊振寧的同門師姐;她放棄優渥的工作環境來到延安,在艱苦的環境下,從事養牛、研製牛奶的工作。
寒春與楊振寧
她就是被稱為“中國乳業袁隆平”的美國女子——瓊·辛頓(Joan Hinton),中文名為寒春。
從美國知名物理學家,到中國奶牛養殖員,這種身份的轉變,在外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但卻真真實實地發生在了瓊·辛頓的身上。
這位來自西方的女子,因為信仰紮根在中國,一待就是半個世紀之久。
1921年10月,瓊·辛頓出生在美國芝加哥一個富庶的精英家庭,家裏從她往上數三代,都是出類拔萃的大人物。
瓊·辛頓小時候
她的曾外祖父是大數學家,爺爺是律師兼發明家,奶奶是革命小説《牛虻》的作者,母親則是美國知名教育家,哥哥韓丁(原名威廉·辛頓)在中國也是有名的人物,他寫的《翻身》和《深翻》,是研究中國現代史的重要著作。
因繼承了家族的優良血統,瓊·辛頓也是個多才多藝的女子,她會拉小提琴,畫畫、吹笛子,還會騎馬、滑雪。
少女時期的瓊·辛頓
少女時期的瓊·辛頓,和多數富家千金一樣,整日活在無憂無慮的世界裏,盡情地享受着青春的絢爛和美好。衣食無憂的生活環境,讓瓊·辛頓忽略了一件事,自己長大以後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某天,身為教育家的母親,將瓊·辛頓叫到身邊,用温和的口吻對她説:“將來你要成為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這樣才不會虛度此生。”
母親的話深深地印刻在了瓊·辛頓的心裏。那次談話之後,她開始思考以後要從事什麼職業,藝術家、文學家,等等。
瓊·辛頓
最終,瓊·辛頓做了一個與眾不同的選擇,她決定將核物理,作為自己終身奮鬥的事業,她覺得科學可以改變人類,她願意為之奮鬥。
聰穎好學的瓊·辛頓,先後拿到了芝加哥大學核子物理研究所碩士、威斯康星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她成為著名物理學家費米的助手,並參與到了美國研究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中。
那年,瓊·辛頓才23歲,但已成為物理領域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用自己的優秀征服了那些歧視女性的人。
1945年,二戰進入到了最關鍵時刻,美國為了報復日本,向日本本土投射了兩顆原子彈,20多萬日本軍民瞬間化為灰塵。
瓊·辛頓親眼目睹了自己參與制造的兩個原子彈在日本爆炸,但她心裏沒有絲毫的喜悦,有的只是愧疚和難過。
就在她難過傷心之餘,旁邊的一位同事説:“這不是蘑菇雲,這是日本人的骨頭和肉!”
也是這句話,改寫了瓊·辛頓的一生。
她投身科學,原本想造福人類,沒想到最終帶來的只是毀滅和殺戮,她對自己説:“科學不應該是這樣的,如果科學是這樣的,那麼我想要的就不是科學。”
瓊·辛頓
遭受打擊的瓊·辛頓,選擇繼續攻讀博士,但她很快發現自己的獎學金也是美國軍方提供的,這讓她深感痛苦,她對核物理研究徹底失去了信心。
就在瓊·辛頓迷茫無助時,哥哥韓丁向她盛讚中國,而在中國生活的男友陽早(原名歐文·恩格斯特)也對中國讚不絕口。
哥哥和男友的話,讓瓊·辛頓對中國充滿了嚮往,雖然那時的中國正處在最艱難的時期,但團結一心的共產主義力量卻散發着迷人的魅力。
經過一番慎重思考後,瓊·辛頓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放棄美國的優渥生活和科研事業,去那個古老的東方國度,親眼見證它的崛起和復興。
瓊·辛頓的決定遭到了家族人的強烈反對,如果她繼續從事核物理研究,很有可能就是諾貝爾獎得主,那是多麼大的榮耀和光環啊。
但瓊·辛頓卻堅持離開美國,她説:“這是一個夢想的破滅,和另一個信仰的開始!”只是當時她並不知道,這一去就是一輩子。
1948年,瓊·辛頓不遠萬里來到了中國,在宋慶齡的安排下,順利抵達延安,和男友陽早重逢。
當時的延安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但這裏卻是一片和諧的景象,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大家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建設一個更加富有又美麗的中國。
瓊·辛頓和陽早在延安
瓊·辛頓知道,這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興奮地説:“這裏人們生活簡樸,人們的想法都是一樣的,就是要努力建造一個理想世界,這讓我找到了新的信仰。”
到了延安不久,瓊·辛頓和陽早舉行了婚禮,此時她已經擁有了中國名字——寒春。
寒春與陽早
他們的婚禮很簡單,沒有婚紗,就穿最樸素的衣服,沒有禮堂,就在簡陋的窯洞裏舉辦儀式,沒有婚禮進行曲,就合唱《團結就是力量》。
真正的幸福,無關於物質,而是彼此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
婚後的寒春和丈夫一起放牛勞作,為了改善各地區的牛羊品種,他們跑到了陝北和內蒙古的交界處,那裏條件艱苦,消息閉塞,甚至連新中國成立了,他們都不知道。
