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截圖。
在“數學教材分男女”引發廣泛爭議後,8月19日晚,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發佈聲明,之前推出的《男生女生學數學》系列教輔材料,即日起終止出版,不再發行。
在很多人看來,這大概是社會輿論面對某種“性別差異論”的勝利。
據出版社介紹,該系列教材主要面向初中學生,基於大數據分析,針對男生、女生不同的認知特徵,在講解及練習的設置上有所不同。那麼,“男生、女生不同的認知特徵”,已然是這套教輔材料策劃、編輯的前提。
男生、女生的“認知特徵”有那麼大差異嗎?或者説,男女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有那麼明顯嗎?
這是一個古老的爭論話題,很多真正的科學家參與其中。單方面宣佈勝利的辯手很多,但事實上仍然沒有一個明確結論。
大致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即便男女思維有差異,這種差異也不是對所有男女都適用,而且差異程度在很多時候是可以忽略的。
雖然對此我們還沒有正確的結論,但卻能判斷什麼是錯誤的研究方法,特別是那些用社會現實來反推男女差異的結論。
比如用女性在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中所佔的比例低,證明女性理性思維差,就顯然忽視了社會心理、既有規則對女性的塑造,包括女性的自我塑造。如果女性在大部分領域都有看不見的牆,那麼當然在這一領域也會受到影響。以此來反證男女在思維方式上存在先天的差異,是不成立的。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微博截圖。
一定程度上,我同意波伏娃在她的名著《第二性》裏試圖證明的觀點:女人,不是生而為女人的,是被變成女人的。
而且公眾的擔心也不是沒道理。輿論對這件事的反應,必須置於社會具體語境下來談。具體語境就是,我們至今依然生活在一個對男女差異的刻板印象相當嚴重的社會。
比如在部分中西部地區,所謂“女孩子上學沒用”仍然有相當廣泛的市場。“男女教輔材料”的出現,也可能會強化社會上既有的兩性刻板成見。
因此,這些年來,全球在性別問題上的主流趨勢,更多強調多樣性、模糊性、漸變性。
按照出版社的解釋,兩版教輔在各章節學習目標設置上完全相同,“有些知識點可能女生掌握得更快,題目梯度就會大一些……但最終對學生掌握的程度要求是一樣的,不存在哪個版本更難哪個版本更簡單。”
出版社的初衷或許並沒有“歧視”的意味,也不能説這類教輔材料會導致女生學習能力弱化;但放到現實層面會不會有所變形,恐怕連老師們也不敢確定。最起碼,用“大數據”作為依據來進行“男女有別”的教育,在理論支撐方面是遠遠不夠的;引發輿論的爭議,也就在所難免。
□宋金波(專欄作家)
編輯 孟然 校對 盧茜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