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托起貧困孩子的明天

工人日報記者 趙 昂 龐慧敏 趙 琛

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縣第六小學(隆林六小)校長韋進新,向記者回憶了他處理的一起“校園事件”:當地一名搬遷至易地扶貧安置點的家長,得知孩子在學校與其他學生髮生衝突後,不但動手打了自己的孩子,還和勸架老師發生了衝突。

“經過教育,家長認識到自己教育方法有問題。我們也意識到一些貧困家庭家長教育理念落後是個大問題。”韋進新説。

隆林六小校舍位於隆林縣新州鎮的鶴城新區安置點,主要接收易地扶貧安置羣眾子弟入學,鶴城新區共安置了來自10多個鄉鎮的3382户14606人。和隆林一樣,廣西多個貧困縣都高度重視教育,以教育托起貧困孩子的明天。

讓家庭教育跟上來

從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縣城驅車3個半小時,記者來到位於羣山深處的雅龍鄉尤齊小學,這所小學始建於1949年。從教37年的校長盧立彭,談起貧困羣眾對於子女教育態度的轉變時很有感觸:“家長們發現,只要讀了書,哪怕只是唸到中職,都能給家裏帶來很大改變。”

通過教育改變命運,成了羣眾的共識。“現在這裏沒有一名輟學學生。”在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楊傑興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去縣城務工,就是為了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韋進新在就任隆林六小校長前,曾經是當地民族實驗小學的校長,兩所學校的生源類似,都是貧困子弟,他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貧困户有教育好孩子的意願,但是往往受制於自身條件,不知道該如何教育。

隆林六小為了讓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無縫對接,搞起了家長集中培訓,通過微信平台發佈家庭教育內容,請來有經驗的同行做講座,學校還計劃編寫家庭教育的校本教材。除此之外,他們還組織家長義工團隊,讓家長進校園瞭解學校,通過潛移默化,改變家長的教育理念。

課外興趣打開一扇窗

“轉學後,我發現這個學校有很多興趣班,能學到很多新知識。”站在樂業縣同樂鎮中心小學的現代化操場上,4年級學生王雪鈺告訴記者,去年她參加全國鄉村兒童講故事比賽,獲得百色市第一名,並在北京舉行的總決賽上獲得特等獎。

同樂鎮中心小學校長田仲介紹,該校1820名在校生中,建檔立卡貧困户子弟有702名。在這所小學,通過教學儀器室、圖書室、閲覽室等14個功能室,學生們可以參加音樂文體等各類興趣活動。

這樣的興趣活動,給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在大化縣大化民族新城深圳小學,來自深圳的支教教師李瓏佩任教的班裏,只有5個孩子不是來自貧困户家庭。“通過課外興趣和閲讀,可以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李瓏佩説。

現在,學校與深圳方面合作舉辦同讀一本書活動,“書籍都是專家推薦的適合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孩子閲讀的。通過援助,深圳那邊能讀到的書,這邊也能讀到了。”李瓏佩説。

走進來與走出去

在隆林縣羅湖幼兒園,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劉院英,正忙着給這所幼兒園建章立制,這所幼兒園總投資2800多萬元,其中來自深圳羅湖區的對口扶貧協作財政幫扶資金就有2000萬元。

“我是深圳市羅湖區教工幼兒園的教研員,在隆林,我要幫助把幼兒園的管理規劃完善起來。”隆林羅湖幼兒園也是鶴城新區安置點的配套設施,全園451名孩子中,有299名來自貧困户。

自開展對口支援樂業縣以來,截至目前,深圳市鹽田區先後選派19名骨幹教師赴樂業開展支教工作。在該縣教育局局長楊秀立看來,深圳的援助不僅讓一座座新校舍拔地而起,也提升了學校軟實力。樂業縣的教師被送往深圳培訓,提升了綜合教學水平,走進來和走出去同樣重要。

在尤齊小學,每年春節,從這裏畢業最終考上大中專院校的孩子們,都會給村裏辦一台特殊的春節聯歡會,通過這樣的聯歡會,村民們也更瞭解大山外的世界。現在,越來越多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貧困子弟走出大山,也有許多人選擇回來,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

(原載9月25日《工人日報》)

來源:廣西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589 字。

轉載請註明: 教育托起貧困孩子的明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