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歷史上“地藏王菩薩”的原型——來自朝鮮的苦行和尚“地藏僧”

由 司馬盼香 發佈於 經典

地藏王菩薩因為大願與孝行,受到了信眾的禮敬與崇奉。今天很多的寺廟裏都會供奉地藏王菩薩,規模較大的還會特置一間“地藏殿”。不過,寺廟裏供奉的地藏王菩薩,在很大程度上和來自朝鮮的一位苦行和尚掛鈎,這和尚便是民間傳説的地藏化身——金喬覺。
唐代文人費冠卿曾經寫過一篇《九華山化城寺記》,是最早記述這位朝鮮和尚行跡的傳世文章。咱不妨來看看,在歷史上真實的“地藏化身”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

在隋唐時期,佛教不僅在漢地十分興盛,在臨近的朝鮮半島、日本,也十分興盛。以至於,連這些地方的王室成員,都因為信仰而希望在修行上有所精進。
當時的佛教中心在大唐,因此,不少朝鮮和尚、日本和尚就想漂洋過海到大唐腹地,學習深層次的經義。被奉為“地藏化身”的和尚,便是其中之一。
《化城寺記》載,這位“地藏僧”,是新羅國(當時朝鮮半島主要屬於新羅)王子的近親,是地道的皇親國戚,而因為當時皇室姓金,所以,漢地信眾習慣於稱他為“金地藏”。
“地藏僧”生得相貌奇偉、力大無窮,有一天,因緣巧合之下,忽然悟到,這世間一切都不夠究竟,唯有第一義(至高至上的佛理)才是此生要追尋的東西。於是,“地藏僧”發願並落髮為僧。不過,因為當時佛教的中心在大唐,所以“地藏僧”下定決心,克服險阻、渡海來到了大唐。

來到大唐之後,“地藏僧”已經不是新羅國的皇親國戚,而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行腳僧人。“地藏僧”在大唐,尋尋覓覓,尋找佛法、尋找緣法。某天,“地藏僧”在不經意間,忽然看見有座山,高聳入雲端,當下決定:不走了。
於是,“地藏僧”便在今天的九華山停下了腳步。不過,篳路藍縷的經歷不是説説這麼簡單,“地藏僧”要上山,便須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一路披荊斬棘才在山谷裏尋找到一片開闊的平地。
説來也巧,這片開闊地,有潺潺流水,有岩石光潔,的確是參禪悟道的寶地。只不過,如此寶地,佛法未化,毒蟲、蛇蟻猖獗,不時擾人清修。“地藏僧”的禪定功夫非同一般,面對猖獗的毒蟲、蛇蟻,“地藏僧”毫不在意,專注禪定。
而“地藏僧”來大唐之前,曾發願要寫經,在九華山上修行精進之際,一日下山至附近的南陵縣,精誠所至,便有信眾為“地藏僧”寫經。自此,“地藏僧”夙願得償,便即歸山,於人跡罕至處繼續苦修。

轉眼間,“地藏僧”已經六十歲了,山中無事,幾十年轉瞬即逝。
這天,有一羣文人墨客結伴登山,大家興致極高,一直爬到人跡罕至的白雲深處。正在大家喘息休憩之時,忽然見到,那地方竟然有個和尚,不修邊幅、在石室閉目坐禪!在石室邊的折足鼎中,正煮着“食物”——雖然摻了少許的米粒,但主要的還是白土!
結伴而來的幾位好友不禁感嘆:九華山上竟然有如此苦行的和尚,罪過啊!
於是,大家夥兒商議,出資買下這片土地,作為“地藏僧”的修行場所,也可以讓“地藏僧”在此地弘傳佛法。
山下的民眾,聽説山上有這樣一位得道高僧,紛紛參拜,在文人墨客的組織、號召下,大家夥兒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的為“地藏僧”砍伐木頭修造禪室,有的為“地藏僧”修造佛殿、供奉釋迦文佛,有的幫忙開鑿沼澤地、成為良田沃野,有的把邊上的小水池開闢為放生池……
就這樣,在九華山腹地,因為一位苦行精進的高僧,一座寺廟拔地而起。原本兇悍的民風,也因為蓮華梵音的薰陶,而變得安和守禮。

九華山苦行僧的名氣越來越響,臨近的郡縣不時有達官貴人前來瞻禮。
這還不算,就連故國新羅國內子弟都聽説了這位“地藏僧”的事蹟,不少人渡海來到大唐,在五台山腹地追隨“地藏僧”出家修行。
大家跟着“地藏僧”,布衣蔬食、終日苦行,當時南方之人,稱他們為“枯槁眾”,便是因為他們的頭陀苦行太過清苦,在外人看來都是形容枯槁。

唐德宗貞元十年,“地藏僧”已經九十九歲了。
這年夏天的一天,“地藏僧”忽然把追隨自己的所有人都叫來。當時,山石鳴響,彷彿在哀嘆。
“地藏僧”平靜地告訴大家,自己即將涅槃圓寂,今次是和大家道別。

正在“地藏僧”將圓寂之時,山上來了一位比丘尼,還沒説話,將要敲鐘的時候,大鐘竟然無緣無故落地。
比丘尼走入“地藏僧”房內的過程中,“地藏僧”居所的椽柱斷了三根!
就這樣,“地藏僧”端坐在石函中,安然坐化。
三週之後,弟子們起視函中,發現“地藏僧”面容鮮活,與生時無異。有人挪動“地藏僧”的屍身時,忽然聽到,這骨節響動的聲音,如同金鎖。
嘗有佛經雲“菩薩鈎鎖,百骸鳴矣”,種種神異,漸漸在民間傳開,久而久之,在九華山周邊居住的人有了一個共同的認識——這位新羅國來的“地藏僧”,便是地藏王菩薩的化身。
於是,大家就以“地藏僧”為藍本,參照原本佛經裏記述的地藏王菩薩形象,創造了今天寺廟裏的地藏王菩薩,一千多年來,香火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