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茶圈驚世錄,光是聞巖茶的香氣,就能聞出山場氣息?

由 緱風彩 發佈於 經典

丨作者:李麻花

《1》

下午在喝肉桂。

空調,楊梅,涼風,正巖茶。

穿了條新買的裙子,坐在茶桌旁泡着茶,特別消遣。

背景音要是再放上一首薩克斯風,或者古箏樂,就更完美了。

只不過,下午喝茶時的“背景音樂”是童聲版成語故事大全。

午飯後這邊來了個小客人,是村姑那位萌萌的小侄子。

房間裏沒有玩具,沒有薯片,他坐在榻榻米上,很乖的捧了本故事書認生字。

“……蓋起來一棟棟鱗yú次櫛jié比的漂亮新房子。”

魚翅前臂?這念得什麼啊?

湊近一看,才知道這本來是個什麼詞。

都説秀才念字念半邊。

你這認生詞只認識半邊字,那語文考試得了幾分吶?

一聽提到考試,他就哇哇的跑到了隔壁,於是下午終於得到了清淨。

《2》

回到茶桌旁,重新燒沸了水。

繼續喝桌上的果香肉桂。

點到了某條直播,裏面介紹到“聞杯蓋香可以聞到山場氣息。”

哇,這茶界的斷章取義,這比念字念半邊的做法,誇張多了呢!

“聞蓋香能聞出山場氣息。聞杯底香就聞出品種特徵。”

這“聞香”的功力,未免太吹牛了吧!

話説,麻花為啥要説那位主播,介紹的聞香方法不靠譜呢?

因為喝了這麼多年巖茶,認識了這麼多的前輩,還包括武夷山的那些茶農。

他們這麼多人,都是喝茶經驗豐富的前輩了。

但還從沒有人和麻花提過。光是聞蓋香,就能猜出山場的。

説實話,這可比矇眼摸象難多了。

巖茶這麼多的大山場,小山場,哪裏能讓人猜得着?

猜一泡巖茶的山場,別説聞香了。

就連喝茶,將一泡茶從頭喝到尾,也不能喝出具體的山場。

這光聞蓋香能聞出山場氣息,怎麼可能嘛!

和很多圈內的前輩在一起喝過茶,在盲喝一泡茶,特別是在盲猜一泡大紅袍時。

但凡是猜一泡茶是不是正巖茶,大多要等喝過後才發表意見。

(圈重點,聞香聞出山場氣息的前提,是事先喝過了茶。)

等喝茶後,嚐到了那種正巖茶獨有的韻味。再去揭蓋聞香。

嗯,確實沒錯。

“這香氣是幽的,穩的,茶香特徵清晰。”

喝過了茶,再來聞香,才能得出簡單判斷。

如果是斷章取義,筆削春秋。

直接提聞蓋香就能聞到山場氣息,聞出是否正巖,那這可要成特異功能了!

《3》

巖茶的山場,主要是喝出來的。

對一個喝了很多年正巖茶的老茶客而言,他會擁有出味蕾的本能。

只要茶湯喝進嘴巴里,就能知道是不是正巖產的。

原因嘛,也不好説。

反正正巖茶喝進去就是這種感覺,這種味道準沒錯。

換了一泡半山的,外山的茶端給他,肯定能嚐出來。

對這樣喝茶經驗豐富的老茶友,完全可以憑本能選茶。

那些用半巖冒充正巖的,壓根蒙不了他們的舌頭。

但説到聞蓋香聞出是否正巖,那可就太玄了。

哪怕是喝茶經驗豐富的,有受過專門巖茶知識訓練的人,還真未必能準確從一泡茶的杯蓋香氣上,做出山場方面的判斷。

正巖茶,小氣候温和,香氣細幽。

外山茶,光照強,日照強,茶香衝一些。

但茶香有多般變化的武夷巖茶,還真不好從蓋香上判斷出具體山場氣息。

特別是推薦廣大的,普通的,普羅大眾的茶友羣體,用這個方法去喝茶、評巖茶,更是非常不實用的招數。

要是分辨一泡巖茶的好與壞,方法就只有這麼簡單。

那麻花也不用每天辛苦的寫文科普了。

只送給列位看官們四個大字——“好喝就行”,就能成為縱橫茶界的通行寶典了。

可實際上,這些泛泛而談的內容,壓根沒有實際可操作性。

一桶水搖不響,半桶水響叮噹!

《4》

蓋碗泡巖茶,聞香氣的過程,很有學問。

聞出一泡巖茶的品種特徵,那要在對比的情況下聞。

將一泡肉桂,一泡水仙分別擺出來。

然後,對比式的聞香,感受更加分明。

等一泡茶被泡淡後,再去聞杯底香。説句實話聞不出什麼有效信息。

喝懂巖茶的入門基本功,是能分清水仙肉桂。

但將這兩種茶分清,認真對比去喝,遠比聞杯底香感受更清晰!

那究竟,聞杯蓋香也好,聞杯底香也好。

既然不能準確的聞出山場氣息,那這些聞香步驟,又有啥意義呢?

答曰,聞出香氣特徵。

比如一泡巖茶發酵程度的輕與重,香氣是花香,還是果香。

發酵輕,多花香。

發酵重,多果香。

兩兩比較,一目瞭然。

另外,還可以聞出茶香的清晰程度。

茶香是好聞,還是不好聞?

有沒有聞到雜味、異味等等。

要説能從蓋香上聞出山場特徵,那就有些扯遠了。

《5》

學茶的過程,最怕斷章取義。

更怕的是,只截了一丁半點的內容,就往外廣而告之的宣傳。

判斷一泡巖茶,是不是正巖?

最重要的是,喝茶,喝茶,還是喝茶。

正巖茶的香氣滋味,會和外山茶有一二三四五……的不同。

但也要先喝了茶再説。

先喝茶,再聞香,最後評價。

不論試茶,還是鬥茶,再或者平時分辨一款巖茶的優劣,都要走這樣的流程。

不喝茶,先聞香,直接斷定結論,很可能會誤診。

只學了一點皮毛,“正巖茶香氣細幽”。

就想當然的理解成“聞蓋香就能分辨山場,聞出山場氣息。”

將這樣歪曲了本意的內容,宣傳出去,明擺着誤人子弟嘛。

不久前,在外面喝茶。那時有朋友聊起了玻璃杯泡茶的話題。

朋友A無意間提到,“玻璃杯不能泡白毫銀針,泡不出味道。”

啊,好茶怎麼會泡不出味道?你是從哪聽來的。

A朋友翻出來一篇文章指着説,“你們的文章裏確實這樣寫啊。”

偶買噶,怎麼可能。

仔細點開一看,舒了一口氣。

原來文章寫的是,“玻璃杯泡不出好味道,推薦用蓋碗。”

這斷了章,取了義。再表達出來的內容,可就和原文隔了十萬八千里啊!

學知識,最怕似懂非懂。

沒有了解前因後果。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意思可就徹底跑偏了。

《6》

聞茶香,最多最多是聞出香氣特徵。

聞出一款茶是花香,木質香,果香。

聞出一款茶的香氣是馥郁,是寡淡。

聞出一款茶的香,是清晰好聞,還是雜味明顯。

。。。。。。

雖説正巖茶的香氣,是非正巖的茶不能比的。

但沒有提喝茶,就直接宣揚正巖茶能靠聞蓋香聞出來,那怎麼可能。

這樣的斷章取義,太離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