寒春與陽早
遠離了都市繁華,來到窮山僻壤,瓊·辛頓沒有絲毫的不適應,她心裏只想着一件事,就是提高牛的產奶量,讓中國人喝上牛奶。
1952年,夫婦倆服從組織號召,帶着1000頭奶牛,來到了西安農場,一待就是11年,儘管條件艱苦,但她無怨無悔。
田間的寒春
可就在她風風火火地幹事業的時候,美國那邊卻傳來了不好的消息,美國當局將她判定為核原子間諜,她的家人也不幸被牽連,被美國政府列入黑名單。
人們紛紛猜測,瓊·辛頓也許會回到美國,不會在繼續為中國服務了,但她又一次讓人刮目相看——對於美國政府的做法,她不管不顧,只專心地從事自己的職業。
其實,在這期間,還曾有人建議她重回科學領域,但她卻拒絕了,她説:“共產主義不需要核武器,但中國人都需要喝上牛奶。”
此後餘生,寒春都堅定地留在了中國,不光如此,她還將三個孩子也紮根在了中國大地上。
陽早、寒春一家
從1948年的延安,再到西安農場,寒春夫婦默默耕耘,只希望為共產主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寒春不止一次地説:“我到中國來不是為了養牛,是為了我心目中的信仰。”
她的信仰,無關科學,無關金錢和名利,而是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在這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沒有勾心鬥角,沒有惡意競爭,有的只是彼此成全和彼此幫助。
當時,寒春夫婦的收入不算低,但他們從不亂花,而是將工資都用在購買國外優質牛精液和五金工具上。
他們的家裏,寒酸得讓人難以置信,所有傢俱合起來不值2000元。
有人曾問寒春:“你的工資足可以生活得更好,為什麼過得如此清貧?”
寒春卻説:“國家需要錢的地方更多,而且用國家給我們的錢給國家買東西,是天經地義的事。”
寒春一家
這種無私和大愛,才是最值得歌頌的精神品質。
自從來到中國,寒春的生活非常單一,年復一年都在農場中度過,她為了中國的奶牛事業奉獻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通過科學的飼養,寒春終於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把中國年產奶量不足7000公斤,變成了年產奶9088公斤,個別甚至超過13000公斤,她讓更多中國人喝上了牛奶。
寒春在田間幹活
除此外,寒春負責研製的“直冷式奶罐”,填補了國內空白,直接推動了中國奶牛事業的發展。
如果不是寒春夫婦的無私奉獻,中國奶牛飼養機械化,不會到來得這麼早,寒春將自己的後半生都獻給了中國奶牛事業,但她卻不求回報。
陽早寒春夫婦
有一次,她生病了卻不肯住院,最後拖到沒辦法才勉強住了幾天,組織給安排的住房她也堅決不住,寒春從不搞什麼特殊待遇,她説:“一住院就要花國家很多錢,太浪費。”
舍小我,為大我的精神,在寒春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2003年,寒春的丈夫陽早因病離世,享年85歲。
他生前立遺囑,“死後不舉辦任何活動,骨灰用最簡單的方式處理。”
寒春囑咐農場的工作人員,撿個塑料袋裝骨灰,埋到牛場就可以了。
工作人員沒有答應她,花了200多元,買了一個最便宜的骨灰盒。
寒春知道後很生氣,埋怨他們太浪費。
圖片來源:紀錄片《青春鬥——早春的愛情故事》
陽早去世前,他們夫妻有過一次簡短的對話,寒春問丈夫:“你還有什麼不放心的嗎?”
陽早説:“你能把這羣牛管好,我就放心了。”寒春含淚地點點頭。
陽春寒春在北京家中
丈夫去世後,領導前來慰問,寒春將悲傷埋在心裏,也沒有過多提及丈夫的事,卻説了另外兩個着急的事兒:一是,牛場丟了9頭牛,牛的親屬鏈斷了,這損失是巨大的;二是,“大學城要佔奶牛場,我的牛怎麼辦?”
不知情的人,都覺得她有些“無情”,丈夫剛去世,心裏想的依然是牛,可沒人知道,她對牛的關心,才是對丈夫最大的愛。
愛人走後,寒春依然保持着簡樸的生活方式,住着簡陋的平房,吃着粗茶淡飯,有記者曾問她:“是否後悔過,如果留在美國,你過的應該是錦衣玉食的生活。”
寒春笑着説:“我從不後悔,我參與了20世紀最偉大的兩件事情——原子彈和中國革命,這就足夠了。”
2010年6月8日,寒春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89歲。
寒春和丈夫一起,葬在牛場的一棵樹下
她曾説過這樣一段話:“牛奶分類其實只有兩種,純牛奶和非純牛奶,做人也是一樣,要麼做一個純粹的人,要麼不是。”
而她就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追求、有信仰的人,雖然她身上流着美國人的血,但她卻是中國人民真正的朋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世界華人週刊(wcweekly),《世界華人週刊》致力於從世界發現中國,帶你看世界、開眼界、提境界。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新聞|故事|留學生
排版|魚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