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者來支招:讓“雙減”更明白,幫家長解焦慮

專家學者來支招:讓“雙減”更明白,幫家長解焦慮

自去年“雙減”政策推行以來,學生閒暇時間增多,與家長接觸時間變長,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今年兩會,“雙減”下的家庭教育也成為代表委員們關注的重點之一。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志勇提出,要實現高質量學習,家庭教育需要重視習慣養成、生活教育、課前預習及課後服務溝通等方面。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學校校長劉希婭呼籲家長重新思考學習和負擔的關係,學生的高質量學習不僅需要學校和教師優化作業設計、提高課後服務質量,而且需要家長髮揮重要作用。全國人大代表高琛表示,要引導家長更新教育理念,樹立理性的成才觀,引導家長幫助孩子用自己最好的一面走向成功。

“雙減”之下,家長何為?今天,我們邀請到幾位專家學者來給家長們支支招。

本期策劃主持:

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彭詩韻

本期嘉賓

吳欣歆教育學博士,北京教育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中文系教授。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教育學會語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著有《培養真正的閲讀者——整本書閲讀之理論基礎》等。

陳錢林資深家庭教育專家,現任廣東碧桂園實驗學校總校長。著有《家教對了,孩子就一定行!》《教育的本質》等。

汪正貴青島中學執行校長。著有《教育從何處出發》《如何領導一所學校》等。

吳小霞重慶市兼善中學教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著有《創意班主任:30招讓班級管理妙趣橫生》等。

部分家長仍然存在焦慮,如何解?

汪正貴: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這也是教育的出發點。當我們談論教育的時候,我們應當談論的是,如何培養全面發展、人格健全的大寫的人。但是在當下,人們往往將教育的功能窄化為教學與訓練,將兒童的成長窄化為分數與成績。這是一種短視、功利和異化。

數學上有這樣兩條曲線:對數曲線和指數曲線。對數曲線表明,一個人一開始走得很高,但是後來就到了一個平台,很難再有新的發展。指數曲線則相反,它表明一個人開始可能走得很慢,但是厚積薄發,到了某一個時間點開始突飛猛進。真正有價值的是指數曲線,厚積薄發,可持續發展。

如果我們拉長時間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長,就有可能克服教育的短視與功利,消解教育焦慮。比如,當我們從未來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來看待今天的教育,我們就會更加重視孩子適應未來的關鍵能力、綜合素養和身心健康,而不僅是某個學科某次考試的成績。當時間的尺度拉長,就有可能更加寬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時期的成長曲線,我們就可以獲得更加全面的視角,更加從容全面地審視當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來。

吳小霞:我們為什麼焦慮?因為我們太在乎最後的“得”,而忽略了過程的“做”。所以,與其焦慮,不如把焦慮變成推動我們家長成長、改進親子關係的機遇。把目標分解成小目標,一步步去行動,用心陪伴孩子,在幫助孩子、成就孩子的同時,也成就了家長自己,這何嘗不是一場機遇呢?

關於“雙減”,家長還需要有這樣的意識:

“雙減”不減責任。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教導,家庭的薰陶。減輕學業負擔,不代表減去父母的責任,與之相反,它更要考驗父母的擔當。陪伴是責任,養育是責任,以身作則是責任。履行父母的責任,就是對孩子人生負責。

“雙減”不減質量。雙減,減去了作業的總量,減去了課外培訓,學習迴歸課堂。作為最瞭解孩子的人,家長要更專注於培養孩子的自控力、專注力和情緒管理能力,與老師攜手,共同為孩子成長助力。要知道,孩子的學習是爬坡,更要家長和學校的“雙向奔赴”。

“雙減”不減成長。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評價人生的方式絕不僅僅是“贏在起跑線”,能夠“跑完馬拉松”的才是高手。家庭是孩子成長的主陣地,真正優秀的父母,在於是否真正參與了孩子的成長。減負減不掉孩子的成長,因為成長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完成的一場修行。

“雙減”下家長的新角色,怎麼變?

吳欣歆:首先,家庭教育觀是與人的發展觀一致的。家長要有全面發展觀。我們需要明確,孩子的成長是多觸角的、全面的發展狀態,每個孩子都是多角度發展的綜合體。在此基礎上,還要有個性發展觀。要能夠認識到每個孩子之間都有不同,但沒有高低水平的差距,我們不能拿孩子的長和其他孩子的短做比較,也不能拿自己孩子的短跟其他孩子的長去做比較。

然後,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生長環境。在我看來,安全的生長環境是教育的第一要素,父母要讓孩子感受到關愛,而不是恐懼和焦慮。這就需要給孩子適度、專注的陪伴。我在公園裏經常看到,年輕的父母確實是帶孩子去了公園,但他們各幹各的事,並沒有真正、專注地陪伴孩子。適度、專注的陪伴,能夠讓孩子既能感受到被重視,又能夠給予孩子一種自由、寬鬆的感覺。

落實到具體層面,每個家長都會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如果家長想建立一個全新的家庭教育觀,就可能需要跟自己原生的家庭教育觀做切割。那麼這就要求家長首先得意識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然後再去剝離、去切割,不輕易受當今社會上各種觀念的影響,從全面發展觀、個性發展觀的角度,為孩子營造一個安全的家庭教育環境,這對家長的要求相當高。

