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QS的亞洲排行的公信力何在

由 公松臣 發佈於 經典

11月25日,全球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發佈了2021年度的亞洲大學排行,一直被QS“寵幸”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這次又當仁不讓地排到了亞洲的頭把交椅,而第二到第七名的位置卻讓網友們五味雜陳,清華大學、南洋理工、香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這樣捋下來竟讓人感覺有哪裏不對?
吃瓜羣眾一直喜聞樂見“北清”還是“清北”的多年糾纏,這什麼時候北大竟然出溜到全國老四的位置?不要説是北大校友,筆者也是一臉黑線,為了一探究竟,筆者決定對照着所謂的“標準”、結合着QS自己家過往的排行來説道説道。
筆者從QS官網上下載了清華、浙大、復旦、北大的分項數據,打分一共有十項。
前面五項可以視為一個大類,這個大類從學術角度分成了“學術聲譽”“僱主聲譽”“篇均引用”“人均論文數”和“教師博士”,其中前兩項北大都是第一名,第三項“篇均引用”以97.9略遜於復旦大學98.23,然而後面兩項北大可是被“拉了胯”,人均論文數58.41名列倒數第二,教師博士比例數66.13名落孫山,倒數第一!
Excuese me?北大人均論文數得分竟然這麼低?筆者又查閲了ScienceDirect2019全年的發文情況,我們拿這個數據與QS官網的教師人數數據來測算一下四校的人均論文數量,北大人均發表0.67篇國際論文,略高於大清的人均0.62篇,但在QS亞洲排行這項指標得分卻比大清少了24.6分,5?權重啊!僅這一項就比大清低了1.23分(總分比大清低1.87分),儘管QS並沒有公佈該項指標的具體測算辦法,但是就分項數據來看,北大人均發文數得分這麼低還是應該推敲推敲。
表2 QS亞洲排名與ScienceDirecet(2019)綜合排名
再説“博士教師比例數”這一項。呵呵,堂堂的京師大學堂竟然在四校裏倒數第一,合着北大老師裏面博士比例最少?在北大當老師這麼容易怎麼感覺有點飄?再來查閲下《教育部直屬高校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彙編》,筆者發現這裏面北大博士教師的比例是84.7?跟清華一樣,比復旦略高!然而這一項上北大的得分竟然比大清少了33分,結合QS亞洲大學排名表裏這5?權重,呵呵,北大又被隔壁甩了一條街,而且不僅比清華低了1.66分,比浙大也低了1.69分。好吧,啥都不説了,咱這碩士畢業的有決心有志氣要讓北大給咱一個tenure-track!
表3 《教育部直屬高校2017年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彙編》
再看後面五項的數據,後面五項筆者之所以給它們歸為一大類是它們都是國際交流方面的,分別是“國際員工”“國際學生”“出境交換生”“入境交換生”“國際研究合作網絡”,好的,這五項打分大家可以看錶格,這幾所學校的分項分互有高下,但有一項清北都特別的低,就是入境交換生,清華得了56.23,北大得了77.46,浙大100!復旦99.9!這四所學校筆者可是都走過,要説清北雙雄裏面各種膚色的入境交換生比率要遠遠低過浙大復旦,那五道口附近的各種國際餐館可能不答應!由於未能找到足夠令人信服的其他可比數據,所以只能替兩位老大哥呼喚下QS這項指標的來源。
QS怎麼樣也是號稱全球前幾位具有公信力的大學排行,然而自己人和自己人打架這種事可是讓吃瓜羣眾看得一頭霧水。
這次QS公佈的2021年度亞洲大學排名和五個月前公佈的2021年度QS世界大學排名真的有很多出入!難道説,新冠肺炎疫情真的顛覆了一切?
讓我們以亞洲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為基準,測算下各個高校在此次排名中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相對位置,並且將往年其與新國大的相對位置關係做對比,浙大、復旦和北大等高校在世界排名中與亞洲第一名的相對位置關係與本次亞洲排名相比剛好發生了逆轉有木有?!翻譯成人話就是,浙大和復旦在幾個月前發佈的2021年世界排名中還排在北大的後面,在亞洲大學排名中就排在了北大前面?這不是piapia的打臉是什麼?QS你們先自己關起門來打好架再出來説道好伐?
表4 QS體系內幾次排名位置對比和與其他知名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對比
吃瓜羣眾説有可能是這短短几個月,QS世界大學排名與亞洲大學排名的指標體系有變化?姑且不説因為這種主觀的調整導致排名大變合理不合理,我們就直面差異,看看這種調整吃瓜羣眾是否都認同?
在筆者看來,亞洲大學排名的調整思路具有以下兩項格外奇怪的地方:
第一就是指標調整上的主觀臆測性。QS亞洲大學排行上特別強化了國際化的測算,佔比之大劃分之細讓人深吸一口冷氣!君不見日本大學的國際化水平普遍不高,然而,並不妨礙人家常常有諾獎,高質量輸出的科研成果震撼全球呀!這份榜單前面幾個大學裏都沒有日本啥事,筆者相信霓虹人可能不比筆者覺得排名智商税感人。
第二就是測算想上的標準模糊不清,科學性存疑。例如,在師比一項中加入“達到博士水平”的教員比例,這一標準與“獲得博士學位”究竟有啥差別?根據教育部的數據,北大獲得博士學位專職教員比例明顯高於上交大,然而此項得分卻相差十幾分,讓人怎麼信服?QS宣稱此項指標與生師比共同構成“展示機構對高質量教學承諾的情況”,而忽略教師對教學實際的投入與教學質量,單純靠數字(還是可疑的數字)就表明了“高質量的承諾”,可真是滑稽可笑。再者,QS以往頗為推崇的,認為要佔據“最高權重分配”的學術聲譽調查佔比下調10?而提升僱主聲譽調查等做法,QS並沒有給羣眾們一個充分的理由。
好了,國內這幾所高校比來比去也沒意思,吃瓜羣眾都看到了霓虹國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的落榜,這兩所被公認為諾獎集中營的“世一大”分別排在15位和17位,而名不見經傳的馬來西亞大學和高麗大學排到了第9位和第10位,想想當年同班學霸小哥哥讀碩士去了東大還躊躇滿志的樣子筆者就好想笑好伐!去馬來西亞大學讀書不香嗎?人家這排名可是遠高東大的哼。
費了好大心力去比數據筆者自己都覺得大腦有點刻板至極,咱也知道,這麼翻天覆地的劇烈調整可能和指標體系調整有關係,但是這調整中加入了很多主觀性質的因素,一些新增項和比重項對大學辦學水平的衡量並沒有任何幫助。雖然咱也不敢説這排名榜單有沒有商業成分注水成分在裏面,但至少主客觀的感覺都是學術指標占比過低了,這樣的結果與公眾認知和其他權威排名甚至QS自己家的世界排行都有較大出入,QS家這次可是要深陷人民羣眾的口水戰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