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戰後,英國告別了殖民帝國的歷史,開始真正轉型為現代國家。正如安德魯·瑪爾所寫的那樣:“(二戰)激發了英國人的巨大變化。這座島嶼如同一座圍城,儘管經歷過飢餓、無聊和恐懼,但這座圍城仍然展示出極大的創造力,並且構建起了一種新型的國家情感……他們夢想着新的開始,期待一個更公平、更現代、更有效率的國家”。
你對英國的誤解有多深?可能比你想象中要深得多。
比如説起20世紀上半葉的英國,無論當年的中學歷史老師,還是網絡時代那些被沿襲的陳詞濫調,都有許多過於武斷的判斷,比如“二戰時的英國沒有什麼貢獻,純粹打醬油”……
這樣的判斷多半基於表象,因此充滿了誤解。即使是對英國衰落的分析,中間也摻雜了太多與文明相悖的臆測。
BBC的著名歷史紀錄片《現代英國史》描述了二戰後的英國變遷,姊妹篇《現代英國的形成》則可算是其前傳,鋪陳上世紀初到1945年二戰結束的這段時光。東方出版社的《現代英國的形成》,正是這部紀錄片的原著。
書名:《現代英國的形成》
作者:安德魯·瑪爾
譯者:徐萍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7月
定價:99元
書中寫道:
“那短暫的45年時光,異常龐雜,接近現代,充滿了悲劇。這45年中包括了愛德華時代,它是英國所有歷史時期中最為有趣的一段。還包括兩次世界大戰,以及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瘋狂的過山車之旅”。
這一切,稍微熟悉歷史的人都清楚,但如果將之單純視為歷史的下降線,就會落入本文開頭所提到的意識誤區。
不可忽視的是,這也是現代英國誕生的時期。這個曾經的帝國演變為另一種民主國家,“當時很少有人意識到這兩者是多麼不相容。過去,我們生活在大不列顛,那裏有國王、皇帝和擁有大量土地的貴族,大多數人沒有投票權。現在,我們發現自己生活在英國,一個處於美國陰影之下的北方福利國家”。而且,“這是新技術、政治騷動、階級鬥爭和性別鬥爭的時代,是傻瓜和夢想家的時代,有時也是英雄的時代,而對於丘吉爾來説,所有這些特徵都能夠濃縮到他一個人身上”。
丘吉爾顯然是《現代英國的形成》一書的靈魂人物,這本書的閲讀體驗相當暢快,也糾正了太多認知謎團。
從維多利亞女王去世到二戰勝利,戰爭與和平輪流震撼着大不列顛。戰爭固然慘痛,和平時代也充滿動盪。但就是在這個過程中,英國政治舞台從貴族小圈子轉移到愈發具有民主色彩的下議院。各種時尚風潮的流行,背後往往是政治角力。作者安德魯·瑪爾將這段歷史分為四個時期,1900到1914為“生活在未來”,1914到1918則“宛如地獄”,1919到1939是“和平年代”,之後的1939到1945則是“浴火新生”。
書中用無數歷史細節詮釋着這四個時期。
愛德華時代當然是有趣的,它也是茨威格念念不忘的“昨日世界”的最佳註腳之一。它經歷了經濟的飛速成長,並享受着果實。它也有貧富分化的一面,但底層已經擁有了温飽以上的生活。社會充滿活力,但有時也有些混亂,比如在持槍合法化的當時,曾有過這樣的戲劇性場景:1909年在托特納姆,警察追捕暴徒時所用的四把手槍,全是從路人那裏借來的。各種俱樂部盛行,中產階級是最主要的組建者,包括許多延續至今的足球俱樂部。人們熱衷科學,希望生活能更加方便,並基於科學對未來進行各種假設,這些猜想多半已經在今天實現。
這不僅僅是英國曆史上最豐富多元的時代,也是今日世界的雛形。倫敦作為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吸引着全世界的冒險家和資本。汽車、飛機和輪船不但改變着人們的生活,甚至還改變了英國的税收制度。電報電燈讓人們更重視教育,並投身科學。
如果要為電腦、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所掌控的這三十年找一個歷史參照,那麼唯有20世紀初的這段時光。
可惜的是,一切戛然而止,而且是以所有人無法想到的殘酷方式。
在一戰前夕,外交大臣格雷站在下議院辦公室裏,看着正在工作的點燈人,説了一句“歐洲的燈光已經熄滅了,在我的有生之年,恐怕很難看到它再度點燃”。這幾乎是最準確的時代預言,歐洲告別了昨日世界——也許是世界曾經最好的樣子。
1914年7月,他還記錄了一個預言:
“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下,歐洲的大戰將是一場大災難,以前任何戰爭都無法與之相比。在過去的日子裏,國家只需要動員一部分人和資源,以不同的程度來使用它們。但是在現代社會,整個國家都會立刻被動員起來,全部生命和資源都會被傾入激流之中。過去只有幾十萬人在戰場上真正交鋒,現在則是數百萬人,現代武器將使毀滅的力量成倍增長。”
一戰對英國的影響,絕不僅僅是政治和經濟層面,更在於貴族階層的衰落。
正如有人所説:“對於大多數英國貴族來説,一戰不僅僅是尚武精神的殉難和詩意的愛國主義,因為他們不僅僅是作出了無與倫比的犧牲,所有他們的犧牲,都是為了保護一個漸漸地但不可挽回地不再屬於他們的國家。”
在一戰中,英國貴族參軍熱情最高,死亡率也遠遠高於平均死亡率,完美詮釋了何為“貴族精神”。
這樣的英國,也不可能在二戰時打醬油。那時的英國,仍然擁有佔據全球1/4陸地面積的殖民地,掌握着絕大多少海上航線。壟斷着世界金融與貿易。在全面戰爭動員後,依靠殖民地輸送的大量資源,英國只用了幾個月,飛機產量就已超過德國,並展開對德國的反轟炸。生產火炮與美國旗鼓相當,生產航母31艘,年產坦克8000多輛……
作為當時歐陸唯一未淪陷的國家,英國幾乎是憑藉一己之力,將德國和意大利拖在了歐洲大陸。
更重要的是,在二戰後,英國告別了殖民帝國的歷史,開始真正轉型為現代國家。正如安德魯·瑪爾所寫的那樣:“(二戰)激發了英國人的巨大變化。這座島嶼如同一座圍城,儘管經歷過飢餓、無聊和恐懼,但這座圍城仍然展示出極大的創造力,並且構建起了一種新型的國家情感……他們夢想着新的開始,期待一個更公平、更現代、更有效率的國家”。
這樣的期待與隨之而來的現實,其實比某些人理解的日不落盛世,更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