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德軍克萊斯特元帥指揮的A集團軍羣在高加索的大撤退?可以這麼説,如果沒有克萊斯特成功指揮撤退,他也不會成為德軍在撤退作戰中晉升元帥的人,曼施坦因也不會打贏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所以,克萊斯特指揮的這次大撤退對德軍維持蘇德戰場南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二戰德軍裝甲部隊完成閃擊戰的諸多任務中,克萊斯特是唯一從戰爭打響到被解職始終在一支部隊指揮作戰的人。1939年德軍閃擊波蘭二戰爆發前,克萊斯特因為反對戰爭被貶到預備役,是進攻波蘭的第10集團軍指揮官賴歇瑙將他推薦做了第1裝甲軍的指揮官,從此克萊斯特跟裝甲打上了交道,而他指揮的部隊也一直是以第一裝甲部隊為自豪。
1940年德軍閃擊西歐時,克萊斯特指揮他的裝甲部隊仍然充當先鋒作用,並在1941年2月參與解決巴爾幹危機,讓克萊斯特指揮才能脱穎而出。到1941年6月22日德軍閃擊蘇聯時,他被任命為4支裝甲集羣的第1集羣指揮官,成為南方集團軍羣的中堅力量,直到1944年3月份被解除職務。
實際上,克萊斯特雖然一直指揮着他熟悉的部隊,第1裝甲集羣也不斷升格為第1裝甲集團軍,他也於1943年初因指揮A集團軍羣從高加索撤退有功而晉升元帥,但他的整個指揮生涯似乎都在為別人做嫁衣,最終的命運也落得兩地受審死於獄中。
應該説,克萊斯特雖然反對希特勒發動戰爭,卻又對閃擊戰和裝甲進攻特別感興趣,他指揮的每一場戰役都是具有重大影響的。如果説閃擊波蘭和佔領法國,是他與古德里安的裝甲鉗形攻勢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話,那麼,解決巴爾幹危機就是他指揮生涯的高光時刻,而蘇德戰爭爆發後的基輔包圍戰,他仍然和古德里安指揮的第2裝甲集羣會師,成功地圍殲了蘇軍65萬重兵,成為他指揮生涯的第二次高光時刻。
從這個層面看,克萊斯特仗沒少打也當上了元帥,論功賞,他似乎比古德里安還要強一點,後者雖然是閃擊戰的創始人,卻與元帥無緣。但在1943年與曼施坦因為伍後,二人的想法一致一唱一和,經常與希特勒意見相左,1944年3月末雙雙被解除了職務。
都説進攻戰鬥難打,戰場晉升機會大,但克萊斯特和莫德爾卻都在東線戰場各自表演了一次大撤退,而他倆的大撤退都與斯大林格勒戰役有關,他倆也因這次成功撤退都載入史冊,莫德爾成功從勒熱夫戰場撤出,贏得防禦大師稱號,克萊斯特因成功從高加索撤退,而榮升元帥。
拋開莫德爾的撤退不談,克萊斯特指揮A集團軍羣的撤退有什麼重要意義呢?這與當時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羣任務有關,也與南線A、B兩個戰鬥羣之間的通道安全有關。
1942年6月28日,德軍醖釀了半年之久的“藍色方案”開始實施,希特勒將南方集團軍羣一分為二,由博克指揮B集團軍羣向斯大林格勒方向進攻,由李斯特指揮A集團軍羣向高加索方向進攻。本來對這次分兵作戰,前線指揮員都不理解,當希特勒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派到A集團軍羣時,蘇軍下決心在斯大林格勒打一場保衞戰,也徹底打破了德軍佔領高加索的幻想。
實際上,當斯大林格勒戰場打得最激烈的時候,李斯特元帥已經發現進攻高加索是危險的,他力爭從高加索撤退,遭到希特勒反對,並於9月10日解除了他的職務,自己當了3個月的A集團軍羣司令。但此時在高加索方向的作戰指揮,實際主力卻是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團軍。
由於希特勒一直強調只能進攻不能後退,雖然第1裝甲集團軍在高加索方向偶有斬獲,但蘇軍“天王星行動”展開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羣兵力不夠,又將克萊斯特指揮的第57裝甲軍調了過去,克萊斯特再繼續進攻已經力不從心。
1942年12月,德軍在南線遭到了完全失敗,保盧斯第6集團軍已經失去突圍能力,曼施坦因實施的冬季風暴行動也遭到蘇軍頑強阻擊陷於困境,也許是希特勒想找個替罪羊,他把A集團軍羣的指揮權下放給了克萊斯特,在總參謀長蔡茨勒的説服下,希特勒總算同意從高加索方向撤退。
當然,啓用克萊斯特並讓他順利從高加索撤出危險,也有安慰和現場點將的味道。A集團軍羣能順利撤退,也不完全是克萊斯特一人的功勞,當時蘇軍的主力都在斯大林格勒方向,還希望切斷AB兩個戰鬥羣之間的通道,克萊斯特及時利用了蘇軍包圍圈的漏洞,最終完成了撤退任務。
但是,儘管克萊斯特指揮第1裝甲集團軍順利與曼施坦因的霍利特集羣會師,但退守在庫班的第17集團軍卻是走了一步險棋,如果同時與頓河集團軍羣匯合,那第三次哈爾科夫反擊戰和庫爾斯克會戰可能是另外一番模樣。
從上面分析看出,克萊斯特指揮A集團軍羣能夠從蘇軍包圍圈中撤出來,表現了他指揮作戰的能力,也為德軍展開南線最後一次攻勢埋下了伏筆。可以説,這次大撤退,既是戰場形勢所逼,也是希特勒不得已而為之,對克萊斯特來説,如果在李斯特解職後就接任A集團軍羣指揮權,可能情況還要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