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愛説話到“小話癆”,寶寶經歷了什麼?
“米粒媽,我家寶寶語言不夠豐富,表達很單調,我該怎麼幫他呢?”
前幾天,米粒媽這篇《寶寶語言發展黃金期,這樣做最有效》推送後,收到幾位米粉類似的留言。
是啊!許多孩子不是不會説話,只是説的話都很簡單、會使用的詞彙就那幾個,怎樣豐富孩子的語言?
語言是思想的外包裝,也是思想的工具和武器;如果孩子的語言豐富,説話流暢,代表他思路清晰,這樣的孩子也更聰明。
有的孩子語言不豐富,説話來來去去都是那些用語,表達能力受到限制,這是因為孩子儲備的詞彙不夠,知識還不多的原因。
所以想要孩子思維能力更好、語言發展更好、表達能力更好,沒有捷徑,只有不斷地幫孩子的大腦輸入詞彙、知識。
2歲幼兒的詞彙量跟他將來的學業成績、教育程度甚至社會地位成正比;爸媽每天跟寶寶的對話方式與對話時間直接影響孩子的詞彙量與智力發育。
擴充孩子詞彙量,讀繪本+聽故事是一方面,這個大家都知道。
今天米粒媽重點講大家都不知道的:
如何在溝通中增加孩子的詞彙量?
有研究指出,父母跟幼兒間生活對話的豐富度對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有驚人的成效,甚至比起單純讀繪本給小寶寶聽,效果要好上4倍。
繪本要讀,故事要聽,但絕對不是直接把孩子扔給故事機和點讀筆就好。
聽故事是單項輸入,對話是雙向溝通!
具體該怎麼做?乾貨來了!
媽媽多跟自己説話
利用一切機會跟孩子説話,簡單地説,就是當個“話癆家長”。
米粒幾個月大,還不會説話的時候,我就是個話癆媽媽,比如我在疊衣服的時候,會跟他説:
“看,媽媽在折衣服,先把右邊的袖子往內折,再把左邊的袖子也往內折,最後再從下面往上對摺,看,衣服摺好了。”
就是把他看到的,我的動作,用完整的語言描述出來,幫他建立最初的認知和語言的連接。
媽媽多跟孩子説話
“話癆家長”不只要告訴孩子自己到底在做什麼,還要幫孩子配旁白。
米粒開始會自己搭積木的時候,米粒媽不僅會陪米粒一起玩,還相當“戲精”:“米粒,你現在真像餐廳裏的廚師。你在煮胡蘿蔔啊?看起來真是美味啊!”
利用孩子很專心在玩遊戲的時候,同時把這些動作的語言組成輸入孩子的大腦裏,除了能夠幫助孩子對語言的理解,也能豐富孩子的語言儲備量。
我沒用過那種萌萌噠疊詞,比如“吃飽飽”“睡覺覺”“飯香香”之類的。
我經常把米粒當成一個大人,他還是個小北鼻的時候,怕他聽不懂複雜的長句,我寧可把句子縮短,説慢一點,也沒説過疊詞。
擴展孩子説的話
等米粒開始會説出單字後,米粒媽就會重複米粒説的單字,然後幫米粒把他實際想要説的話,用正確的文法、詞彙,幫米粒重新説出來,增加米粒的詞彙跟句子組織能力。
剛開始,米粒會指着桌上的水説:“水”。
米粒媽這時候就會蹲下來,看着米粒,跟他説,“米粒,你是不是想要説,我想要喝水”,或是“我想要用杯子喝水”。
這樣可以幫米粒把單字擴展成為句子。
後來,米粒開始會説動詞了,他會説“蛋,吃”。
米粒媽又繼續幫米粒把話擴展成:“米粒想要吃雞蛋,媽媽夾雞蛋給米粒吃,雞蛋好吃又營養,媽媽跟米粒一起吃雞蛋。”
米粒媽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利用這個方法,幫米粒增加詞彙量,讓米粒習慣不同詞性的語詞在語句中的位置。
由擴展單字跟句子,在不知不覺中幫孩子增加詞彙量,並重新組織孩子不合文法的句子,讓孩子知道正確的語法,建立起孩子語言中文法的概念,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延伸孩子説的話
以孩子表達的內容為主,往前、往後添加相關內容,延伸孩子的思維。
米粒有次跌倒,大聲喊“痛”,就看米粒爸衝過去,一邊安撫,一邊跟米粒説“米粒走路走太快了,所以才跌倒了,現在米粒腳很痛吧,爸爸幫米粒擦藥好嗎?”
