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不能自編自導自演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經典

01、一流大學建設,誰從中獲益?
有新聞報道,“9月18日上午,清華大學在主樓接待廳召開‘雙一流’建設週期總結專家評議會。


以教育部醫學教育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林蕙青為組長的評議專家組一致認為,清華大學‘雙一流’建設的實施過程與建設方案高度符合。清華大學全面、高質量完成‘雙一流’建設任務,辦學質量、社會影響力和國際聲譽持續提升,全面建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則表示,全面實現了“雙一流”建設近期目標;中國人民大學表示,整體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清華大學召開“雙一流”專家評議會(圖/微博截圖)

這些新聞一出,引起社會劇烈反響。

除了官微評論區一片叫好聲之外,更加開放的新媒體上,質疑之聲不絕於耳。

心平氣和點的評價認為,就算給這些高校一百年時間,也追不上哈佛大學。

激進點的評價則認為,“國人需要戒驕戒躁,腳踏實地做事情,切忌好高騖遠,切忌夜郎自大。”

調侃意味的説法是,中國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學,這件事為什麼我不知道?

▲評論區內網友對此充滿質疑(圖/微博截圖)

看來,大家對於中國要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件事意見不大,分歧不多;問題在於,世界一流大學果然建成了,民眾卻又不滿意了。

何以如此?

原因包括但不限於,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評價標準、如何評價等問題。這些問題歸根到底一條:民眾有沒有從中獲益?

讓我們從評價標準説起。

據説,“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採用了目前最權威的、高水平的數據來源工具——ESI,並且以新穎的評價理念設置了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提供了目前排行榜最多的、最詳盡的世界大學評價報告,不僅針對國家、高校,而且還評價了學科和指標排名。”

看起來非常權威,也非常國際。甚至出現了普通老百姓也看不懂的ESI字樣。但這個東西如果不檢索度娘,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這就埋下了大家不買賬的伏筆。

02、網友不買賬的三個原因

具體而言,網友之所以不買賬,也與評價的方式、機制有關。

第一是評價過程有問題。就像很多評論指出的,是否第一流,不能自己説了算。

但是我們看新聞,就會發現原來是高校自己組織了一幫專家,來判斷該高校是否世界一流了。雖然教育部也説明,自我評價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規定動作。

這個我們也能理解。就像小孩子期末考試之後,總要自我估量一下,大概能夠獲得多少分,自己處於什麼水平。如果是畢業班的學生,還要通過這種自我估量填報志願,事關自己未來的人生。

可是,顯然我們不能接受一個學生自我評價很高,但實際上並不能考進清華北大。我們會認為那是盲目,甚至認為那是愚蠢。可是,這事落在高校自我評價是否已經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上,卻歡欣鼓舞呢?

廣大民眾的眼睛還是雪亮的,自覺自己的智商還不允許被如此侮辱。

簡而言之,是否世界一流,不能自己説了算。

甚至就算我們的教育部出面背書,那些高校是否一流了,也存疑。

▲圖/圖蟲創意

第二是,一流大學高高在上,似乎難以普惠廣大民眾。

一流高校對於民眾的意義,似乎主要是集體榮譽感。對於有幸考進一流高校的學生而言,根據目前的政策,還能獲得落户大城市的機會。比如,上海近期便發佈政策,復旦交大同濟華師大四大高校的畢業生只要符合標準,就能落户上海。政策福利令人羨慕。

但除此之外,高校論文發了多少篇,專著寫了多少本,對於一般人而言,有何意義呢?

我這麼説或許過於極端。但不極端難以凸顯目前高校評價體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高校,評價的一大指標是論文,而不是專著。而這些論文,往往以發表在國外的期刊上為榮為高。不過我們稍微想想就可以知道,對於一般人而言,能夠接觸到專著的機會多還是論文的機會多?能夠接觸到中文論文的機會多還是外文論文的機會多?

答案顯而易見。要看書去書店就可以實現,要看論文,則沒那麼方便。數據庫的購買,花費常常以幾百萬計。不是所有的民眾都有機會方便的檢索論文的。

在這意義上,世界一流高校發的論文世界第一,那又如何呢?

第三,評價過程暴露了矛盾。叫人對某些大學究竟是否進入了一流表示懷疑。

有媒體指出,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分為三個階段:“根據雙一流建設的總體方案,建設分為三個大的階段,一個節點是到2020年,第二個節點是到2030年,第三個節點是到本世紀中葉,依據這三個大的節點,設計了梯次性的建設目標。同時以五年一輪在推進,現在進行的是首輪,也就是第一輪剛剛接近尾聲。”

這就説明,現在有的專家認為有的大學已經建設成為世界性一流大學,顯然為時過早。

按照這個三步走的方案,目前不僅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建設行列的大學數量還是屈指可數的,而且,已經進入建設行列的大學,基本上還是處於剛剛踏上征程的階段 ,所謂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

反過來講,如果已經建設成為了世界性一流大學,那從目前到2050年所剩下的三十年,這些大學該怎麼辦?

03、以世界標準要求建設高校,很可能是錯誤的

以上説了這麼多,還是沒有充分的解決一個問題:那麼,你認為世界一流高校的標準是什麼?

這個問題我就算回答了,也人微言輕,如風吹過。不過還是不妨説説。

▲清華大學(圖/圖蟲創意)

有人認為,世界一流高校應該包括這些因素:

比如,發表的論文佔據了世界性期刊的大量篇幅,而且獲得了大量的引用。就是説,被外國人承認的程度極大。

比如,獲得了諾獎的科學家很多。有的專家還把這個數量明確化:至少是10個。

比如,培養出了大批造福國計民生的畢業生。個人認為,如果一所大學培養的學生,大部分都是給外國高校輸血,而這些畢業生又很大程度上不願回國的,這樣的高校,無論如何不能被稱為世界性一流高校。除非你是從諷刺的角度來理解這個詞。

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與其需要世界性一流高校,不如説,我們更需要民族性一流高校。

説到這裏,可以提出我的一個更加容易引起爭議的觀點:以世界的標準要求建設我們的高校,這種要求本身很可能是錯誤的。

注意,我不是主張閉關鎖國。我主張的是,在評價高校的指標中,列於首位的,甚至是原則性地位的,不應該是論文、人才培養的質地等等,而應該是,解決國計民生重要問題的問題意識以及解決程度。

所謂重要問題,至少包括兩個層面:從目前看的緊迫程度,或者從長遠看的基礎程度。

但無論是哪一個層面,歸根到底都是服務於國計民生。

這就要求擺脱虛幻的國際標準。與其心懷天下的寫一篇論文討論美國“黑命貴”問題,不如解決小區出入門禁能否刷臉的問題。因為後者才是真正關係着你我他。

沉迷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難道果然如某些偏激的網友所指出的,只是花掉納税人血汗錢的一個花裏胡哨的故事?如此一流,可以洗洗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