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是中華傳統文化寶庫之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在中華文明與歷史數千年的發展進程中,武術曾經發揮了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遠古時代,人類先祖為了防禦野獸侵襲,獵殺更多獵物,滿足自身生活需求,逐漸在適應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初步掌握了一些搏殺格鬥技巧,此時也是武術和世界各國搏擊術的萌芽階段。
隨着時代的發展,武術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得到重視。對個人而言,練習武術既可以強身健體,促進血脈流通,培養頑強意志和尚武精神,也可以防身自衞,擊退盜匪侵襲,保護自己和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有百利而無一害。
對於國家而言,武術更是可以發揮無與倫比的巨大作用。在持續數千年的冷兵器時代,戰爭的主要方式,一直是以冷兵器為主的近身搏擊形態,掌握精深純熟的武術技能,成為提高和保證軍隊戰鬥力的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歷朝歷代也在科舉考試中增設武舉考試,通過對參試者的幾個武術項目進行考核,選拔優秀武術人才,充實到軍隊中去。
武術在我國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羣眾基礎,由此派生出百花齊放的武俠文化,武俠小説和武俠電影、功夫片,一直是百姓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近幾年風靡一時的功夫片《葉問》,更是博得了各方一致好評。
《葉問》中有一個著名段落,葉問眼看日本武術肆意殺戮國人,義憤填膺,慷慨激昂地向日本武士發出“我要打十個”的挑戰,以一己之力同時擊敗十個日本高手,保住了中國武術的尊嚴,也讓中國人揚眉吐氣。
那麼,在現實中,是否真的有葉問這樣的絕世高手,一個能打十個?答案是肯定的。明朝中後期,有一個武將名叫俞大猷,曾在抗倭戰爭中大顯身手,與千古名將戚繼光並駕齊驅,有“俞龍戚虎”之美譽。俞大猷在明朝抗倭戰爭中指揮過一系列重大戰役,他的功績和歷史地位,絲毫不遜色於戚繼光,只不過沒有他名氣大而已。
抗倭戰爭基本結束後,俞大猷繼續轉戰東南沿海、西南一帶,負責圍剿海盜和地方叛亂,1571年,性情耿直的俞大猷受到奸臣陷害,被撤職罷免,回老家賦閒。此時俞大猷已經68歲,依舊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渴望回到前線殺敵立功。
他給兵部尚書譚綸寫了一封信《稟大司馬譚》,詳細述説了自己渴望殺敵報國的心態,他生怕譚綸認為他老邁無用,於是在信中慷慨激昂地説:“氣尚強健如此。恩台如不信,待猷至台下,試選三十好漢,各提槍棍,以猷一人獨當。不令其披靡辟易,請就斧鉞”,為了證實自己身體健壯如初,甘願一個人挑戰三十個好漢,如果敗陣甘願被斬殺。
譚綸是兵部尚書,因此俞大猷這封信,也就具有軍令狀的意味,絕不是信口開河。俞大猷敢這麼説,也正是基於自身深厚的武術功底和技擊實力。俞大猷不僅是一代名將,在中國武術發展史上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對武術的弘揚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是一位精於實戰的武術宗師。
俞大猷一生搏殺疆場五十餘年,他的功夫全都是在殘酷的實戰中一刀一槍得出的實戰精粹,比一般的江湖高手高出不知凡幾。歷代對他的武功評價極高:“劍術勁捷,變化如神”,“良欽釋劍謝曰:公異日劍術天下無敵者”。同時代的名將戚繼光對俞大猷推崇備至,曾説:“不唯棍法,雖長槍各色之器械,俱當此法也。千古奇秘盡在於此,近以此法教長槍,收明效,極妙極妙”。因此他敢孤身挑戰30個人,絕非信口雌黃,而是實實在在具備這個能力。
俞大猷的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歷,莫過於他造訪少林寺,連少林方丈都對他服氣。《詩送少林寺僧宗擎序》記載,俞大猷在征戰途中路經少林寺,少林武功號稱天下武學之源,“自負精其技者千餘人,鹹出見呈之”,高手武僧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絕技。
俞大猷卻毫不留情地一一指出他們的謬誤不足之處,“視其技,已失古人真訣,明告眾僧”,並展示了自己的棍術,少林方丈小山上人也是一代武學宗師,對俞大猷的功夫與眼界佩服不已,當場決定,選派兩個武僧宗擎、普從,拜俞大猷為師,跟隨他出入戰陣,學習他的精深功夫。可見,古代武術中立足於實戰的軍旅武術,其實戰技能還是非常強的,也確實有真功夫,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説傳統武術是花架子。
參考資料:《明史》《紀效新書》《俞公功行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