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統一在近代還是非常晚的,其他列強早已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而德國還是一片散沙,一直到19世紀後期,才由普魯士完成了統一。普魯士在鐵血宰相卑斯麥的領導下,進行的是小普魯士統一,排除了奧地利等地,不過即使這樣,普魯士統一後的德國領土還是達到了54萬平方公里。
德國在之後也開始搶奪殖民地,為此不惜與老牌殖民帝國大打出手,但還是略有斬獲的。不過隨着一戰的戰敗,德國海外的殖民地被搶奪殆盡,本土的領土也縮水到45.2萬平方公里。
二戰後,德國又失去了尼斯河—奧得河—什切青線以東的所有土地。其國土面積減少至35.7萬平方公里。
這還不算,德國還被一分為二,西半部分也就是美英法三國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西德),東半部分也就是蘇戰區建立了民主德國(東德)。
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過去,一直到1990年,兩個德國走向了統一。但統一的德國是在兩個德國的基礎上組成的,至於之前德國丟失的領土,卻並沒有迴歸,德國反而放棄索要曾經的領土。
德國放棄這一切不是説説而已,還寫入了憲法,並且與波蘭簽訂了條約,確定了兩國的邊界,這也預示着德國的版圖確定無疑了。
尤其是這裏面還包括了普魯士曾經的文化中心之一,首都柯尼斯堡。那麼兩德合併時,放棄索要曾經丟失的領土,是無奈的選擇嗎?
冷戰時期,兩個德國是對立的前沿陣地,雖然兩個德國是一個民族,曾經也有割捨不斷的感情,但在冷戰的陰雲下,雙方變得劍拔弩張。
二戰結束之後,經過一場世界大戰的混亂之後,再加之歷史遺留問題,德國與相鄰各國幾乎都有領土糾紛,不過這些問題西德都得到了解決。除此之外的就是東普魯士和奧德河以東地區,這些地區不僅面積大,所佔國家還是屬於社會主義陣營。西德在很長時間裏並沒有放棄對這些土地的索要。
勃蘭特任西德總理後,一切都有了變化,尤其是他推行與蘇聯、東歐國家“緩和”和“合作”的新東方政策。
他的任上改善了東德和西德的關係,兩國的關係開始正常化。他訪問了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結束了兩國的戰爭狀態。同時還他和波蘭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宣佈雙方對誰都沒有領土要求,今後也不會提出領土要求。
大家對這位總理應該不陌生,他在波蘭訪問期間,來到猶太人紀念碑前,那一跪震驚了世界,不過也讓德國人再一次站起來了。
1989年末,東歐形勢劇變,讓西德的總理科爾看到了希望。但他面臨的局勢也是不容樂觀。
儘管兩個德國從改善關係開始,往來一直不斷,西德也陸陸續續地援助東德,為兩德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是對於兩個德國來説,畢竟分裂了近半個世紀,統一還是非常麻煩的。而國外還要面臨英國、法國、美國以及蘇聯的態度。
美國人對這件事的態度顯得有點無所謂,畢竟美國的實力在那放着,也不害怕德國再次崛起。不過美國人也挺糾結的,美國人希望德國強大,以應對蘇聯,但又擔心德國的強大打破歐洲的均衡。
至於英國和法國是堅決反對的,這兩個國家受到了德國兩次的打擊,心裏創傷還沒有修復。而蘇聯又是社會主義陣營的老大,直接影響着東德的態度。
所以兩德要統一不是那麼容易的。要完成自己的目標,就得付出代價,給出讓這些國家滿意的籌碼。
西德使拋出了用歐洲單一貨幣取代德國馬克,留在北約等條件,為了取得蘇聯的支持,還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當然了,還有一點就是安全的承諾。一方面是統一後的德國軍事力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就是放棄索要曾經的領土。
可見,兩德為了統一,付出了巨大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