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一回,發生在諸葛亮北伐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司馬懿和郭淮。原文如下:
忽報副都督郭淮入見,懿接入,禮畢,淮曰:“吾聞蜀兵不多,現在滷城打麥,可以擊之。”懿細言前事。淮笑曰:“只瞞過一時,今已識破,何足道哉!吾引一軍攻其後,公引一軍攻其前,滷城可破,孔明可擒類。”懿從之,遂分兵兩路而來。卻説孔明引軍在滷城打曬小麥,忽喚諸將聽今曰:“今夜敵人必來攻城。吾料滷城東西麥田之內,足可伏兵;誰敢為我一往?”姜維、魏延、馬忠、馬岱四將出曰:“某等願往。”
孔明大喜,乃命姜維、魏延各引二千兵,伏在東南、西北兩處;馬岱、馬忠各引二千兵,伏在西南、東北兩處:“只聽炮響,四角一齊殺來。”四將受計,引兵去了。孔明自引百餘人,各帶火炮出城,伏在麥田之內等候。卻説司馬懿引兵徑到滷城下,日已昏黑……把滷城圍得鐵桶相似。城上萬弩齊發,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進。忽然魏軍中信炮連聲,三軍大驚,又不知何處兵來。淮令人去麥田搜時,四角上火光沖天,喊聲大震,四路蜀兵,一齊殺至;滷城四門大開,城內兵殺出:裏應外合,大殺了一陣,魏兵死者無數。
按照小説的情節發展,諸葛亮再度出兵北伐,並搶在司馬懿之前收割了隴上一帶的小麥,令司馬懿非常沮喪。此時,曹魏副都督郭淮來到軍中。郭淮認為諸葛亮大軍人數不多,正好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滷城發動進攻。誰知曹魏的偷襲計劃早已被諸葛亮料到。諸葛亮命姜維、馬岱、馬忠、魏延等四將設伏,在司馬懿大軍兵臨城下時突然發動攻擊,將司馬懿和郭淮擊敗。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郭淮口中的“何足道哉”, 意為不值一提,帶有輕蔑之意。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語·杜牡之》中的“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見,不待明言之也,詩貴夫如此。若使人一覽而意盡,亦何足道哉。”
眾所周知,諸葛亮與司馬懿之間的較量是《三國演義》後半部分的重頭戲,其間出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情節。這些情節有個共性,那便是諸葛亮始終是獲勝的一方,司馬懿也一直處於下風。諸如“空城計”、“火燒上方谷”都是這一共性的具體體現。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小説中描述的眾多故事除了一個情節之外,都是虛構出來的。而這一個唯一真實的情節,便是上面提到的滷城後之戰,這也是諸葛亮 面對司馬懿時取得的唯一一次大勝。
不過,與小説中描述的此次鹿城之戰相比,歷史上的滷城之戰過程也更加精彩。據《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五月辛巳,乃使張郃攻無當監何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發現,這場戰鬥可謂是名將雲集,既有曹魏名將張郃,又有蜀漢名將魏延和王平等人。最終,這場戰鬥以諸葛亮的大勝而告終。
一向以用兵謹慎著稱的司馬懿為何被慘敗於諸葛亮之手呢?最為關鍵的原因出在曹魏西北大軍內部。據《漢晉春秋》記載,當司馬懿接替病重的曹真來到西北戰場時,並沒有得到西北戰場上的曹軍將領的認可,這其中的關鍵原因在於司馬懿的戰略戰術與前任曹真有着巨大的差異。從《三國志》相關傳記來看,曹真在西北戰場主要採取據守要點、等待支援、集中主力決戰的戰術,如街亭之戰、陳倉之戰的戰法便是如此。而司馬懿的方式則有所不同。司馬懿一改曹真的集中主力決戰的戰法,不與諸葛亮進行戰略決戰,而是將諸葛亮死死拖住,等待其糧草消耗殆盡。司馬懿認為,這種戰法可以不戰而勝。從後來的結果來看,這一戰術顯然比曹真要高明。
不過,早已習慣曹真戰術的曹魏將領們卻對司馬懿的這種戰術產生牴觸情緒。《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稱,不僅賈栩、魏平這樣的曹魏中級將領公開諷刺司馬懿的這一戰術,嘲笑司馬懿“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就連曹軍元老張郃也曾數次與司馬懿出現絕大分歧。作為一位剛剛來到西北地區就職的司馬懿來説,根基未穩,在遭到多次公開質疑後被迫改變初衷,與諸葛亮進行戰略決戰。結果正中諸葛亮下懷,因此才有了滷城之戰的慘敗。司馬懿的這一仗輸得非常窩囊。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