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隋朝設立科舉取士制度後,這一選拔人才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這期間,舉行了多少次科考,由於史料的不完整,恐怕沒有人能夠統計出來,只知道,科舉制度被實行了1300年。
那麼,這在無法統計的無數場科舉考試中,有沒有那一場收羅的人才最多,考生的水平最高呢?説起來,還真有。有一次科考,幾乎一個朝代最牛的作家都跟這次考試有着直接的聯繫。還出了好多史上有名的高官。
這場考試發生在北宋年間,據説年頭是1057年,按照封建社會的紀年,是嘉佑二年,仁宗時代。這場科舉考試牛到什麼程度呢?這樣説吧,按照當時以出的大官為標準,這屆科考出了9名宰相。按照後世評判的標準,唐宋八大家中,去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剩下的6大家,有5大家跟這場考試直接關聯。
這五個人,有主考官歐陽修,那時,他還是文壇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有蘇軾,這位是歐陽修之後的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有蘇軾的弟弟蘇轍,還有歐陽修的弟子曾鞏。
還有一位沒有參加考試,屬於場外啦啦隊,他就是蘇軾蘇轍的老爸蘇洵,是專門帶着兩個兒子來參加考試的。自己多次沒考上,所以不好意思跟兒子同場比拼。其實,如果這次蘇洵參考,倒是可以考上的,因為,這一屆考試跟以往各屆都不同,歐陽修對考試內容做了很大的改革。蘇家的路子,正好跟歐陽修改革的路子合拍。
歷史當然無法假設,蘇洵也只能是啦啦隊主力隊員了。唐宋八大家中在宋朝的,只有王安石不在其中,那是因為王安石早就中了進士,已經是公務員了。
這屆科考中,狀元是章衡,第二名是竇卞,第三名叫羅愷。注意,前三名中,沒有上面提及的大人物,他們已經被歷史所淹沒了。
從做官的級別來説,是不是前三名佔優勢呢?也不是。前面我們説過,這屆科考高中的人當中,有9人後來做過宰相。但前三名沒有一個在其中的,看來考得好,不一定就發展得好。
那麼,這些高中者中,那些人做過宰相呢?有呂惠卿、章惇、林希等。呂慧卿很多人都懂,他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頗有才能,但太喜歡權柄,心術不正。不像王安石,所做作為所想,都是為了國家,呂慧卿後來變成了王安石的對頭。
章惇大家也應該認識此人,未得勢時,跟蘇軾是非常要好的朋友,敢於直言為蘇軾辯護。但是,當了宰相後,對蘇軾兄弟倆是趕盡殺絕,蘇軾受的那些罪,都是拜其所賜。箇中原因,蘇軾怎麼都想不明白。其實很簡單,就是蘇軾才名太大,怕坐不穩位子。
在這屆中進士的才子中,蘇軾蘇轍都是應屆生,第一次參加高考,而曾鞏屬於老複習生。在參加這場考試前,已經多次參加高考,但無一例外地落榜了。這次高中時,他已經39歲了。文章已經非常老成,以至於歐陽修看了蘇軾的試卷,以為就是他的,就以二等錄取。蘇軾是因為歐陽修想避嫌而躺槍了。
要説科舉考試真正起到選才作用的,其實也就在北宋。雖然創立於隋朝,但隋朝太短命,所以沒起到多少作用。大唐盛世的官,其實憑硬核考出來的不多,大多是達官顯貴推薦的。
雖然推薦制也不錯,但尺度還是很難把握的,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多舉薦不上。比如李白、杜甫,拼命找人推薦也沒人理,跟你非親非故幹嘛要舉薦你呢?不如舉薦家人親戚來得實惠!所以,大唐的科舉取士,沒有北宋執行得到位。
對於文人而言,北宋是個最好的時代,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