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勾踐卧薪嚐膽的故事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説過,但能夠復仇成功,光憑藉堅定的意念是不行的,勾踐之所以能夠復仇成功,主要靠的還是兩大謀臣:一個是在歷史上威名遠揚的范蠡;而另一個就是才能不輸於范蠡的文種。然而令人驚奇的是兩人在勾踐被夫差擊敗之際出現,在吞併吳國之後一個歸隱一個被殺,短短二十年,只留下一段傳奇,再無身前往後事。
范蠡、文種本來均是楚國人,據書中記載,兩人均有很強的軍事和政治才能,然而因出身貧寒,無法進入推崇貴族子弟的楚國朝堂,無奈之下只好放棄楚國,轉投越國而去,然而此時的越國並沒有求才若渴、招賢納士,二人來到越國之後,並沒有受到越王勾踐的重用。這時問題就出現了,富有才幹的二人為何在對楚國寒心後,不投奔正蓬勃發展,一度壓制楚國的吳國,反而投奔默默無聞的越國?並沒有受到勾踐知遇之恩的二人,又為何在越國生死存亡之際挺身而出?
春秋期間,諸侯爭霸,但持續時間最長的還是晉、楚之間的戰爭,楚國自命為王,滅國無數,屢次問鼎中原,晉國為中原霸主,率中原諸侯抵抗南侵,晉國雖常勝,卻從未傷及楚國根本,二國皆不敢相逼,紛紛拉攏或扶持各諸侯國勢力,而吳國正是崛起於晉國的“聯吳制楚”戰略。
吳王壽夢在收到晉國的橄欖枝後,當即展開了與晉國的合作並全面接受晉國的扶持,更是邀請晉國使臣巫臣來吳國教授車戰之法,而晉國更是大力支持,派來了“軍事教導團”幫助吳國軍隊訓練,吳國由此實力大增,之後才能在孫武和伍子胥的帶領下,僅用十幾天便一舉破楚。
晉國依靠吳國牽制楚國,而楚國仰仗牽制吳國的便是越國,楚越之間向來達成結盟,共同對抗吳國,在吳國攻佔楚都時,越國沒少騷擾吳國,甚至一度殺死了吳王闔閭,但吳越之間的實力差距是難以彌補的,面對精通水陸兩戰的吳軍,越軍向來難以抵擋。
楚國復國後,首要任務就是積攢實力與吳國抗衡,迅速扶持越國與吳國對抗便是復仇大計中的重要戰略。而本為楚國人的范蠡、文種,很可能便是受楚王的指派來到越國,幫助勾踐穩定政局,繼續堅持楚越盟約,提高國家實力,對抗吳國。
范蠡、文種出場之時,正逢吳國的夫差為報殺父之仇,率領着軍隊向越國進攻,驕傲自滿的越王勾踐自然沒有聽從尚未被重用的范蠡的勸諫,派兵直接與吳國對抗,最終兵敗被圍。在越國生死存亡的時候,范蠡再次提出具有長遠性的求和建議,而文種更是挺身而出,主動去吳國請求説和,越國這才得以倖存下來。文種和范蠡二人也由此映入越王勾踐的眼簾,正式進入越國的核心統治集團,盡心盡力輔助勾踐。
求和締約之後,范蠡跟隨越王勾踐前往吳國為奴,面對吳國的拉攏,范蠡不為名利所動,一心一意的輔佐越王勾踐,並最終幫助勾踐成功返國。留守越國的文種則全權負責朝政,其施行休養生息的政策,使越國逐漸具備了與吳國對抗的資本。勾踐回國後,文種提出了驚世之計“滅吳七術”,正是憑藉着文種的計謀及范蠡機敏的軍事才幹,越國趁着吳王夫差在北方與齊國進行作戰之際,一舉蕩平吳國都城,之後又消滅吳軍主力,最終消滅吳國。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越王勾踐大仇得報之後,被提拔為上將軍的范蠡選擇了辭官卸任,而文種則最終被勾踐賜劍自殺。由此可以看出勾踐並不是一個愛惜人才的明君,並且憑范蠡的機敏,應該早就看破勾踐的為人,那麼是什麼還能讓兩人死心塌地的為勾踐賣命呢?
用命於危難之間,卻不享受勝利的果實,由此可見二人的任務並不是越國強大,而是消滅吳國,這也就更加證實了二人極有可能是楚國派來幫助越國對抗吳國的重要軍事間諜,意在慫恿甚至動員整個越國與吳國對抗,以實現楚借刀殺人的目的。機敏的范蠡在任務完成後,及時退出政局,而文種留守越國多年,不忍捨棄自己的心血,然而楚國絕對不允許讓越國代替吳國成長為新的威脅,由此可見,背叛楚國的文種之死似乎並沒有那麼簡單。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