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被批量撤銷?人才培養貴在“量體裁衣”

正觀評論員 韓靜

專業被撤銷不代表專業不好,只能説明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某個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如其他專業好

曾經火熱的管理學專業,正在經歷“撤銷潮”。此前,據《齊魯晚報》報道,教育部公示的數據顯示,2018-2022年五年間,全國本科院校撤銷了共計3030個專業,工學、管理學、理學是被撤銷專業數量的前三名。

結合二級專業數量,管理學類專業從招生簡章上消失的情況最為突出。另有媒體統計,管理學門類下的68個二級專業,五年來有45個在數量不等的高校中被撤銷過。單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2015到2021年這7年裏,就已被90所大學撤銷。

管理學被批量撤銷?人才培養貴在“量體裁衣”

誰能想到,曾盛極一時的公管專業已陷入尷尬境地,就連沾上“管理”二字的專業,也多被網上的報考攻略帖點名吐槽。

管理學被吐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課程內容繁瑣,許多學生學而不精。管理類專業的知識面很廣,多涉及文理交叉的內容,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只能淺嘗輒止;二是,理論多於實踐,專業與就業崗位脱節。大學課堂側重理論,就業崗位看重實踐,二者難以銜接轉化,自然勸退了很多人。

當然,管理學“撤退”還與人才市場飽和有關。管理學畢業生一般從事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內管理部門的工作,其就業範圍較窄、人才市場需求量較低,許多人畢業即失業,久而久之,管理學就不再吃香了。高校辦學一般都順應市場需要,某專業就業不好,學生不願意來,高校就會主動減少招生、撤銷專業。

然而,專業被撤銷不代表專業不好,只能説明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某個專業的就業前景不如其他專業好。二十年前處於“高光時刻”的管理學專業被經濟與貿易專業後來者居上,今又被大數據、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甩在身後,這些足以證明,社會對人才的技能需求是浮動的,就像一陣陣納新吐故的海潮,有專業被撤銷,就有新專業被增設、被寄予厚望。

管理學放在今天依然有用武之地,例如在財税、人口政策等重大問題的研究和討論上,管理學相關專業依然是具備建設性和操作性,最能解決民眾利益的學問。所以,管理學遇“冷”,高校不能一棄了之,而應參考新的就業形勢調整學科設置,想方設法地把管理學專業辦得更好。

對用人單位而言,可以在制定招聘計劃的時候,適當向管理學專業傾斜,更多開放行政性、非專業性崗位,以此促進專業競爭公平;學校則要不斷精簡優化教學內容,加強實踐教學的比重,讓社會所需人才應該與高校培養的人才環環相扣,讓學生所學即所用、畢業即就業。管理學是一個交叉專業,無論頂尖名校,還是普通本科,都要與時俱進、推動新文科建設和學科融合,讓以全新面貌示人的管理學,能夠在未來的某一天,重新得到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與認可。

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要“優化調整高校20%學科專業”。依照方案,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將會被批量調整,甚至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具有優勢特色的新工科、新醫科專業和技術學院。這也提醒學生和家長,如果不是特別喜歡,慎重選擇那些可能被大規模被裁撤的專業。

學科設置被譽為“教育之根”,需要為人才“量體裁衣”,需要各大高校在“變與不變”中精心設置人才培養模塊,從而讓教育真正貼合於人才,服務於當下,更面向未來。

統籌:陳若松

編輯:楊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0 字。

轉載請註明: 管理學被批量撤銷?人才培養貴在“量體裁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