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説的沒錯,918事變爆發以後,魯迅很少涉及抗日問題的言論和文章。是很多人詬病魯迅的原因之一。曾經與日本淵源頗深,所以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魯迅不便多説。無論是虛偽也好,還是所謂的日本情節也好,總之魯迅似乎被貶得一無是處,成為他的人生污點。
尤其是在918事變爆發以後,抗日浪潮洶湧,無數作家和文人義憤填膺,寫出了無數篇的文章去抨擊日本,成為了一種政治正確,但是在魯迅筆下卻很難找到類似的文字,甚至魯迅從來沒有對抗日發表過任何言論。事實真的如此嗎?如果魯迅不愛國,那麼他曾經的各種文筆留下的各種作品又是如何展現?如果魯迅不愛國,他又為什麼對當時社會上的麻木冷漠,痛徹心扉?
魯迅不愛國?看看其他愛國者的國難財與精神勝利法!
實際上,現在的網絡有太多的人對於真相和基本過程都不瞭解,單憑着自己幻想,直接對這有文豪各種污衊。可以説,某種程度上,魯迅對於曾經舊社會的麻木,冷漠,自私和無知,愚昧的批判在當下十分常見,只不過所謂的憤青們自己感受不出來而已。在918事變,到七七事變,面對日本的侵略,國民黨政府刻意妥協退讓,避免衝突的進一步爆發,從而引發了全國對於國民黨政府的批判,魯迅就是其中的鮮明者之一。
對魯迅而言,外敵入侵併不可怕,可怕就可怕在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個人都如此麻木,軟弱。政府的軟弱體現在一味的妥協退讓,希望日本就此收手。社會和個人的麻木才是魯迅感到最為絕望的,魯迅其實並沒有對抗日無動於衷。而是在抗日救國的過程當中,看到了太多社會亂象,甚至是個性醜陋。這並不僅僅是因為一個政府而導致的,更多的是來自於長期以來社會的腐朽,這種過敏病症在魯迅寫了無數篇痛徹心扉的文章和小説以後依舊廣泛存在。
甚至是説魯迅對於當時就中國的社會和個人的批判和體察,要遠遠勝過他對於日本侵略者的關注,這何嘗不是一種愛國?我們並不生存在那個時代,也並不能深刻的體會到魯迅究竟為什麼會把關注點依然放在社會,和個人上?但是如果我們舉出這樣幾個例子,我們可能就會理解魯迅為什麼會如此?
阿q精神是魯迅筆下的獨特精神,反映了十分常見的國民性病症,在918事變爆發以後,面對着日本對於國土的搶掠,很多人並沒有想着如何反抗,而是去找史書,查字典。在過去的書中查出了日本古代的名字,古代日本被中國稱作倭奴。通過這兩個字,無數國人找到了心裏安慰,一種絕佳的勝利法。並且刊登到報紙上,大家嘲笑,認為這樣中國就能勝利了,就能夠戰勝日本,即便是在上海灘也十分常見,何況其他地區的所謂愛國民眾。
這還僅僅是為了愛國,痛徹心扉的愛國羣眾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勝利法。當時的整個社會體現出來的發國難財則更為常見,魯迅感到絕望。在當時文藝界的人士都提出了救國保民的主張,慷慨激昂,但實際上都是藉着國難財而推銷自己的著作,賺了錢便銷聲匿跡。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宣傳中國人的氣可以支持抗戰,甚至慷慨激昂,也不過是為了給美國剛上映的影片做個廣告而已。一些人為了高價賣狗,宣稱自己的狗可以在戰場上追擊日寇,進而發了一筆大財。甚至賣藥的也會不斷宣傳自己在戰場上的神藥經歷,而將自己的藥品賣出了數十倍之高的價錢。
抗日是一定要的,但是抗日過程當中出現的種種亂象,大發國難財,甚至精神勝利法為魯迅所不齒,尤其人們的抗日熱情最終並沒有投入到戰場之上,也沒有投入到對日寇的反擊之上。人們的抗日激情,愛國激情,甚至慷慨解囊,最終也不過是進入了騙子的腰包,國家種種社會如此,又談何抗日呢?
魯迅在日本留學的時候,他也經常與自己的日本同學討論這樣的問題,中國今日國民之最大問題究竟是什麼?中國國民性的根在哪裏?但是這一討論並沒有最終的結果,當九一八事變爆發以後,上海這座當時最發達的城市,亂狀百出,醜態百出,最終給出了魯迅所認為的最佳答案。
乾隆、蒙遠,抗戰的兩大勝利法
在抗日戰爭時期,魯迅發表了一個十分隱晦的言論。説很多人將乾隆皇帝認為是陳元龍的兒子,這種流言流傳甚廣。其根源就是極度的自卑,轉化來的極度自欺。可以説清朝在當時都已經消失於歷史,早已被推翻,但是乾隆的身份問題已然是抗日救國時期的熱問題,為什麼?
