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團結抗疫故事)貝寧留學生萊東瀚:我是外國人,但不是中國抗疫的“外人”

  新華社南京6月16日電題:貝寧留學生萊東瀚:我是外國人,但不是中國抗疫的“外人”

  新華社記者陳席元

  貝寧留學生萊東瀚第一次來到中國時,還是2012年夏天。他在山東完成一年的中文學習後,2013年9月進入南昌大學醫學部臨牀醫學專業學習。2018年畢業後,他來到江蘇大學醫學院,成為一名骨科學碩士研究生。

  “在南昌我結識了很多中國朋友,胡濱就是其中之一,他也學骨科,我們經常交流,互相學習。”萊東瀚告訴記者,今年1月,他來到胡濱的江西老家,在南昌市進賢縣人民醫院做助手,打算在那裏過一箇中國年,“之後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令我今生難忘。”

  1月29日,他向醫院遞交了一份中英雙語請戰書:

  “我來中國留學已經8年了,中國對於我來説就是第二個家鄉,作為一名骨科的醫學研究生,我深知自己所肩負的責任,因此我鄭重向醫院提出請求,申請加入醫院組織的春節期間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應急隊伍,學習白求恩精神,志願堅守在抗擊病毒的第一線,為贏得抗擊病毒戰鬥的勝利,保衞中國人民羣眾生命健康安全,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雖然我是外國人,但不能是‘外人’。中國老師教了我這麼多,現在疫情來了,我怎麼能置身事外呢?我要讓中國人民感受到中非之間的友誼,感受到非洲和中國在一起。”萊東瀚動情地説,“我要用自己在中國學習的知識,服務中國人民,報答中國人民。”

  當時,不少來華留學生已啓程回國。“我沒有走,因為我知道中國可以贏得這場疫情阻擊戰,我在中國這麼多年,早已把中國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作為中國培養的醫學生,必須在一線,我相信中國的能力,知道我們可以做到,中國可以做到。”

  萊東瀚告訴記者,一開始,醫院分配他負責門診體温檢測,後來,他穿上了防護服,走進隔離區,負責登記病例等工作,其間,他記錄下中國醫護人員如何做好自我防護、如何對病人開展分類治療等經驗,為之後回國抗疫提供了一手資料。

  “中國同事們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們多數很久沒有見到家人。醫護人員穿戴好防護設備就進了隔離區,10多個小時後才出來,身上都濕透了,口罩在臉上勒出了深深的印痕,這些細節都讓我感動。”萊東瀚回憶道。

  3月,萊東翰接到來自祖國的徵召,要他儘快回國,將在中國學到的抗疫經驗用於祖國防疫。

  回到貝寧後,4月,萊東瀚接手了當地一家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定點醫院。

  “這裏收治了近90名病人,已經有三分之二治癒出院。”萊東瀚説,“我現在很忙,最晚工作到夜裏兩三點,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

  “中國政府和人民抗擊疫情的努力,讓我很受觸動。不是哪個國家的政府都能像中國政府這樣,把人民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也不是哪個國家的人民能夠像中國人民這樣,春節期間自覺居家隔離,每個人都能把小我置於國家的大我之中。”萊東瀚説,“而且,中國抗擊疫情取得積極進展後,中國政府和個人還積極幫助世界其他國家,捐贈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

  萊東瀚告訴記者,他所在的醫院從中國採購了大量防護服、口罩、藥品等。“我們的醫護人員也參照了我在中國學到的防護標準,我要讓全院近百名醫護人員‘零感染’。”

  “感謝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給我學習的機會,我想疫情結束後回到中國繼續我的研究生學業,我的國家需要大量醫生,我以後也會回來為我的祖國服務。”萊東瀚説。(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5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非團結抗疫故事)貝寧留學生萊東瀚:我是外國人,但不是中國抗疫的“外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