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100分”成為熱詞的時候,無論是學生、家長還是老師,都緊張起來了。
教育部最近舉辦新聞發佈會,表示學校的體育中考要逐年增加分值,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為了幫助孩子中考體育拿滿分,不少家長熱情響應,組團報名參加體能培訓班,有的甚至讓孩子從初一就開始系統鍛鍊體能。鍛鍊內容包括中考必考的跑步、力量、耐力以及球類訓練。
從文武並重的角度來看,今天的中考不禁讓人聯想到我國古代的武舉制度。武舉,可以上溯至唐朝,清朝達到鼎盛。清朝的武舉考試分內外場,馬射、步射、硬弓、舞刀等武藝都是外場內容。內場原試策論,後改為默寫《武經七書》,也就是從《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衞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中,隨機抽取段落,進行默寫。
對比之下,籃球運球過杆、足球運球過杆、排球向上墊球、引體向上……這些,是長沙市目前體育中考的考試內容。假如古代的武狀元們,在參加武舉比試時,也要考察這些項目的話,估計會比默寫《武經七書》還頭疼。
△1000米跑。
△夜行三百里。
1000米跑vs夜行三百里
今年長沙中考,提前考試科目的A線是126分,去年是128分。這是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大概換算一下。滿分160分的提前考試科目中,生物和地理合起來滿分是100分,體育滿分是60分,126÷160=0.7875。以80%的得分率來計算,如果滿分100分的生地考試拿了80分的話,體育就至少要拿46分,才能達到A線。
首先我們來看看必選項1000米跑。
按照長沙市的標準,3分50秒跑完全程,可以拿到滿分22分;如果超過4分43秒的話,只能給個安慰分5分。
上週,長沙某名校系初三某班學生進行了一次體育中考模擬考試,在29名參考男生中,只有8人跑進3分50秒拿到滿分22分,最慢的是4分41秒,只能拿到13分。
武舉考試雖然沒有耐力跑,但是,以古人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磨鍊出來的體能來看,請武狀元們來跑步的話,應該是小菜一碟。
武舉考試中,與跑步直接相關的大概只有步射。以清朝的規定為例,考生要從大約240米外高速跑動、連射9箭,命中3箭才能合格。有一種説法是,這個靶心的直徑大概只有18釐米。
上:步射靶子 下:騎射跑道
武俠小説裏經常説到輕功,拈手就來的“飛檐走壁”是基本配置,更不用説“草上飛、水上漂、踏雪無痕”了。
金庸的武俠小説經常把輕功説得神乎其神,他在《天龍八部》裏借鑑曹子建的《洛神賦》,創出了“凌波微步”,可以稱得上是最美輕功:“體迅飛鳧,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進止難期,若往若還。”
《水滸傳》裏的戴宗,據説會道術“神行法”,只要在腿上繫上神行甲馬,就可以日行八百里,人稱神行太保:“程途八百里,朝去暮還來。”可惜的是,跑是跑得快,攻城拔寨的能耐就欠缺了一些。
與戴宗不一樣的是,清末民初的武術大家不僅能跑也能打。打遍天下難逢敵手的形意拳大家孫祿堂,不僅功夫了得,腳力更是驚人,綽號“孫猴子”的他,與形意拳大家唐維祿並稱“二鹿”,寓意跑功相當了得,可以“夜行三四百里”。按照《逝去的武林》的記錄,“唐師來京,為了避免施展腿功擾了路人,都是在寧河睡一更天再動身,天亮時便到了北京,途中還要偷越幾道關卡。”天津寧河距離北京直線距離大概156公里,一更天(晚上9點)之後出發,天亮(早上6點)就到,即便不考慮翻山越嶺的因素,時速也達到了18公里,跟普通人騎自行車差不多。
△實心球。
△武舉石。
實心球vs“武舉石”
要在引體向上和實心球之間“二選一”的話,估計武狀元們會選擇實心球。無他,前者需要技巧,還真的不是光靠蠻力就能解決的。
