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説:孩子人格特質,一半來自遺傳,另一半來自這個方面
先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小孩,他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沒有改嫁,帶着小孩一起生活。他們家最開始住在墓地旁邊,小孩每天和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學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辦喪事的遊戲。小孩的母親看到後,皺起眉頭説: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再住在這裏了!小孩的媽媽就帶着他搬到了市集旁邊去住。在市集住下後,小孩又和鄰居家的孩子,學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小孩的媽媽知道後,又皺着眉頭説: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小孩開始學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上了讀書。這個時候,小孩的媽媽才很滿意地點頭説: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這個故事説明了環境對人的影響,尤其對於小孩來説,心智未定,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個道理。
美國心理學家J.R. Harris經過研究發現,一個孩子人格特質的養成,50%來自於遺傳基因,其餘40%——50%則來自於孩子的同伴的影響。
美國華裔物理學家萬維鋼曾説:他把自己的兒子從旗杆小學轉到藍山小學,儘管旗杆小學的功課多,老師們教得也很認真,然而相比之下,雖然藍山小學的功課少,但藍山小學的成績還是比旗杆小學好。為什麼呢?因為藍山小學孩子們的家長,大多是周邊高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員,具有高學歷高素質。由於從眾和相互模仿,即使一個差勁的孩子,也能從好素質好教養的玩伴身上獲得優秀的品質。
沁源縣靈空山上著名的“亞洲第一大油松”,“九杆旗”,一枝九幹,杆杆筆直,高約45米,而荒坡上的油松,最高也不過二、三十米,而且枝幹彎彎曲曲,枝枝叉叉。為何會有這樣的差別?生長在森林裏的樹木,為了不被其它樹木遮擋,必須努力向上生長,才能爭取更多的陽光,而生長在荒坡上,其它的花草、樹木生長的位置都很鬆散,相互之間沒有競爭,所以長得也隨心所欲。
同樣,孩子的周圍都是彬彬有禮,積極向上的孩子,他會為了變得和他們一樣,甚至超越他們,而變得更加積極、更加努力。相反,如果孩子經常一起玩的玩伴粗野、撒謊、小偷小摸、懶惰、自私……那麼孩子也會很快會受到浸染,孩子們也會因為從眾和模仿,淪為他們的一份子。所以,“物以類聚,人以羣分”,玩伴環境的好壞,也將決定孩子的性格和人格特質。
因此,相對於每天不停地嘮叨和説教,一個好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更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前面故事中的母親,為了孩子能夠知書、懂禮,連續三次搬家,直到搬到學校旁邊才心滿意足。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聽過吧,這個故事就是《孟母三遷》,故事中的小孩就是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與孔子並稱“孔孟”,且被尊稱“亞聖”的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