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官渡之戰曹操屬於僥倖取勝,雖然緩解了自身的危機,但並未動搖袁紹根基,戰後袁紹依然強於曹操。但擁有河北四州的袁氏卻終於在接下來的幾年內走向敗亡,除了袁紹二子不和之外,還有深層的社會背景。袁氏覆亡在三國史裏不甚受關注,本文對此作一個全景的介紹和深入的挖掘。
東漢末年,袁紹在眾多割據政權中堪稱一個巨無霸,一度是東漢末年北方最強大的一股勢力,也是曹操統一北方最強大的敵人和對手。
袁氏一門,自袁紹曾祖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門生故吏遍於天下”,勢力本就很。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戰勝勁敵公孫瓚,據青、冀、幽、並四州,盡有河北之地,實力大增,有軍隊數十萬人。
袁紹以其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外甥高幹分守青、幽、並三州,後方穩固,兵精糧足,已無後顧之憂,地廣人眾,可動員的兵力在十萬以上。
官渡之戰袁紹固然損失慘重,但仍有極強的實力,可以説曹操在戰後也只是有了自保之力而已,然而為何袁紹集團仍然在戰後走向崩潰,被曹操集團完全吞併?
袁曹之間的強弱轉換,絕非官渡之戰可以概括,而是有深厚的社會背景。
1.官渡之戰,曹操僥倖勝利
一説起袁紹集團的滅亡,很多人立馬就會想到官渡之戰,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後就完蛋了,而實際上,袁紹集團的滅亡絕不是一個官渡之戰就能導致的。
人們一提到官渡之戰,往往就會想到曹操用兵如神,以少勝多,決定性的戰勝袁紹,然後乘勝追擊,將袁紹徹底消滅,快速統一了北方,實際上,掀開真實歷史的大幕,事情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簡單。
就拿曹操來説,雖然遭到了赤壁之戰的慘敗,但是在赤壁慘敗之後,他的整體實力仍然高於劉備與孫權,曹操仍然有強大的實力在隨後擊敗馬超,一個赤壁之戰並沒有導致曹操的滅亡,與赤壁之戰相類似的是,官渡之戰對於袁紹集團來説也不是致命的。
人們常説,勝敗乃兵家常事,對於袁紹和曹操這樣實力雄厚者來説,打一次敗戰,不足以致命,下面我們就來仔細看看。
官渡之戰曹操贏得並不輕鬆。在官渡之戰一開始,曹操就險象環生,非常吃力。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十萬,戰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都,官渡之戰的序幕由此拉開。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時,劉備起兵反曹,佔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備軍增至數萬人,並與袁紹聯繫,打算合力攻曹。
此時的曹操面臨着被夾擊的危險,正面有強敵,後方也有勁敵,處境十分危險,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繫,避免兩面作戰,於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劉備全軍潰敗,隻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
當曹、劉作戰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後”
,但袁紹以幼子有病為辭拒絕採納,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由於袁紹的失誤,錯過了一個擊敗曹操的好機會。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併發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袁軍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九月,曹軍一度出擊,與袁軍交戰不利,退回營壘堅守。
從9月份的戰役來看,袁軍並非一敗再敗,而是佔了優勢。
官渡之戰,袁紹並非必敗
雙方相持三個月,打起了陣地戰和消耗戰,綜合實力不如袁紹的曹操明顯處於下風,
曹操處境困難,前方兵少糧缺,士卒疲乏,後方也不穩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
一日曹操見運糧士兵疲於奔命,於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卻十五日為汝破紹,不復勞汝矣!”這句話非常經典,很多人都覺得這話顯示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但是我們從曹操説話的前後背景來看,實在看不出曹操説這話的底氣何在?
與其説這句話説明曹操很有智慧,但不如説明曹操的確十分的充滿樂觀,在局勢極端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善於鼓舞士兵志氣。
曹操寫信給荀彧,商議要退守許都,荀彧回信勸説,於是曹操決心繼續堅守待機,同時加強防守。
期間,曹操面臨的局面也是險象環生,汝南郡黃巾軍劉闢叛變,袁紹使劉備前往相助,又派韓荀抄斷曹軍西道,皆被曹仁擊破。江東孫策意欲偷襲許都,卻被刺客暗殺。
十月,袁紹謀士許攸因向主子獻策不被採納,正巧,許攸家裏有人犯法,留守鄴城的審配將他們逮捕,許攸為此投奔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
曹操立即付諸實行,親自率領步騎五千,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後立即圍攻放火。袁紹獲知曹操襲擊烏巢後,一方面派輕騎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張郃、高覽率重兵猛攻曹軍大營。可曹營堅固,攻打不下。
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大破袁軍,殺淳于瓊等,並將其糧草全數燒燬。張郃、高覽後也投降曹操,導致了軍心動搖,內部分裂,大軍崩潰。袁紹倉惶帶八百騎兵退回河北,曹軍先後殲滅和坑殺袁軍七、八萬人。
官渡之戰,經過一年多的對峙,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至此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束。
縱觀整個官渡之戰的過程,並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曹操善於用兵,戰爭朝向曹操一邊倒,實際上,曹操多次陷入險惡處境,由於許攸的叛逃,使得曹操抓住了好的時機,最終火燒烏巢,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曹操的勝利其實帶有很大的偶然性。許攸的叛逃也有很大的偶然性,
這個偶然的叛逃對於官渡之戰的勝負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2.