為了迎接體育中考,據《瀟湘晨報》10月29日報道,在賀龍體育場的某個體育中考培訓機構,專門開設了小班制的培訓班,據説,一對三的課程最受歡迎,一個班最多不超過15人,甚至有一對一課程。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體育技能和體能的欠缺,應該是個問題。
按照長沙市的考試標準,引體向上要拿滿分16分的話,要做8個才行。如果只做3個的話,只能拿到0.5分。長沙某名校系初三某班學生上週的體育中考模擬考試中,29名參考男生,引體向上能做8個的只有5人;1個也做不了的,多達11人。你要説那些男生力氣不夠,好像也説不過去,關鍵還是技巧。
假如圖省事的話,武狀元們應該會選擇“原地正面雙手頭上投擲實心球”。按照長沙市的考試標準,一個實心球的重量是2千克,也就是4斤,扔到9.6米就可以拿滿分16分,不超過6.5米的話就只有3分。對於武狀元們平時的力量訓練來説,這點重量,這點距離,簡直不值一提。
清朝的武舉考試,有一項專門比試舉石頭。石頭分為三種,三號是200斤重,二號是250斤重,頭號是300斤重,要求將石頭舉到胸腹之間。末代武狀元張三甲在比試中,直接就舉起了300斤的石頭。
關於“武舉石”,也是有實例可證的。2016年的時候,浙江諸暨的媒體報道當地發現了一塊清代“武舉石”,大約60釐米高,底部40釐米寬,頂部30釐米寬,重量在370斤左右。這塊“武舉石”是光緒年間武舉人朱少卿練功用的。朱家族譜上記載,“其身材高大,力大無窮,威猛過人,為人仗義,深受鄉人欽佩”。中舉之後,鄉人在石頭上面刻了朱少卿的名字。
△排球墊球。
△舞大刀
排球墊球vs舞大刀
“三選一”的球類運動,由於歷史的侷限性,如果有這一項的話,只怕很多武舉人會連童試都過不了關,更不用説後面的鄉試、會試、殿試。
按照長沙市體育中考的考試標準,學生們可以在籃球運球、足球運球和排球向上墊球之間,任選一項,報考前確定。對於學生來説,要想選擇一項自己最擅長的球類運動,起碼要先把這三項都學會。
籃球運球,想要拿到滿分22分的話,要在12秒內單手把籃球運過20米,中間還要繞過5個標誌杆;如果超過18秒3的話,只能拿5分。如果出現漏繞標誌杆、碰倒標誌杆等違規動作的話,還會被取消成績。
足球運球,想要拿到滿分22分的話,要在9秒內把足球運過30米,中間也要繞過5個標誌杆;如果超過12秒9的話,也只能拿5分。如果出現漏繞標誌杆、碰倒標誌杆等違規動作的話,也會被取消成績。
排球墊球,想要拿到滿分22分,要一次性墊球32個,而且必須達到一定的高度,男生不能低於2.24米;不超過14個的話,也只能拿5分。
球類運動都要經過專業培訓,才能達標。對於武狀元們來説,比較合理的選項是排球向上墊球。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武舉比試,必須“弓、箭、刀、石,色色冠羣”,刀功是其中的重要一項,不僅要力量夠大,技巧也要嫺熟。
1898年,光緒帝親自主持了最後一屆武舉考試:“光緒二十四年冬十月初三日閲看馬、步、箭,初四日,閲看弓、刀、石。均著派御前大臣恭代閲看。甲申,上御勤政殿,引見中試武舉,親定甲乙。”
清代的武舉考試,設有舞大刀的項目,刀分為80斤、100斤和120斤三號,舉刀過頂、胸前舞花是必選姿勢。
舞大刀的難度之大,可能會出乎一般人的想象。比如,明朝崇禎四年,參加武會試的舉子中,能舞動百斤大刀者只有王來聘、徐彥琦兩人。
據説,張三甲自己用的是180斤重的大刀,而且舞得虎虎生風,突然,大刀哐啷落地,張三甲處變不驚,右腳猛力一搓,腳尖一挑,大刀順勢飛起正落手中,接着連耍數招,“如蛟龍潛水,似鯤鵬展翅,令人目不暇接”。光緒帝龍心大悦,欽點為武狀元。
以武狀元的刀法與力量來看,假如是向上墊排球的話,應該可以隨便超過32個拿個滿分。而且,武狀元們從小就拿石獅子、制石來練功,手上的技巧自然出神入化。據《濮陽縣誌》記載,張三甲十四五的時候,“有一次見鄰家門前有兩個數百斤重的石獅子,大叫一聲猛力將石獅子舉過頭頂,玩耍一陣放回原地,面不改色,氣不發喘”。石獅子都能舉過頭頂玩耍自如,墊球應該也不在話下吧。
鄭維城:有據可查湖南籍貫的唯一武狀元
在一千多年的武舉歷史上,有據可查的湖南籍貫的武狀元只有一個——邵陽武岡人鄭維城。
