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歷史上每個朝代在初期時基本都會出現,史書大書特書的繁榮景象。但到了中後期,同樣也被大寫特寫,可多半描繪的是權臣如何當道,奸臣怎樣不法。難道歷代中後期的皇帝就情願在史書上留下昏君的罵名?還是一個個蠢笨無知,糊塗透頂?
其實,中後期的在位的皇帝非但不是蠢笨無知,糊塗透頂,而且在當時的名士教育之下,個個是知書達理,飽學之士。尤其是對昏君這兩個字是深惡痛絕。
那麼歷史上怎麼會出現如此多的昏君,以致於留下罵名,書寫於史書之上?
記錄在史書中的昏君多如牛毛,尤其是末期的。記錄的最多的是,末期的皇帝不管前線是否吃緊,而是一直在看雙方的奏章。因為他要搞清楚誰是忠臣,誰是奸臣,然後再決定聽誰的。但看到的是雙方互相痛哭流涕,免冠叩首的痛斥對方。造成在位者根本無法從字裏行間進行準確的判斷。
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這時在皇帝身邊且一直博得歡心或者信任的孃家人(外戚)或者內侍(太監)的意見就十分重要了,但是忠臣或者清廉的官員,一般是將重心放在了自身的工作上,即便有空餘的時間,也只是拿古往今來的事件進行規勸皇帝,反正是怎麼堵心怎麼來。根本不會去關心或者是聯絡依靠自殘身軀,得以環繞在皇帝周圍的太監,也不會去浪費時間去維持權臣和他們的子弟們的關係。以致於最後的呼聲越來越小,被攻擊的次數越來越多,最後只能是以死明志。
相信有些人會説,那皇帝不看史書嗎?不會從這方面判斷嗎?
事實上,皇帝的確是看史書的,而且大力支持寫史書的。但是史書將這些情景都是記錄下來的,從有文字的那一天起,無論忠臣或者奸臣,甚至是平頭百姓都是讀書習字的。所以,忠臣會的,奸臣也會,而忠臣不會的,或許奸臣還會。並且人是很複雜的,所以根本無法從表現出來的外相進行判斷。
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因此,皇帝無法單從誰被眾人齊踩的情況下,判斷出是否為忠臣。反而出現在史書中更多的情況是,為了平息眾怒,無論忠奸一律處死。並且表彰第一個揭發的人,將此人樹立成一個忠君愛國的榜樣,彰顯於世。即便日後被發現處死的人是忠臣,至多是平反,厚賜在世後人。而明君也在此時就會誕生。
那忠臣是不是就是這種命運,只有在死之後,才能真正的蓋棺定論。
其實在漢朝發生的兩件事情,可以大體上來反襯出中後期如何辨別忠臣或者清廉之士。
第一件事,漢元帝時期,重用石顯和五鹿充宗。京房是一位《易經》大師,並且多次運用所學預測災害,比較靈驗。漢元帝因此對京號有些興趣。
有一天,無所事事的漢元帝召見京號,進行了一番對話,京房説:“周幽王、周厲王為什麼導致國家出現危機?他們任用的是些什麼人?”元帝説:“君王昏庸,任用的都是善於偽裝的奸佞。”京房進一步問:“君王是明知奸佞而仍用他們?還是認為賢能才用他們?”元帝回答説:“是認為他們賢能。”
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京房説:“可是,今天為什麼我們卻知道他們不是賢能呢?”元帝説:“根據當時局勢混亂,君王身處險境便可以知道。”京房説:“為什麼幽王、厲王不覺悟而另外任用賢能,為什麼終究要任用奸佞以致後來陷入困境?”元帝説:“亂世君王,各自認為他所任用的官員全是賢能。假如都能覺悟到自己的錯誤,天下怎麼還會有危亡的君王?”京房説:“前世的那些君王,也是陛下這種想法。我恐怕後代看今天,猶如今天看古代。”
元帝過了很久才説:“現在擾亂國家的是誰?”京房回答説:“陛下自己應該知道。”元帝説:“我不知道;如果知道,哪裏還會用他?”京房説:“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宮廷之中共商國家大事,掌握用人權的,那個人。”京房明確的指向了石顯。元帝也從話中聽了出來,因此他對京房説:“我曉知道你的意思了。”
但是,漢元帝還是離不開石顯,沒有辭退石顯。
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第二件事,漢宣帝時期,京兆尹趙廣漢因為私人恩怨將一人定為了死罪,並且上報執行。被人告發到了漢宣帝那裏,吩咐魏相和御史審查此事。與此同時,趙廣漢知曉了丞相夫人打死了一名婢女,想以此事威脅魏相。魏相立刻加緊了追查,趙廣漢同樣帶人去丞相府家裏,並且逼迫丞相夫人下跪,查證婢女被殺一案。魏相此時為了止損,上書自陳。得知消息後,漢宣帝派人徹查此事。經查證,原來是丞相將一名違規的婢女執行家法(亂棍打傷),抬到丞相的外宅,然後才死的。漢宣帝知道後,直接下令將趙廣漢拘捕,並處以腰斬。
確實,趙廣漢以下犯上,以權謀私,甚至草菅人命,這樣的人也的確稱得上是害羣之馬。
但獲得趙廣漢即將腰斬的消息,長安的百姓足有數萬人到皇宮門口為趙廣漢喊冤鳴屈,並喊道,我們活着對皇上沒有用處,情願代替趙廣漢被處死,將趙廣漢留下來幫皇上管理長安的百姓吧。
然而,趙廣漢最後還是被腰斬。史書上沒有記載漢宣帝對丞相的懲處,但後面依然能夠看到丞相魏相的身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50 字。

轉載請註明: 後期的王朝為什麼頻出昏君和姦臣,對忠臣反而趕盡殺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