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羣建設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實際推進過程中,高職院校該如何把準專業建設方向?在專業的優化調整、全員的有效調動上,學校又該如何着手?
“雙高計劃”建設工作持續推進。
“雙高計劃”遴選堅持質量為先、改革導向、扶優扶強。研究發現,首批入選“雙高計劃”的專業與未入選的同專業在人才培養、課程與教學、社會服務方面存在差異。
從數據來看,高水平專業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效果更為明顯,課程與教學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度更強,且對區域、產業發展的服務貢獻程度更高,體現了遴選扶優扶強的原則,支持基礎條件優良、改革成效突出、辦學特色鮮明的高職學校和專業羣率先發展,發揮引領示範作用。為了讓更多高職院校瞭解首批入選的“雙高”校在專業羣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做法,我們特別設立了《“育”見雙高》欄目,邀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名單的高職院校,與我們分享其建設經驗。
本期我們邀請到的高校是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
2019年教育部、財政部公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建設單位名單》,197所成功入選的高職院校中,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赫然在列。
“以就業為導向”是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出發點,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是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效果的重要體現。研究發現,“雙高”校畢業生就業優勢明顯,且教學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度更強。人才貢獻是高校服務社會的首要方式,服務區域發展是職業教育服務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從2015~2019屆畢業生數據來看,高水平專業對區域的服務貢獻相對更為突出服務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是“雙高”建設的重要任務。工作與專業相關度能反映畢業生服務對口產業的情況,是梳理和明確專業羣服務面向、調整和完善人才培養定位與目標的重要參考依據。從2015~2019屆畢業生的工作與專業相關度來看,高水平專業畢業生從事專業相關工作的比例在68%~70%之間,比其他專業畢業生普遍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高水平專業畢業生的服務對口產業的比例更高,反映了高水平專業服務產業的實力。
廣東輕工職院作為省屬唯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近年來一直在專業羣建設方面進行不斷探索和實踐,並在服務產業的過程中在專業的優化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等環節積累不少相關經驗,也因為其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多項舉措並舉,促使該校培養成果斐然。鑑於此,麥可思研究邀請該校教務處副處長範智軍教授進行了分享,看該校在“雙高計劃”建設背景下,是如何下好“專業羣建設”這盤棋的。
麥:2019年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提出要打造高水平專業羣,學校需“面向區域或行業重點產業,依託優勢特色專業,健全對接產業、動態調整、自我完善的專業羣建設發展機制,促進專業資源整合和結構優化”。在您看來,立足學校實際,從專業羣與產業協同的視角打造高水平專業羣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範智軍:從宏觀層面上講,高職院校需根據區域和產業發展的需求構建高水平專業羣,所以在專業羣的組建和優化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內容:
一是專業羣的定位問題。即學校的專業羣能否服務國家的戰略或區域支柱產業,定位一定要找準。二是高水平專業羣的組羣邏輯問題。也就是説專業羣是如何組建起來的,是否依據產業邏輯構建專業羣,其對接的產業鏈是否清晰明確。三是專業羣的未來發展問題。即專業羣將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可能面臨哪些問題,應對舉措是什麼等。所以專業羣的建設若想順利推進,學校首先要適應產業轉型升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新要求,及時優化調整專業羣裏的相關專業。而且在組建專業羣的過程中,學校要發揮專業羣資源共享的優勢,按照專業羣大類培養人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拓展專業人才的發展空間,以進一步促成專業羣長久發展的生命力。
以此反觀廣東輕工職院在專業羣的建設過程中,很好地堅持了“專業必須有明確的行業、產業背景,能與當地的產業深度對接,開展產教融合”的原則。首先是明確學校的專業建設目標。廣東輕工職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和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主動適應區域產業升級和創新驅動發展需求,實現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在有效控制專業總體規模和增量的基礎上,將專業設置與專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根據教育部新專業目錄對應的職業類別,在原專業範疇內的相近專業基礎上進行調整優化,通過專業置換方式不斷優化我校專業結構和佈局。同時學校在以產業羣發展為依託進行專業建設的過程中,進一步劃分輕工業的產業鏈條,包括“研發設計—生產製造—流通營銷”等環節,在聚焦廣東省的戰略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及本省支柱產業的基礎上,找準輕工專業羣的建設定位。其次是根據產業邏輯構建高水平專業羣。學校圍繞整個區域的輕工產業鏈,積極探索對應專業羣的建設。比如產業鏈前端,有“設計輕工”相關的“產品藝術設計專業羣”;產業鏈中端,有“製造輕工”相關的“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羣”;產業鏈後端,有“服務輕工”相關的類似園林工程、汽車智能、物流管理、酒店管理等領域的專業羣。學校力圖通過這種專業鏈與產業鏈對接的形式推動學校加快形成國家級專業羣的引領,有效帶動學校其他專業羣的建設和發展,進而完成專業羣建設的梯隊搭建。
另外,專業的動態調整及其績效評價是學校在專業羣建設過程中一項必不可少的工作。學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構建了專業動態分類的評價體系,其主要目標是指導學校在專業羣的建設上能與地方重點發展產業實行精準對接,發揮專業羣整體的集聚效應和服務功能,從而實現本校人才培養供給側和輕工產業需求側的有效融合。
麥:廣東輕工職院在專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方面的具體舉措,您能否簡要介紹下?