武岡市人民政府的官網上,鄭維城被列入“古今名人”專欄。文中介紹:“鄭維城字浮遠,明武岡州龍頭團人。性格豪爽,廣交朋友,常與他們摔跤,拳擊遣興。他身材魁梧,手力大,好讀兵書,立志尚武。神宗萬曆年間中武科舉人,不驕不躁,習武更勤。熹宗天啓二年(1622)中武進士,殿試登武科狀元。歷官劉河遊擊、舟山參將、總兵、都督等職。明亡,棄官為民。”
關於鄭維城,至少有個傳説值得一提,那就是技子拳。2016年5月入選第四批湖南省省級非遺名錄的技子拳,源於邵陽武岡,據説始創人就是鄭維城。技子拳變化多端,招招制敵無表演招式。鄭維城創立技子拳本意是強化軍中近兵作戰、徒手格鬥能力,而後流傳於民間漫長歲月中,經過不斷豐富和完善,博採眾家拳派之精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超過三分之一武狀元出自清朝
按照《中國曆代武狀元》的統計,歷代武狀元一共284名。其中,清朝一共有109名武狀元,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歷代以來,清朝最為重視武舉制度,或主持殿試,或修改規則,形成了相對完備的制度:一甲前三名分別是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賜武進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賜武進士出身,第一名叫傳臚;三甲若干名,同武進士出身。
△一個法國人手繪的武舉人騎射考試。
康熙帝就很喜歡觀看武舉比試。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四十八年(1709)十月初六,康熙帝親臨暢春園裏的西廠,考閲參加武會試的武舉比賽騎射技勇。先是選出田畯等二十三人,試以步射。又從中選出八人,再試以騎步射。康熙帝欽定名次:“田畯騎射俱優,而文章又佳,其以田畯為第一名,官祿為第二名,韓光愈為第三名。”之後,康熙帝興致大起,親自率領善射的侍衞進行射箭表演。康熙帝自己射了兩次,兩箭皆中。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康熙三年制定的武進士授官條例規定,一甲一名,授參將,二名授遊擊,三名授都司。二甲授守備,三甲授署守備。
但是,到了雍正年間,武進士要先留在自己身邊充當侍衞歷練,服役期滿後,才能正式出任軍職。
據《清世宗實錄》,雍正四年(1726)“旨諭兵部,今科中式武進士,系元年所取,狀元授為一等侍衞,榜眼、探花授為二等侍衞。二甲十三名授為三等侍衞,令戴孔雀翎。三甲記名三十六人俱授藍翎”。
1898年,末代武狀元張三甲就被光緒帝賜為一等侍衞。遺憾的是,少年得志的張三甲回鄉慶祝時,忙於應酬,感染重病,還沒真正為朝廷效力就去世了。
民國國術考試和國術館遍地開花
民國時,雖然沒有武舉考試,但國術考試也成為時代潮流。
1928年10月,南京中央國術館舉行了第一次全國國術考試。自清末廢除武舉之後,習武之人,再次得以登上全國舞台。那一年,抱着“國術是發揚民族精神”,而“國考為登選俊傑盛典”的態度前來觀看決賽的觀眾多達5萬人。
△何鍵在國術考試上表演太極拳。
隨着政府對武術的提倡,各類省級國術考試和國術館也在全國各地遍地開花。據記載,湖南省第一次國術考試於1931年9月27日至29日在省教育會中山堂舉行。考試方法為散手對抗,不分類別級別,不分體重,將對方打倒在地即為勝。考試由省主席何鍵主持。因是第一次舉辦,沒有經驗,且公佈太遲,多數縣來不及選優參加。僅有長沙、瀏陽、平江、湘潭等少數幾地派了代表參加,也有119名選手。
湖南第一屆國術冠軍唐徽典是長沙暮雲人,自幼隨父習巫家拳,後又隨李青雲學習羅家槍、大刀,從湘潭馮甫卿學巫家七步連針棍。1924年初,他在橘子洲曾擊敗兩名英國水手,名噪一時。
1932年,湖南第二屆國術考試仍由省主席何鍵主持,何鍵本人更是在閉幕式上親自表演了太極推手。
撰文/瀟湘晨報記者儲文靜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