米粒媽發現,米粒爸這種把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串起來的方式,能幫助孩子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把邏輯思維建立起來,也能學習到完整的語言內容,讓孩子未來的邏輯思維跟語言表達能力都更好。
用已經會的單詞來引導新詞
米粒媽在教米粒新詞時,習慣利用米粒已經會的詞彙帶入,讓新的字彙跟舊的相互鏈接,使米粒能更瞭解新字彙的意思。
例如:米粒媽跟米粒提到“機翼”的新單詞時,米粒媽是這樣説的:
“飛機也有翅膀,飛機的翅膀叫做機翼,鳥有翅膀才能飛起來,飛機有機翼才能飛起來”;
這種比喻的方式除了能夠讓孩子對新字彙理解得更好,也能幫助孩子橫向思維的發展,讓孩子開始懂得“比喻”這個觀念。
等孩子大了一點,有了基本的對話語言能力後,又該怎樣豐富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呢?
親子共讀
增加孩子詞彙量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孩子的腦中輸入大量的詞彙,而親子共讀絕對是最直接的辦法。
親子共讀時間更多的孩子,詞彙量較多、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較好、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強,這樣的孩子,將來成為學霸的可能性就越大。
通過閲讀,還能提高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觀察力、想像力及語言組織和複述能力。
簡單地説,親子共讀是奠定孩子一輩子語言能力跟學習能力的基石。
我家米粒屬於説話早的孩子,小嘴像個蹦豆似的説個沒完沒了。
有一次,他一邊搭積木,一邊根據手裏的“工程”講故事。
我以為他在複述某個繪本里的場景,後來仔細一聽,發現情節、場景、主人公都是全新的!米粒會自己編故事啦!
讓孩子聽故事
當然,媽媽不可能一整天都有空陪孩子讀繪本,聽故事,其餘的時間,也別浪費,給孩子多聽故事。
記得,是聽故事,不是看電視!這兩者差別可太大了。
怎麼説呢?當孩子“看電視”的時候,所有的注意力都會被色彩繽紛又一直變換的畫面吸引,他們更多是用“看”的,接收到的訊息是直接大腦的初級直覺反應。
但是“聽故事”時,孩子需要把聽到的訊息經由大腦做一個轉換,變成一個畫面來理解,這中間牽涉到高級的思考運作。
所以“聽故事”會讓孩子越聽越聰明,字彙量越大,表達能力越好。
但是“看電視”只能讓孩子更習慣接受強烈的聲光吸引,對細小的事物缺乏觀察力,不容易專心,甚至連耐心都比較差。
我們公司有個小姐姐,每天算好時間,估摸着下午三點多,家裏1歲半的寶寶午睡快醒了,用手機APP操作家裏的牛聽聽,播放英文兒歌和繪本故事。
雖然人不在孩子身邊,故事卻一直在陪伴,這個方法大家可以參考
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
豐富孩子的生活體驗,帶孩子四處旅行。從米粒幾個月大起,就跟着我和米粒爸滿世界跑,見識不同地方的不同風俗民情、看看不同的人事物。
我們一起開車橫穿過美國,一起坐遊輪走遍了中美,一起在狂野的非洲大草原住帳篷、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一起自助玩遍了大半個歐洲,一起開車穿越澳洲、新西蘭,觀看美得令人窒息的銀河……
▲我們一家三口去過的地方
國內外的遊記我都寫過《帶娃走遍32國129個城市,這些地方最值得親子游》《國內親子游最強攻略,這幾個地方我帶娃二刷啦!》
除了去旅行,帶孩子多接觸不同的日常生活體驗,也很有幫助。
例如我們家每週一次全家一起去超市、大賣場看看又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新東西。
我們還會帶米粒到公園裏觀察不同的植物、到郊外見識不同的事物,帶着米粒一起做社區服務、義工。
當孩子去一些比較少去的地方或體驗平常很少做的事,他們會有更高的興致想要跟別人分享這樣有趣的經驗,也就能訓練他們的詞彙表達能力。
同時,在不同的生活經驗中與不同的人互動,也能幫孩子累積平常比較少有機會接觸到的一些詞彙與知識。
語言代表思維,孩子語言發育不光在於聽,還在於父母的對話和溝通。
説白了,要想培養一個“話癆”寶寶,父母也要足夠話癆。
就拿米粒媽家來説,我是北京人,米粒爸是天津人,我倆天生自帶話匣子基因,所以耳濡目染之下,米粒嘴皮子也很溜
如果父母本身就不太愛表達,日常跟孩子溝通並不難,記住米粒媽的訣竅:聽故事+讀繪本+把孩子當成大人一樣對話。
堅持這樣做,輕鬆培養一個平平無奇的語言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