就是因為有人想證明乾隆皇帝是漢家血脈,當乾隆成為皇帝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我們最終戰勝了滿人,這種精神勝利法體現的淋漓盡致。與此相對應的是,無數人都將日本看作是徐福的後代。如此,是否當日本侵略成功以後,由於我們早已經征服了日本,畢竟他們早已經是徐福的後代,並且已經是兩千年前就已經開始了,那麼日本人是否就不構成侵略,而是漢家血脈的嫡傳子孫尋根問祖。抗日救國的種種言論當中,大肆宣傳乾隆就是漢人的兒子,與此一脈相承,魯迅如何不對這個社會失望透頂。
還有另一種魯迅極為不齒的言論,就是當蒙古騎兵攻進歐洲以後,大量的社會人士宣傳我們的勝利。魯迅直接指出,南宋只是蒙元帝國征服運動當中被消滅的政權之一。但是人們卻能夠將蒙元帝國看做自己的國家。對蒙元帝國的軍事進攻的各種叫好,拍案叫絕。是否也就意味着當日本侵略成功以後,當他開始尋求亞洲甚至是世界霸主進而引發更大規模的世界戰爭的時候,我們也會以此拍手叫好?啊,我們的祖國已經取得勝利!
抗日救國危險日益加劇的時候,聽到了這兩種聲音,魯迅極為痛心。也無比堅定了魯迅曾經從文的理想,因為對於當時的舊中國而言,救亡圖存並不僅僅是在行為上,更是在思想上。魯迅認為是國人思想的麻木與無知愚昧,但是抗日救國的時候,體現出的則是越來越多的自欺欺人。相比於救亡,一個思想上的真正啓蒙理性變得更為重要。很多人抗日救亡,義憤填膺,口號系吹得震天響,但最終也只是一場抗日表演。
愛國學生的無知與醜態!
這種表演在自己人的面前可以慷慨激昂。但是走入真實的社會當中,這種人卻消失的無影無蹤。在當時,魯迅記憶猶新的還有一個例子。當東北迅速被日本佔領的時候,只有黑龍江代主席馬占山奮勇抵抗。在江南地區,尤其是上海灘的愛國學生,愛國青年自發組織甚至要步行去黑龍江,支援馬占山支援抗戰。
當時無數的社會媒體也拍手叫好,紛紛報道,愛國熱情席捲全國。但是這些只知道讀書的所謂愛國學生,在到達黑龍江以後,讓馬占山甚為頭疼,他們一不會搬沙子,二不會拿槍。口號震天響,但是連做飯都不會。馬占山不得不多次發表聲明,不需要愛國學生進入黑龍江,更不需要愛國學生參軍,兵力足夠。
愛國學生團體批判國民政府,馳援馬占山的種種劣性才告一段落。但是這已經給黑龍江的抗戰形勢,馬占山帶來了更大的苦惱,始終沒有消除。一些愛國學生想當然的認為,這種侵略是一種遊戲,雖然從來不會想到放棄抵抗,而是堅決奮起。但是最終表現出來的種種醜態卻真的讓人咋舌。一些愛國學生也確實參軍,但是當他們拿着槍桿子上戰場的時候,不論是態度還是能力都不端正。
這一點根本無法與日本軍人相比,在戰場上只讓你穿着那一身制服,手裏拿着槍,日本人就會把你當做勁敵對待,馬虎不得,一槍結束戰鬥。但是所謂的剛剛參軍的愛國學生,不是在戰場上到處亂竄就是縮成一團,甚至遊戲看待,不知道戰場和死亡究竟是什麼概念。 看到了日本軍隊連槍都不懂得擺。但是還沒有上戰場的激進愛國學生卻一直奮勇高呼,上戰場殺日寇。
從而顯得這個國家逢場作戲一流,卻拿不出半點認真去對待這一場國難。相反,日本從國家到軍隊再到每一個個人,對於一場戰爭十分重視並做出了充足準備,這不僅僅是戰略戰術,物資上的,也不僅僅是軍隊的素養,訓練方面的。也更體現出了日本這個新興強國在當時的整體社會和個人面貌。他們從來不誇張,不做戲,而是認認真真的做事。這對於魯迅來講,什麼時候國人能夠擁有日本的這種精神品格,國家將再無被侵略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