範智軍:廣東輕工職院一直都把專業和專業羣的優化調整、動態預警作為一個重點突破的工作來推進,特別是近兩年來學校為加快落實《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專業羣建設與專業優化方案》,多次組織專家研討並修訂完善《專業動態調整預警機制建設辦法》,明確相關評價規則、獎懲措施等。
具體來看,學校為加強本校專業辦學質量檢查和診斷,更好地瞭解專業現狀、優勢與不足,不斷對現有的專業體系進行篩選調整優化,將專業評估作為專業建設與專業評價常態機制,每四年開展一次專業評估工作,並制定專業評估指標體系,組織專家對每個專業的整體情況、專業特色建設情況和專業適應產業發展情況等三個方面進行評估,尋找標杆,分析差距,提升內涵。
比如,在專業的持續動態調整及一些專業羣內衞星專業的優化調整上,學校引入第三方機構麥可思開展畢業生跟蹤評價等項目,着重分析報告中本校在招生錄取率、畢業生就業率、就業競爭力、可持續發展情況、專業相關度、學生滿意度等不同維度的評價數據,並將其結果作為學校設立專業動態調整指標體系的重要依據,以及紅、黃、綠牌專業逐年評定的主要參考。不僅如此,學校會對專業羣內各個專業進行綜合評價,其平均值將作為該專業羣是否需要優化調整的依據之一。
麥:能否以此次入選“雙高計劃”的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羣為例,請您介紹下學校在高水平專業羣的建設過程中,是如何開展“以研促教、以研育創”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
範智軍:近年來,學校的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羣在“以研促教、以研育創”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上,做了大量的改革與實踐工作,成效顯著,並榮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其中在“以研促教”方面,該專業羣的授課教師會將校企合作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專業課程配套的教學教材、參考案例等,切實推進教、學、做一體化的項目化教學改革。比如,國家級資源共享課“日用化學品製造原理與工藝”,其配套教材中所涉及的產品方案、教學案例均由相關授課教師的科研成果轉化而來。此外,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也會主動參與相關教學案例、方案的討論與改進環節,以此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思維。
同時,授課教師校企合作的科研項目也能及時地轉化為實訓項目,進而開展以學生創新為中心的綜合實訓教學。比如,該專業羣內有關日用化學品的綜合實訓、塗料的綜合實訓等實訓項目的選題,大部分是由授課教師的科研成果和企業實際需求轉化而來,力圖通過這樣以真實選題為依託、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訓教學營造良好氛圍,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強烈求知慾,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道德,優秀的實訓項目成果可直接轉化為企業產品。
另外,科研成果還能及時轉化為科研講座,提升成果的覆蓋面。比如該專業羣內的“新領域精細化工”這門課,授課形式採取講座制,每個授課教師至少負責兩次講座,介紹個人的科研成果及其相關研究領域的進展,以此幫助學生拓展個人創新視野。
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羣還積極實踐了“以研育創”的課外育人模式。該專業羣實行“雙導師”制,學生入校後就會選定導師,並在導師的指導下進行課外創新的“七大計劃”創新活動,其中包括學生參與導師的科研計劃、“挑戰杯”課外創新計劃、寒暑假專業實踐計劃、實驗室的開放計劃、技能競賽計劃、互聯網+計劃、行業大咖講學計劃,精細化工技術專業羣以此為重要抓手,着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
麥:高水平專業羣建設需要學校、老師等多方協同,為此,學校在調動相關人員的積極性和配合度方面,都提供了哪些支持?
範智軍:專業羣建設涉及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首先是需要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協同推進機制,推動全校範圍內的專業羣建設工作。
不僅如此,專業羣建設還需要良好的改革發展環境。學校以機制體制創新為手段,構建了“三大一強”院校治理模式,並在管理機制方面,通過明確權責,規範運行,進一步完善了“黨委領導、多元共治”的“1152”現代治理結構制度體系。同時學校還優化整合內部機構職能,改革“崗位設置、人才引進、職稱評審、崗位聘用、績效考評、薪酬分配”等人事管理和績效分配六大關鍵環節體制機制,強化績效管理,建立了常態化績效考核評價管理體系,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力資源競爭性配置和動態調整機制,加強過程管理與督查,完善各類崗位人員約束和激勵並行的機制,以進一步釋放全校員工的工作活力和潛能。
另外,要優化二級學院放管服的改革環境。學校進一步下發和落實二級學院績效、工資分配等8項辦學自主權,努力完善校院二級治理和各項激勵制度,激發基層的工作活力。同時,建立健全改革創新的容錯糾錯機制,鼓勵學校幹部隊伍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大膽地幹,着力提升幹部隊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在專業羣的建設過程中,資源環境方面的優化也必不可少。現在學校主動建設“輕工教育在線”等教育資源平台,構建了極具輕工特色的智慧雲校園、“智能+職業教育”的新生態,旨在全面提升學校專業羣建設方面的資源環境支撐力。
“育”見雙高,敬請關注我們下期推薦院校——順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