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歷史的女人——第1371期)
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朝,在後期儘管腐敗,但還是出了不少清官的,比如被譽大清第一廉吏的彭玉麟等,他簡直包公再世,海瑞重生,為了秉公執法,不惜得罪李鴻章和曾國藩等朝廷重臣,一生十分清廉,受到百姓的愛戴(本號第1347期曾專文介紹過)。今天講到的這位清官似乎名氣不夠大,但她有個外孫女非常著名,就是台灣女作家瓊瑤。
其實瓊瑤的外祖父也是位赫赫有名的歷史人物,只不過他的成就不在仕途,而是在金融業上。他後來退出仕途從事金融,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交通銀行行長,被譽為中國銀行業之父。然而,他在“下海”之前確實是朝廷官員,曾經當過知縣,而且是一位很清廉很有作為的“父母官”,頗受百姓愛戴。他當知縣任職期滿要離開時,百姓不忍他走,強行挽留。無奈之下,他留下了自己的一隻鞋。此為何意?他最終走了沒有?欲知詳情,本期解讀。
(一)顯赫的家世,五代為官
他叫袁勵衡,是瓊瑤的母親袁行恕的生父。江蘇常州武進的袁家在清朝也是名門大户,袁勵衡往上,至少五代人都在朝為官。其祖父袁績懋為道光27年一甲進士第二名,曾歷任翰林院修編、刑部主事等職;間父袁學昌是光緒年間舉人,曾歷任安徽省滁州府全椒現知縣、湖南提法使等職;其母曾懿出身名門,是位著名的才女,不僅善詩詞、書畫,還是一位名醫。
袁勵衡還有一位兄弟非常著名,即二哥袁勵準,他官至翰林,做過宣統帝的老師,博學多才,尤其精於書法,他的館閣體書法朝野聞名。比如中南海新華門上的匾額“新華門”三個古樸蒼勁的大字就是他寫的,當年袁世凱請他寫這三個字還花了500塊大洋。
有如此家世背景的袁勵衡更是才華橫溢,他起初當然也是走傳統仕途之路,只是當時大清已經是末路黃花,他只撈了個七品縣官,即靈璧縣的知縣。縣官雖小芝麻大,但好歹也是父母官,為官一任,造福一方,袁勵衡在這個位置上還是兢兢業業,勵精圖治,他執法嚴明,十分清廉,受到百姓們的喜歡。
袁勵衡是個很務實很樸素的人,從不擺官架子,如果不是坐堂,不是去辦公事,平常從不穿官服,整個一介布衣,跟老百姓沒什麼兩樣。他還經常微服私訪,到民間體察民情,靈璧縣不大,數百里地他都跑遍了。他為官期間,興修水利,開倉放糧,賑濟饑民,政績顯著,是個稱職的父母官。
(二)子承母訓
中國傳統意義上,“忠孝仁義”可謂定論一個人的最高標準。而這四個字在袁勵衡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裏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1908年8月的一天,靈璧縣城東關外,在連綿的秋雨之中,泥濘的道路上,走來一位頭髮花白的六旬老太。她身穿舊衣,頭頂蘭花頭巾,手挎一個竹籃,顯得很疲乏,顯然是走了很遠的路。
老太太又累又餓的,而此時天色已晚,街道兩旁的店鋪基本都關門了。她找了好久,終於見到一個燒餅鋪,前面的棚底下有個火爐子,火還沒有熄滅,她判定是剛剛打烊,於是上前拍門。
開門的是一個約十五六歲的小夥子,他將老太太請進屋內,重新燒火做飯,十分勤快。飯後,他還給老太太安排了一間乾淨舒適的房間供其歇息。老太太對小夥子十分感激,於是決定在店裏住了下來。
連續數日,老太太白天出門到城裏逛,飯時便回店裏吃飯,店裏的小夥子對她殷勤招待,老太太過得很愜意。這天,她把小夥叫到跟前,問了名字,然後親切地説,“維周(小夥叫呂維周)啊,我看你為人忠厚實在,又很聰明,咱倆像是有緣啊,我想認你當乾兒子,你可願意?”
呂維週一聽,立馬應允,隨即跪下給老婦人磕了三個頭道,“多謝夫人不嫌,兒子這廂有禮了!”
老婦人笑得合不攏嘴,連忙起身拉起呂維周。呂維周説,“乾孃,從此以後,你讓兒子幹什麼,儘管吩咐!”
説着這孃兒倆就坐下來拉起了家常。老太太説,“孩子,娘這幾天到城裏轉悠,聽説咱這縣裏的知縣大人姓袁,他好像口碑不錯,你以為他怎麼樣啊?”
呂維周忙説,“娘,你有所不知,咱們的縣太爺袁大人是常州武進人,他這人可好了,咱靈璧的老百姓都説他是個青天大老爺啊!”於是把袁勵衡在靈璧為官以來的辦得好事給他乾孃詳細述説了一遍。他邊説便感嘆,如今這樣的清官可是不多了。老太太頷首微笑。
第二天早飯後,老太太從頭上拔下一根簪子交給呂維周説,“兒啊,你今天到城裏賣燒餅,順便拐到縣衙,把這個交給袁大人,然後把他請到咱們店裏來,娘跟他有話説。”
呂維周愣了一下,問,“小兒一介草民,袁大人能見我嗎?他會跟我來嗎?”老太太説,“沒事,你只要把這簪子交給他,他自會來此見我!”
