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公元245年,東吳地一代名臣陸遜,死了,準確的説,他是被氣死的,《三國志·陸遜傳》載:遜憤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實誠的説,六十三歲的年紀,在那個年代也不算短壽,可是堂堂東吳丞相被氣死,這好像完全不是“宰相肚裏能撐船”的氣量。

但如果我們翻看整個過程,就會發現,陸遜的死,幾乎就是一出必然的悲劇!

因素一:仇恨的種子

首先我們得説説,仇恨的種子。

三國的三股勢力是怎麼崛起的,想必大家都很清楚:都是真刀真槍拼出來的。

尤其東吳這塊地盤,是孫堅、孫策拿刀砍出來的天地。雖然在漢末這個時代,多數有實力的地方官早就割據一方,自成體系了,但畢竟還有些“漏網之魚”始終認為自己是大漢的臣屬,不是什麼亂臣賊子。別説,這種人還真不少,比如曹操手下的荀彧,再比如東吳的陸康、陸績父子。

陸康是當時的廬江太守,不但是東吳本土實力派,而且有義烈之名,堅定地認為自己是大漢的子民,絕不同流合污。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而這,就為自己招來了禍患:

稱雄東南的袁術,因為軍隊缺糧,就向陸康索要米三萬斛。這心懷鬼胎的袁術,當然難入陸康的法眼——你個叛逆,我不削你就不錯了,還敢來要糧食!陸康不但不借糧,而且整修戰備準備迎敵。結果,袁術就派遣了孫策出馬,攻打廬江。

陸康是很有氣節,但在猛人孫策面前,軍事素質就比不上了。即便如此,孫策也是猛攻了兩年,才拿下廬江。年近70的陸康病逝,而在這艱難守城的兩年中,陸家宗族一百餘人,死了將近一半。

這個陸康,正是陸遜的大爺爺,廬江失陷的時候,陸遜剛12歲,而陸康幼子陸績則年僅7歲,他們倆因為年幼,被早早送到吳郡避亂,也因此得以倖免。

陸績在《三國演義》中的戲份很少,僅僅在“諸葛亮舌戰羣儒”中,作為配角打了個醬油,而在真實的歷史上,他的戲份雖然也不多,但卻很耀眼。

作為陸康的兒子,陸績繼承了父親義烈的基因。雖然孫家、陸家的仇恨屬於上一代,在孫家徹底控制江東之後,很多陸家人已經成了孫家門下的臣屬,但對於陸績來説,殺父與滅族之仇,卻永難釋懷!所以,儘管人在屋檐下,陸績卻仍然不願低頭!

作為吳郡陸家的新任家主,陸績對孫家卻採取不合作的態度,始終認為自己是“漢臣”,而不是什麼“吳臣”。這種態度,對於孫家來説,當然不能忍。於是,公元209年,年僅22歲的陸績便被派往廣西玉林擔任鬱林太守——説白了就是流放!而這也導致陸績的早逝:公元219年,年僅32歲的陸績,就因水土不服埋下的隱疾發作而死。

一句話,孫家和陸家,表面看合作無間。但挖開看,兩家的仇恨,其實埋得很深。

有這層微妙的關係,對於出身陸家的陸遜,孫權內心毫無芥蒂,那才是怪事!

因素二:失敗的聯姻

如果説孫陸兩家仇恨的主角是陸康、陸績,那麼第二個猜忌之因,就完全是孫權自己種下的。

眼看陸績根本不配合,為了拉攏陸家,孫權決定“聯姻”:公元204年,孫權做主,把哥哥孫策的女兒嫁給了陸遜。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這在當時看來,是毫無問題的:這種聯姻,既表達了對陸遜的重視,也表達了對哥哥遺孤的關愛。

可是,人是會變的!這種變化表現在孫權對哥哥孫策的態度上:江東這塊基業基本上算是孫策一手打下來的,他孫權可以説是“坐領江東”,他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軍事能力,遠遠比不上哥哥孫策。但是,東吳既然已經到了他孫權的時代,就不能始終讓臣屬停留在孫策的影響之下。這種矛盾的心理,讓孫權對哥哥孫策的心態極為複雜。

