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子午谷計,就是指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在軍議所提出的一個建議:由於當時長安的守將夏侯楙怯而無謀,因此自願帶精兵五千,乘諸葛亮帶兵北伐的時候,由子午谷突襲長安,並認為夏侯楙一定會乘船逃走,但是諸葛亮卻認為此計過於冒險,因此駁回了這項建議。
一直以來,魏延的子午谷計就一直引起爭論。有人認為諸葛亮過於謹慎,失去了經由長安進攻許昌的好機會;也有人認為子午谷計太一廂情願,實際實行的話成功機率不高。就我個人觀點來説,我認為子午谷計本身就有其缺陷之處,魏延可能是個將才,可是在這件事情,也許諸葛亮看得更遠。
當然,一直以來所聽到的,諸葛亮不接受子午谷計的原因眾説紛紜,除了以上所説的以外,比較普遍流傳的説法還有一個,就是諸葛亮妒忌魏延的才華,擔心魏延的地位會比其高,因此特意打壓魏延。
其實就當時的情況來説,以蜀地這樣一個小國,要對抗北方龐大的一個魏國,又怎麼能責怪諸葛亮的謹慎。當時北伐可説是不得不勝利的一場戰,嚴格來説,諸葛亮也可説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自然是小心外加謹慎了。
另外一點所説,諸葛亮特意打壓魏延,基本上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當時的諸葛亮本身可説是劉禪最器重之人,他根本沒有必要擔心會有其他人的地位比他更高。
熟知蜀漢官制的應該知道,前軍師僅次於中軍師是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徵鎮一類的將軍前面如果加上大字就是要比前將軍之類的還要高一些,最為主要的是魏延的爵位,南鄭侯,這是蜀漢侯爵中的最高級別,以後來晉國杜預的平吳大功也不過是當陽縣侯,你能説魏延比杜預的功勳都大?這時我們的諸葛亮呢?不過是武鄉侯。
五虎大將無論是死了的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還是活着的趙雲誰也沒有魏延這個爵位高,連蜀漢一度是僅次於諸葛亮的李嚴也無法和魏延的爵位相提並論。至於説到為了蜀漢基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龐統,追封不過是關內侯。要知道,建興八年,正是諸葛亮的執政時期,雖然魏延的爵位是劉禪封的,但是如果諸葛亮想要阻攔,不是也很容易嗎?陳壽為什麼一再提及諸葛亮賞罰分明,號令森嚴呢?我們看看李嚴等人的結局就可以知道,諸葛亮不是一個以私人的好惡來代替國家用人行政的權臣,否則他今天的地位不會這樣崇高。諸葛亮雖然對魏延的建議沒有采納,但是,這沒有影響諸葛亮對魏延的重用。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雲:“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就是:“萬一魏延不接受命令,就讓他自行帶領其軍隊。”所以説諸葛亮特意打壓魏延這點基本上是不太可信的,所以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子午谷計本身。基本上子午谷計的想法是對的,要是當時突襲長安的話,九成九可以輕取長安,問題在於,取下長安後,要如何防守呢?
魏國的軍隊是擅長打陸戰的,而長安本身周圍絕大多數是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可説是個易攻難守之處,即使攻下了,也會被魏軍輕易奪回。那基本上就是白白浪費時間以及兵力而已。
另外,要是當時夏侯楙不逃走的話呢?別忘記了,要是他不戰而逃的話,他難道不會受到懲罰嗎?只要一想到這點,我就覺得當時如果要確保夏侯楙肯定會逃走的話,只能建立於以下兩點:
第一,沒有援軍,可是當時魏國的勢力及大,如果要説為了防衞諸葛亮導致無兵援助長安,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第二,進攻的勢力遠遠超越長安的駐守軍,可是當時蜀軍的主力在北伐,即使真的給了魏延五千精兵,也最多和長安駐守兵馬打和而已,遠遠不到讓夏侯楙聞風棄逃的地步。
其實作為領軍的將領,他的所思所為都必須要很小心。除了這點以外,還要對局勢有更長遠的判斷。魏延的奇計有其可行性,可是魏延畢竟不是統領大軍的人,他想的不夠深入。
他也許是個將才,不過肯定不是個軍事家。無論如何,環繞魏延本身的歷史爭論一直都有,至於歷史的真相如何,也許永遠也沒有人知道了。我們也只能不斷地爭論,以求爭出一個較能為大眾接受的理論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