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大清之風清東陵及清西陵

由 聊素麗 發佈於 經典

感謝各位看官的閲讀,如果還能點點關注,小編感激不盡。
大家好,我是你們最愛的小編,帶廣大筒子們扒娛樂。
清代皇陵分兩大部分,一是關外陵,即永陵、福陵、昭陵,稱“盛京三陵”,還有東京陵,合稱“關外四陵”。二是關內陵,又分東陵和西陵。清東陵位於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部馬蘭峪的昌瑞山,離北京約125公里。這裏有清順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豐的定陵同治的惠陵以及慈安太后(東太后)、慈禧太后(西太后)等陵墓,還有五座妃園寢、一座公主陵。清東陵是我國僅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的古代帝王后妃陵墓羣,其中最大、最輝煌的是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太后的定東陵。
可惜東陵後來被軍閥盜墓,毀壞嚴重。東陵始建時,康熙皇帝遣禮部滿漢尚書各一人和欽天監兩人,先行擬定方位,然後由工部司官協理工程。當時設計者叫“樣式房”,概算、預算的人叫“算房”。如工匠雷發達任“樣式房”,叫他“樣式雷”;算房姓劉,叫他“算房劉”。開工前由欽天監擇定良辰吉日,並祭天地、山神,十分隆重。孝陵是東陵的主陵,從陵區最南的石牌坊到孝陵寶頂,在這條長約十里的神道上,排列着大紅門、更衣殿、大碑樓、石象生、龍風門、一孔橋、七孔橋、五孔橋、下馬碑、小碑樓、朝房、班房、隆恩門、隆恩殿、琉璃花門、二柱門、明樓、寶頂等。
這些建築由一條寬12米的神道連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系列。大紅門是東陵大門,前有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上有彩畫漆飾,金碧輝煌,十分氣派。過大紅門,有更衣殿,祭陵時人們在這裏要換衣服祭陵此建築今已無存。然後是左右排列的十八對石像生,如馬、象、麒麟等,還有文臣、武將。裕陵有八對,其他陵五對。非帝陵則不設石像生。神道盡處是大碑樓,建築重檐飛翹,雄偉壯麗,樓四角設華表。
樓正中是聖德神功碑兩通,用滿漢兩種文字銘刻,內容是順治皇帝的一生功德。大碑樓後是龍風門,用彩色琉璃磚瓦為面,拼出龍風圖案,富麗、莊重。在此還有小碑亭、神廚庫、三孔橋等。然後是隆恩門,門的東西兩側有茶膳房和果品房,供祭陵時用。另外,還有班房、守護人員用房。隆恩門面闊五間,門內則是隆恩殿,這是舉行莫基儀式的地方。殿前月台上,中有銅鼎,兩邊是銅鹿、銅鶴(今均無存)。殿東西均設配殿,其南為焚帛爐,供祭陵時用。隆恩殿後是琉璃花門。
有三個門洞,均飾彩色琉璃磚瓦。門兩旁有官牆,以示“前朝後寢”,如陽間一樣。琉璃花門內是二柱門,門前有台石五供,中有石香爐,爐兩邊有青石花瓶、蠟燭台等。在這之後是明樓,建築雄偉高聳,上為重檐歇山頂。樓內豎有石碑,上書廟號陵名,用滿漢蒙三種文字寫成。樓下是方城,內為寶城(即基的所在)。城中即墳墓,叫“寶頂又叫“獨龍阜”。清代皇帝陵寢制,基本上已完全漢化了。
清西陵位於河北易縣永寧山下,陵區內有泰陵(雍正)、昌陵(嘉慶)幕陵(道光)、崇陵(光緒)四座帝陵,後陵三座,妃陵三座,王公、公主園陵四座,共葬76人清西陵始建於雍正八年(1730年),陵區周長10餘公里,內圍牆面積達750畝。各陵的規格遵守封建等級制度。泰陵居於永寧山下中心位置,是西陵的主陵。前有三座精美高大的石牌坊,一條25公里長的神道貫通陵區各部。進入大紅門,北側有具服殿,殿北是聖功神德碑樓,碑樓高30米,重檐歇山頂,四角有漢白玉石華表,滿刻雲龍浮雕。
從此過橋但見石像生排列兩側,形態逼真。北有小山名蜘蛛山,作為影壁,繞入壁後為龍鳳門,門壁上有用琉璃製成的雲龍花卉。門北是神道碑亭、神廚庫和井亭,過東西朝房,下面是隆恩門,人門隆恩殿為正殿,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有旋子彩畫,梁裝飾金線大點金,極其金碧輝煌。殿後有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馬道通寶城,城上有寶頂,下為地宮。
以泰陵為中心,其餘諸陵分列東西兩側,建築形制除無泰陵的碑樓、石像生等之外,大體相同。總之,清代皇家所建的禮制建築,雖體量、規模均不亞於前朝,但在形制上並無變化,除了在裝飾上增加了一些藏、蒙、滿民族喜用的色彩、題材之外,只能在技術上求細求精了。這些巨大的建築以及其附屬的石雕,精巧有餘而氣勢不足,它們再也沒有了那種古代傲視人寰的恢宏,而是成了一件巨大精美的陳設。藝術的精神已讓位給了制度的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