官渡戰後,袁氏依然強大
官渡之戰之後的袁紹及其集團並沒有完蛋,而是仍然具備與曹操對抗的實力。
官渡之戰戰敗後,冀州地區發生反袁的動亂,回到冀州之後,袁紹陸續平定了各處的叛亂,由於袁紹平素有德政,去世之時,河北百姓沒有不悲痛的,市裏巷間揮灑着眼淚,如同失去親人一般。
可見,袁紹還是很得民心的。
袁紹死時,整個袁紹集團的主要力量還存在。兒子袁尚是冀州刺史,長子袁譚是青州刺史,外甥高幹是幷州刺史,次子袁熙是幽州刺史,這些地盤在東漢末年時期都是非常富庶的地方,尤其是冀州,更是大州,若他們團結一致,曹操也很難對付。
實際上,
官渡之戰的作用是被誇大了,它並沒有決定曹操集團的最終勝利,也沒有決定袁紹集團的最終失敗,只是縮小了兩者之間的差距。
經過此戰,袁紹集團停止了對曹操的大規模進攻,曹操集團開始轉入反攻階段,但是由於袁紹集團實力尚存,袁紹剛死時的袁氏集團對於曹操來説,無疑仍然是一個難啃的硬骨頭。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病死。袁紹以袁尚美貌及後妻劉氏所喜愛而欲立為繼承人,但未正式表態。這就為袁氏集團的內鬥埋下了隱患。
眾人慾以袁譚為長子而立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一派與辛評、郭圖、袁譚一派不和,審配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袁尚繼位。
袁譚不能繼位,自稱車騎將軍,駐紮在黎陽。袁尚不增兵給袁譚,更命令部下逢紀緊盯,袁譚要求配兵卻為審配所拒絕,一怒之下殺了逢紀,兄弟二人漸成仇敵。
袁譚、袁尚兄弟鬩牆
建安七年(202年),曹操攻打袁譚,袁譚向袁尚求救,袁尚害怕袁譚得到士兵後不還,於是留審配留守根據地,自領士兵救援。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進攻黎陽退走後,袁譚要求鎧甲及士兵,袁尚拒絕。袁譚大怒,郭圖、辛評藉此機會對袁譚説:“先君(袁紹)把將軍過繼給其兄(袁基)做後代的,都是審配用來構陷您的。”袁譚覺得有道理,就率兵攻打袁尚。
袁譚、袁尚的長時間不和,終於導致雙方發生火拼,袁紹的兩個兒子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雙方在外城城門交戰,袁譚戰敗,就率領部隊退回南皮。
袁譚在敵不過袁尚走投無路之際,採納謀士的建議,向世仇曹操乞降。
之後聯合曹操攻打袁尚,不久叛變。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冀州首府鄴城,袁尚聞訊從平原撤軍,率軍回救,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
袁尚逃奔中山,曹操命人拿着繳獲的袁紹的印綬節鉞招降鄴城守軍,城中鬥志崩潰,鄴城遂為曹操攻破,從這一年起,曹操把據點北遷到了冀州鄴城,政令軍隊此後皆從此出,而漢獻帝的都城許縣只留些許官吏。
建安九年(204年)十二月,曹操率軍把袁譚包圍南皮。建安十年(205年)一月,在曹操的急攻下,南皮被攻破,袁譚在逃亡時被虎豹騎所殺,曹操進城後,殺了郭圖等人,將他們的妻子兒女也殺了。曹操以負約為名,順利攻滅袁譚,冀、青兩州平定。
袁尚兵敗後,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攻滅高幹,平定幷州。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遠征烏桓,取得勝利,徹底肅清了袁氏的實力。
縱觀整個歷史,在官渡之戰之後,曹操用了七年時間,並且多次經歷艱苦作戰,才最終徹底的消滅了袁紹集團,而且是建立在袁紹在生前沒有處理好繼承人問題使得袁氏兄弟內訌不斷,曹操得以借力打力的條件下實現的。
3.
