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為何能成為“軍史布衣第一人”只因挽救了陷入絕境的紅25軍!
1934年11月,紅25軍從鄂豫皖蘇區羅山縣何家衝撤退轉移轉移,開始長征。由於是孤軍長征,遠離根據地,25軍出發後一路險情不斷,接連打了幾次惡仗,先後進入桐柏山、伏牛山創建根據地,但都不得不放棄,最後將目光投向了國軍力量相對薄弱的陝南。
12月4日紅25軍到達盧氏縣湯河附近,準備取道五里川、朱陽關,進入陝南。這段路程總共七八十里山路,一天就可以走完。但是,正當紅25軍要出發時,突然接到情報,五里川、朱陽關等豫陝交界處的交通要道三天前就被國軍主力佔領,25軍從此入陝的道路已經被堵死。軍領導接到這個情報大吃一驚!後有敵重兵洶湧而來,前路又被堵死;左邊敵軍也正在趕來,右邊是黃河天險,隴海線上幾列軍車滿載軍備物資來回逡巡,準備隨時增援。25軍陷入了絕境!
按理説,25軍在決策前應該是有偵察過道路情況的,那麼這些佔領通道重鎮的國軍難道是從天而降不成?原來,委員長並不總是草包一個,有時候的決策也挺英明的。早在半個月前,他看到紅軍有向陝南進軍的可能,未雨綢繆,當即就下令駐開封的19路軍60師先乘火車到河南靈寶,然後急行軍至朱陽關一帶搶先一步控制了入陝通道。
這19路軍説起來可不一般,戰力出眾,號稱鐵軍。小編之前文章就曾經介紹過高興圩之戰,這一戰,19路軍對陣中央紅軍幾大主力軍團,雙方堪堪打成平手,紅軍陣亡兩名師長:曾士峨和鄒平。尤其是曾士峨,是主席的愛將,據説他犧牲後,主席還為此狠狠地批評了林彪。這一仗過後,雙方都領教了對手的厲害,往後就極力避免交手。福建事變後,19路軍雖説被蔣介石改編,但戰鬥力還在。以25軍3千人進攻憑險據守、以逸待勞的60師無異於羊入虎口。
大路不通,25軍上下立即行動起來,到處走訪,尋找其他通路。好在天無絕人之路,一個叫陳廷賢的小販適時出現,挽救了紅25軍。
陳廷賢1911年11月15日出生,山西省晉城人。少時家貧被迫到解州鹽池做苦工,後來流落到豫西盧氏縣,租居縣城,在一家蛋糕店學做糕點的手藝。每日肩挑貨郎小擔,遊走四鄉叫賣糕點,對豫陝交界深山中的大路小徑都瞭如指掌。
這天,天氣寒冷,朔風四起。陳廷賢像往常一樣挑着擔子,前往橫澗青山集市。在距離距縣城20公里處,突然被幾個紅軍攔住,其中一個年紀稍長的上前和他攀談。親不親故鄉人,聽着那人一口山西運城話,陳廷賢立即感覺親切起來。經過交談,才知道那人的確是運城人,是真正的老鄉程子華!老鄉真誠的言語讓陳廷賢對眼前的部隊倍感親切,再加之親眼所見,知道這支部隊和以前遇到的隊伍不一樣,所以當得知老鄉要找嚮導時,陳廷賢立即自告奮勇,拍着胸脯要求給紅軍帶路。
陳廷賢長期在這裏挑擔奔走,知道一條進入陝南的山嶺小道,紅軍首長聽完他的述説後,大喜過望,立即安排疑兵,迷惑敵人,主力則隨着陳廷賢踏上了這條鮮為人知的入陝小道。陳廷賢用三天三夜,翻山越嶺,終於將紅軍帶出重圍。
幾百裏高山險谷,三天三夜的不辭勞苦,紅25軍的將士對這位素不相識的小販充滿感激之情,拿出200塊大洋酬謝卻被他謝絕。臨走時,程子華鄭重地遞交給陳廷賢一張和政委吳煥先聯名寫的蓋有紅印的紙條,寫明陳廷賢為紅軍帶路的功績,並説:“從今天起,你就是共產黨的人了。”
送別紅軍回家後,陳廷賢給紅軍帶路的消息就被當地民團知道了,他被押到縣城城隍廟縣民團總部,關了整整3天3夜,受盡折磨,但他始終矢口否認,最後民團沒有證據只好放了他。
陳廷賢不識字,他把字條偷偷藏在自家房樑上,可惜日軍轟炸時連房子一同被毀。雖然字條被毀,但是陳廷賢卻沒有忘記老鄉的話,1950年,他憑藉自己的手藝成為盧氏縣副食品公司的一名職工,處處以黨員標準來要求自己,工作出色,被評為省級勞模、地級勞模。後來,他要求向組織交黨費,組織問及原因他才講起了帶路這件事,但空口無憑,也就不了了之。在文革期間,這事又被人提起,他當然也就背上了編造歷史、欺騙組織的惡名,遭到批鬥和嘲弄。從此,他再也不敢提這件事了。
紅25軍自然也沒有忘記這位當年“有救命之恩”的“貨郎兄弟”。由於陳廷賢濃重的山西口音以及祖籍黃河以北,紅軍秘書誤把他的名字記成“河北人陳廷獻”。正是因為這個失誤,建國後程子華和許多紅25軍的老人多次尋找陳廷賢,但都沒有線索。直到1983年,編寫紅25軍戰史的工作人員把調查地擴大到晉冀豫,輾轉得知陳廷賢的確切地址,這才找到了陳廷賢。儘管他此時已經重病卧牀,但還是了卻了一樁心事,也算此生無憾了。
1985年出版的由中**央**軍**委政治部編寫《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軍史》用300字,記載了陳廷賢幫助紅25軍脱險的史實。他作為一個普通百姓被載入軍史,成為“軍史布衣第一人”。
強渡烏江勇士受人蠱惑拖槍出走,是因為有免死金牌才免於一死嗎?
吳煥先略施小計,民團不但不再襲擾反而給紅軍送上飯食
湯恩伯攻,陳賡防,王樹聲重傷,這一仗參戰的師長太有名
7萬主力圍攻6千雜牌防守的小縣城,這一仗紅軍戰史上少有
劉伯承元帥調兵14萬圍攻國軍1.6萬,誰知卻鎩羽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