具體表現在兩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對孫策的追封——長沙王。孫權自己稱帝,卻對打下江山的孫策只追封為王。對比一下人家司馬家:司馬懿(宣皇帝)、司馬師(景皇帝)、司馬昭(文皇帝)都有帝號。這可真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第二件事是對孫策兒子孫紹的封賞方面——先是吳候,後是上虞侯。孫權自己幾個兒子都是王爵,但對孫紹卻只是個侯爵,這不能不惹人議論。

甚至,連孫權自己也覺得對不住哥哥孫策,在他晚年染病的時候,還讓太子孫和去長沙王廟給自己祈福。這儼然就是做了虧心事的節奏!

孫權對哥哥孫策的這種矛盾心態,自然也會轉移給陸遜,畢竟孫策才是陸遜的親老丈人!萬一哥哥孫策一脈出來奪權,那麼陸遜會不會一屁股坐過去呢?

對於功高震主,能力超強的陸遜,孫權的這份猜忌,就更重了。

因素三:勢力龐大的陸家

東吳這塊地盤,姓孫。但其實還有四個姓,分別是:陸、顧、朱、張。這就是赫赫有名的“吳四姓”。

孫家往上數其實就是草根——他爺爺一輩就是個瓜農,也就從他父親孫堅這一代才因為“亂世出英雄”而崛起。

但陸、顧、朱、張這幾家就不一樣了,他們是東吳地界的傳統大佬,早幾代就在東吳紮根發芽、茁壯成長了。比如:顧家有顧雍、顧譚、顧榮、顧愷、顧邵等人,朱家有朱桓、朱據、朱異等人,張家則有張温等人,至於陸家就更不得了了,有陸遜、陸抗、陸績、陸凱、陸雲、陸機……

這吳四姓不但勢力龐大,而且人才輩出,四大家“郡吏常有千數”。換句話説,這四大家就是東吳地界的地頭蛇。

面對底藴深厚的四大家,作為暴發户的孫權,不得不思考一個問題:東吳到底姓不姓孫?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這個問題,對於年富力強的孫權來説,那就不是個問題。可隨着年齡的增加,老一輩起家的周瑜、魯肅、呂蒙又都紛紛凋零,東吳的實權又逐漸迴歸四大家族,這個問題,對孫權來説,就逐漸尖鋭起來!

尤其作為四家之首的陸家,陸遜還是一人之下的丞相,陸凱、陸雲、陸機等人也都身居要職,簡直就是“孫與陸共天下”。

面對這個難題,打壓陸遜,就成了孫權的必然選項。

結語:帝王心術

所以,問題不在於是否打壓陸遜,而只在於如何打壓陸遜!

但真要打壓陸遜太難了!因為陸遜的各方面太優秀,他不但深謀遠慮,而且謹小慎微、忠誠耿直。這樣的臣子,如果沒有合適的理由,那麼打壓的結局絕對得不償失。

多重因素在孫權內心種下的猜忌之果已然成熟,陸遜的危機已然來臨。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所以,藉着陸遜維護太子孫和的所謂“契機”,孫權一次又一次寫信責難陸遜,讓陸遜深刻檢討。

前路茫茫,孫權留給陸遜的其實只有一條路——死路。陸遜不死,孫權的帝王心術只會沒完沒了。

甚至,在陸遜死後,孫權還派人拿出以前楊竺告發陸遜的20條罪狀,找陸遜的兒子陸抗核實。由此可見,孫權除掉陸遜的決心——連死都不能釋懷!

對於自己面臨的危機,以陸遜的智慧,能看不透嗎?恐怕未必,作為周瑜之後,東吳第一猛人的陸遜,他豈能看不透。或許,他更多的是無奈,既是身為陸家人的無奈,也是身為臣子的無奈。

陸遜之死,在東吳那個特殊的體制下,在孫權的帝王心術下,成了一種必然的悲劇。而這,也開啓了東吳的衰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4 字。

轉載請註明: 《三國志·陸遜傳》載:揭秘陸遜之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