袁氏亡於本地人與外地人的傾軋
袁氏兄弟內鬥除了他們不識大體之外,與袁氏謀士內鬥也是分不開的,袁紹麾下不同地域士人間的長期鬥爭傾軋才是袁紹集團最終失敗的深層原因。
袁紹手下謀臣武將主要來自兩大地域。
一派是與袁紹同屬河南的士人,
包括潁川的荀諶 、郭圖、辛評、辛毗兄弟、武將淳于瓊,以及與潁川鄰近的南陽的許攸等。
潁汝士人多互相結交,且家族聯姻,比如荀氏就與同郡的辛氏、鍾氏和陳氏相互聯姻。當這些河南士人離開故土去冀州(河北)輔佐袁紹,更需要與同籍士人抱團結黨、維護共同利益,從而在冀州形成了穎川士人集團,與袁紹的河北本土勢力發生矛盾衝突也就不足為怪。
另一派是河北本土士人
,主要有沮授、田豐、審配以及武將張郃等人。袁紹初奪冀州時,為鞏固統治並平衡河南集團,籠絡重用冀州士人:
命沮授為別駕,後來擢升為奮武將軍 , 監護諸軍,審配任治中,田豐為別駕。
治中和別駕都是冀州牧的高級佐官。河北士人普遍正直、剛烈、直言敢諫,與善變通的中原士大夫形成對照。
袁紹集團裏的逢紀是一個特殊人物,他也是南陽人,是潁川集團的邊緣人物,後來反而向冀州本地士人靠攏。
袁紹在統治冀州前期,還能居中協調潁川與河北士人,但兩大集團在政治取向、軍事戰略和經濟利益的衝突一直存在。
199年滅掉公孫瓚之後,為實現稱霸野心,袁紹欲與曹操決戰。為此,潁川集團和河北士人意見相左,矛盾激化。
沮授認為與公孫瓚多年戰爭後師老兵疲,應該屯田整修,同時派精鋭騎兵,抄擾曹操控制區,令他疲於應付。郭圖針鋒相對地宣稱,袁紹此時軍力強盛,正應該一鼓作氣消滅曹操,所謂機不可失。
袁紹此時志得意滿,採納了郭圖的建議,決定南下伐曹。
這次軍事策略的鬥爭衝突中,潁川謀士又牢牢抓住了袁紹急於功成的驕縱心理。沮授為人剛直,他的建議高明周全,但不得袁紹之心。而且沮授不知進退,繼續強諫,同時郭圖進讒言,袁紹遂剝奪了沮授大部分兵權,分給了郭圖和淳于瓊等人。
河北另一個主要謀士田豐在曹操攻擊劉備時,就建議趁機攻擊許昌,這樣曹操腹背受敵,袁紹勝面大增。袁紹為人猶疑,不能把握稍縱即逝的良機,竟以兒子生病為藉口拒絕。
打擊曹操的最佳時機錯過後,田豐又不適宜地強硬主張應該緩圖曹操,和沮授思路大致相同,但此時袁紹已下定決心大舉攻曹,故一怒之下將田豐下獄。
郭圖向袁紹進讒
至此,河北集團最優秀的兩大謀士基本失去對袁紹的影響力,河南潁川集團全面勝利。
官渡之戰爆發後,兩個地域集團的傾軋爭鬥達到高潮。
河北豪族審配當時留守鄴城,以“許攸(屬於河南集團)家不法,收其妻子”,許攸大怒,叛袁投曹。
其實,在袁紹優待豪強的政策下,冀州豪族普遍有些不法的勾當,審配家藏匿罪犯,惡劣程度或許還超過許攸,“不法”只是審配打擊河南集團的藉口。
嚴格執法本沒有錯,但平時和戰時應該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對於前線的大臣家人。只要不是通敵,這執法還是應該考慮時機的。
即便需要立即執法,也應該和最高長官袁紹溝通一致,以便袁紹是否要對許攸採取限制措施。但審配直接就這樣做了,所以説,無論這執法有多麼的正確,總掩蓋不了窩裏斗的本質。
許攸叛降對曹操的勝利有決定性意義。河北士人逼走許攸,小佔上風,潁川士人馬上還以顏色。
河北名將張郃在烏巢防守上與郭圖意見不合,後者又向袁紹進讒言:“(張郃)軍敗,出言不遜”。張郃畏懼,於是臨陣投降曹操,袁紹軍崩潰。
由以上分析更加加深了我們的印象,官渡之戰曹操贏得僥倖,他取勝的真正原因是袁紹陣營潁川與河北集團激烈內鬥而導致的兩次叛降,而這兩大集團的矛盾衝突由來已久,並非偶然爭鬥。
官渡戰敗後,逢紀向袁紹進讒言,“田豐聽説將軍失敗,拍手大笑,因為他説對了”。袁紹遂殺掉田豐。沮授被曹操擒獲,卻密謀迴歸袁紹,又被曹操殺掉。