吳小霞:現在對家庭教育的角色要求更高了,家長需要兼顧多重角色:一是心理營養師。心理成長包括認知、情感、人格方面的逐步的完善,它需要耐心的陪伴和培育。當孩子遇到煩惱的時候,我們是否能讓他願意敞開心扉,放心傾訴?當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是否能及時發現,給予他精神的力量?要知道,讓孩子成為身心健康的人,是比成績更重要的事。二是學習引領師。真正最好的教育是行為層面的言傳身教,當父母發自內心地愛上學習,不斷成長,孩子自然能從中汲取充足的能量。做個成長型家長,讓自己的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拔節的榜樣行動,才能更好影響孩子、改變孩子、成就孩子。三是人生指導師。當孩子沒有目標的時候,家長要做好方向引導,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內生動力。四是習慣監督師。“雙減”政策落地,與其把目光聚焦孩子的成績是否下降,不如退一步重新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為孩子的成長保駕護航。這都需要家長的耐心,堅持監督,及時鞏固。五是興趣合夥人。孩子的興趣和需求應該由孩子自己決定,而不以父母的認知決定。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孩子自我發掘的能力,並利用課餘的時間培養孩子的興趣。

陳錢林:首先,要把育人擺在第一位。教育的本質是培育健康人格。只要孩子人格健全,教育就是成功的。其次,樹立多元的人才觀。俗話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成才應該是水到渠成的果實,而不應是催熟的果子;應該是家長培養目標與孩子綜合潛力的和諧統一,不能由家長拿一個筐,逼孩子往裏鑽。最後,從學習規律入手抓學習。將更多的精心用於培育孩子的良好習慣,用於激發孩子的內驅力。我家是一對龍鳳胎,從小沒參加過培訓班,不是我們不重視學習,而是要從大學習觀入手。我們家的教育核心思想是自律、自學、自立。自律,抓的就是習慣;自立,抓的是孩子的內心精神世界,是內驅力;自學,更關注個性化的學習方法。

讓家校協同更有效,怎麼做?

吳欣歆:家校協同的問題首先是立場問題。家長的立場是“我的孩子”,老師的立場是“我們班的孩子”。一個是從個體的立場出發,一個是從集體的立場出發,這是家校協同在推進中的難點。所以在家校協同中,需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通過溝通交流、角色互換等形式讓家長和老師彼此更加了解。

家校協同的第二個難點是家長和老師需要在教育觀念上達成一致。“協同”這個概念很大,一個概念,如果沒有被拆分成具體工作領域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式,就容易落空。所以我們需要把家校協同這個概念往下拆分。我們要明確在家校合作中哪些工作“通知通氣”效率更高,哪些工作“協同協作”效果更好,然後再進一步去推進。

吳小霞:關於家校協同,有以下幾點需注意。首先,家校協同需要家校之間的雙向溝通、互相理解,增進家校合作的融洽。其次,家庭教育水平需提升。因為家長的家教水平良莠不齊,有的甚至還沒有做好準備就已經當了父母,而當了父母不代表就一定具有家庭教育的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提升家長的教育水平,比如家庭教育指導師,還可以做家長培訓學校等。

作為教師,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善於觀察,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家長到底需要什麼。同時,再根據家長的性格、思維方式、受教育程度,站在家長的角度去跟家長進行溝通,用協商代替對抗,用悦納代替抱怨,用共識代替差異,這也是家校合作攜手的智慧。

陳錢林:家校協同的難點,在於學校教育的共性與孩子成長的個性之間的矛盾。學校教育,因班級人數過多,很難滿足孩子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但隨着國家對教育投入不斷增長,師生比不斷優化,班額不斷小班化,會有好轉。但是,在一定時期內,這個問題還會存在。所以,家長要多與教師溝通,在享有共性教育的前提上,儘可能多地為孩子創新個性化教育的機會。家校攜手,孩子才會成長得更好。

我在自己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創造條件居家自學,作業經家長簽字後可以不用做,這些個性化的學習措施一直得到教師和學校領導的支持。我很感謝兩個孩子的老師。所以家長有特別的想法,要多與教師溝通,許多事情是可以個性化的。

汪正貴:目前家校協同推進中的現實難點是不同家庭的教育訴求非常多元,家校之間缺乏一定的教育共識,因而難以形成教育合力。所以,家樣協同的關鍵點是建立教育共識,即建立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在家庭中,如果父母兩人的教育價值觀不一致,那麼家庭教育的功效一定會大打折扣。家校之間也是這樣,家庭與學校是教育合夥人,共同培育學生,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這就需要家校之間具有高度統一的教育價值觀。

在青島中學的辦學大綱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絕不奢望滿足所有人的教育訴求,我們只尋求有共同教育價值觀的家庭合作。學生入學時,學校和家長要共同簽署一份《家校協議》,這份協議其實就是雙方共同遵循的教育共識。在這裏與大家分享這份《家校協議》中的部分內容:

——人無完人,請不要相信您的孩子近乎完美;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們要以七分等待、三分喚醒,幫助孩子喚醒自己、發現自己,並最終成為自己;對待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希望您既不要過分干預,也不要不聞不問,能與老師攜手,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成長軌道,請不要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強加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

——當學校利益、教師利益、家長利益與學生成長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我們毫不猶豫選擇服從學生成長利益。學校和每一個老師決不向狹隘的家庭利益妥協。

——“術業有專工”,我們崇尚“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們鼓勵家長就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反饋,與我們一起建立家校共同體,但在任何時候我們都不會接受家長對教師和班級的挑選、對正常教學工作的干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99 字。

轉載請註明: 專家學者來支招:讓“雙減”更明白,幫家長解焦慮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