於是呂維周挑着燒餅就出發了。他聰明伶俐,知道這根簪子定然不是尋常之物。他來到縣衙門前,對衙役們説要見縣太爺。但衙役們看他挑着個燒餅擔子,個頭不高,其貌不揚,跟武大郎似的,就攔住了他道,“這地方是誰想進都進的?你要告狀嗎?”
呂維周也不搭理對方,挑着擔子想硬闖,可還是被攔住了,雙方爭吵了起來。此時,袁知縣正好要出去辦事,見外面吵鬧,於是道,“你們吵什麼吵?這位兄弟有什麼事情,請到裏面説!”於是呂維周放下擔子,向知縣走來,他一邊走一邊從懷中掏出了那根簪子。
知縣見了簪子,立馬恭恭敬敬起來。呂維周説明來意後,知縣説,“好,我出去辦完公事就去見他老人家!”袁知縣問了呂維周地址後便匆匆地走了。
果然,傍晚時分,知縣袁勵衡就來到呂維周的店裏。他一見到老太太便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原來那老太太正是他的母親曾懿。
曾懿是在兒子袁勵衡到靈璧當知縣後第一次來找他。她恐怕兒子在這兒為官不清,所以不惜路途遙遠,特意辛辛苦苦到此明察暗訪,看看兒子究竟這官當得如何。母子相見,長話短説。母親又向袁勵衡進行了一番勸導,囑咐他為官一定要清廉,不要違反祖訓,貪贓枉法,一定要當好百姓的父母官。
“母親大人所言甚是,兒子當銘記在心!”袁勵衡跪下向母親保證,一定不辜負母親的期望,當個好官。
最後,曾懿向袁勵衡説,“維周是個好孩子,為人實在,靠得住,為娘我已認他做乾兒子了,以後你要善待他!”袁勵衡點頭答應。
袁勵衡為官清廉,對得起朝廷,是謂“忠”;聽母親的話,是謂“孝”;對老百姓好,是謂“仁義”。這從他辭官之時,百姓對他挽留上便可看出。
(三)袁公靴
一個人為官如何,上司説了不算,得看老百姓的態度。袁勵衡在靈璧縣任職期滿,奉命被調離時,受到了當地百姓的極力挽留。
袁勵衡上路那天,城裏的商户、市民們早早就起來,他們沿街在家門口、店門口擺放香案,送酒送匾的;還有的人高舉着明鏡,端着盛滿清水的盆缽,將袁知縣團團圍住,不忍讓他離去。他們大喊着:“請袁大人留步……”
面對百姓們的挽留,面對百姓們的一片誠意,袁勵衡心潮起伏,熱淚盈眶。他也真想留下來,一如當初的況鍾況青天,在靈璧再幹他幾十年。然而,他還是得走。
但為了感激對靈璧百姓們的厚愛,袁勵衡還是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他脱下了自己的一隻鞋子,向大家説,“各位父老鄉親,袁某不才,今受各位厚如此愛,在下不勝感激!從今而後,我袁某不論走到何處,都不敢忘記靈璧鄉親們的深情厚誼!故此,請允許我留下一隻鞋子,以表誠意!”
袁勵衡走後,他留下的那隻鞋子被老百姓稱為“袁公靴”,人們把它用箱子裝着,開一面口,掛在靈璧縣城東關城樓的飛檐下,供進出城門的人們瞻仰、懷念。
袁勵衡離開靈璧縣以後,他不再熱衷於仕途(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那時選擇離開靈璧縣是正確的)。此時已經到了民國,他開始從事金融業。後來他到河南開封任銀行經理,熱心參與創建民國交通銀行,並出任中華民國交通銀行第一任經理,成為民國期間著名的金融家,後被譽為中國銀行業之父。他儘管不再從政,但在金融界仍然長時間大權在握,不過他繼續了自己的清廉作風,他在銀行任職期間,不貪不佔,廉潔奉公,得到人們的讚許。
袁勵衡一生多才多藝,從政,他很有作為,是個好官;“下海”搞金融,他成就卓越;他還是一位藝術家,在書法繪畫上也很有成就。當然他還是一位成功的父親,在子女教育上也頗有成就。他的大女兒袁曉園一生充滿傳奇,是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官;三女兒袁行恕是位著名才女,詩書畫俱佳,還是著名女作家瓊瑤之母;四女兒袁靜也是位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新女兒英雄傳》享譽文壇……
其實袁勵衡做靈璧縣知縣的時間很短,大概才一年時間,在其漫長的一生中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那段短暫的經歷,不應該被歷史遺忘,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還是應該被提起的。
(文/説歷史的女人·花無去)
參考資料:《清史稿》《靈璧志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