202年袁紹病故,他兩個還算有才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開始爭奪河北地區統治權。兩大集團分別輔佐袁譚袁尚,繼續內鬥,潁川集團的郭圖、辛評、辛毗支持袁譚,河北的審配以及逢紀支持袁尚。
逢紀與審配本來不合,但後來與審配關係改善,遂支持袁尚。在袁譚、袁尚的鬥爭中,審配借刀殺人,逢紀為袁譚所殺。
袁譚一度被袁尚圍城,派辛毗向曹操求援,辛毗與曹操麾下的荀彧、荀攸等人是潁川同鄉,還有聯姻關係,於是很快投降曹操。辛毗甚至向曹操建言拿下河北的好處。
曹操出兵,先後擊敗袁譚、袁尚,殺了郭圖,生擒審配(辛評為審配所殺 ),審配寧死不降。潁川與河北集團的內鬥終於徹底葬送了袁紹勢力。
外地人和本地人的矛盾,不僅存在於袁紹集團同時也貫穿三國各政權,其中,對於袁紹集團的危害極大,袁氏謀士的爭鬥加速了袁氏的滅亡。而袁氏兄弟在謀士慫恿下的內訌則將強大的袁氏集團推向了全軍覆沒的不歸路。
4.
謀士窩裏鬥,袁紹父子責無旁貸
袁紹的屬下為什麼善於窩裏鬥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袁紹及後代的昏暗不明。
縱觀歷次袁紹謀士的爭鬥,所造成的謀士被殺,
謀士之間的鈎心鬥角都只是外因,袁紹及後代都不是合格的好主公才是內因和主因。
因為即便有人進讒言,但是拍板權還是在袁紹父子手裏,最終下令的還是袁紹父子。
袁紹御下確實不及曹操
實際上,在任何一個集團內部都會有不同意見,尤其是在局面複雜渾濁的情況下。從某種方面來説,有不同意見是一件好事,這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去看待事物,弄清事情的真實面目,從而更加接近事務的本質。
假如一個集團的人對於每一件事情都是一個聲音一個看法,這隻能造成一個集團的盲目行動,説明整個集團都已經頭腦發昏,反而會對整體利益不利。
對於這些不同意見,關鍵在於君主的把握、理解和如何取捨。可以説,袁紹智謀不足、為主不明、心胸狹窄和缺乏決斷造成了屬下的窩裏鬥。
作為一個主公,要知道臣下是為事還是對人。為事,可以讓屬下盡情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抒發自己的見解,而對人,則要慎重對待,尤其是對於那些總是把事情引向個人攻擊方面的人,必須有所警惕。
專制帝國時代是家天下,主公(皇帝)是最大的財產擁有着,一個人為主公出力,也是為了得到主公以下的最大利益。高明的主公會讓屬下進言盡智,通過論功行賞來讓他們獲取利益,而絕不容許他們損毀他人來“私自”得利。
而袁紹,恰恰更多地把精力用在了聽取部下對人的相互攻訐上,這是一個不明君主的顯著特徵。比如説田豐一事,怎麼就不能聽聽田豐是怎麼説?
所以説,袁紹的部下善於窩裏鬥,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袁紹本身。袁紹在有人進讒言之時,不僅沒有明辨是非,去懲罰進讒之人,卻相信讒言,冤殺忠臣。正是由於袁紹和後人的昏庸,才使得其集團內部的爭鬥一發不可收拾,愈演愈烈。
小結
回顧袁紹及其後代的敗亡史,強大的袁紹集團在官渡之戰中失敗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官渡之戰並非是其滅亡的主要原因。
戰後,袁紹集團憑藉以往的根基,仍然擁有強大的實力。
袁紹父子的失敗除了曹操難對付之外,更關鍵的原因在於袁紹在生前沒有解決好接班人的問題,其謀士又互相爭鬥,導致袁紹兒子之間不和產生內訌,給了曹操以可乘之機,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而消滅,強大的袁紹集團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