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可謂是一代梟雄,然而堂堂東北王,可憐葬送敵手,“皇姑屯事件”後,張作霖被炸傷重身亡。他的喪事辦完後,張作霖的靈柩被暫時安置在帥府東門房附近,一直沒有下葬。
後來,一些舊部念及張作霖的知遇之恩,認為他不能入土為安,對不住他的在天之靈。就找到張作霖的把兄弟、時任偽滿洲國總理的張景惠,商議安葬之事。因日本當局不同意將張作霖安葬在“撫順帥陵”,張景惠就提議葬在張作霖的故里,可時任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還是斷然否決。張景惠又提出葬在錦縣(即今凌海市)驛馬坊,植田迫於輿論的壓力,只好勉強同意將張作霖葬在這裏。在張景惠的提議下, 經日本在東北的最高統治者批准, 由所謂的民間組織`舊滿協和會” 出面操辦。之後將張作霖靈樞由奉天遷至遼西錦縣東北繹馬房張家墳瑩地( 距縣城78 華里) , 與張作霖的原配夫人、張學良之母趙氏合葬。
錦縣東北驟馬房張家墳荃地, 原是張學良的祖母王氏生前選定的墓地。整座墓園佔地面積約15 畝, 呈正方形, 座東朝西, 前有一干枯的河牀, 墓園由墓門、墓牆、雨道、墓瑩等組成。其中原墓門為石質三柱式牌坊, 毀廢后改為水泥磚石結構的門柱。大門外的兩根石柱上分別寫着“ 佳兆千秋開繹馬” 、“ 孝思百代仰慈烏” 。
如今這座張作霖墓,荒涼不堪,雜草叢生,比起兒子張學良的陵墓簡直是天壤之別
風景如畫的張學良墓
張學良墓園在檀香山島北邊、距市區五六十公里的“神殿之谷”,是一所十分遼闊的紀念公園。
這是墓地對面的商店和民宅。
墓地無牆,有多條路可進。徑直向前
公園墓地呈現眼前。
再往前,看到2個高大的韓國人墓碑。西方人的墓碑大多與地同高,東方人的墓碑都遠遠高於地面,越有錢的越高。雖然墓碑和棺木上全是英文,因為黑白太極,我覺得應該是韓國人。
正對着韓國墓拍,是張學良墓。
張學良與夫人趙一狄的雙棲墓,正面按中國老規矩繁體字豎刻姓名,下面是英文姓名及生卒年。碑石約1米高2米長,背山望海,牆內是開黃花的扶桑,牆外是翠草綠樹。張學良後期信奉基督教,1964年受洗,墓台後石牆上安放十字架。所有的牆壁,都是用火山石壘砌。
墳墓呈長方形,四壁的黑色花崗岩板砌成,顯得沈穩而厚重。
最有中國特色的是兩個名字中間的那個圓形圖案,乍一看像變體的“壽”字,細辨之乃是“張”字。張學良的墓碑不大,但整個墓園,也許是墓地裏最大的。
這是張學良自己選定的墓園,坐南朝北,名為“中國海景” (就在其弟張學森墓上方山坡。整個墓園佔地200平方米,入口處矮牆上橫嵌着一塊褐紅色大理石,正中刻着\"以馬內利\"四個仿宋漢字。張學良曾託一位牧師請廣東某書法家為其題寫\"以馬內利\"四字。書法家不解其意,後來才知道這是《聖經》裏的一句話的譯音,意謂\"與主同在\"。張學良打算在他百年後刻在自己的墓碑上。條幅寫好後,幾經輾轉,終於遠涉重洋,從廣東捎至夏威夷,交到張學良手上。如今在張學良墓冢圍牆上,看到了\"以馬內利\"四字。
在走道的石牆上,有一塊大理石以中英文刻着《聖經》經文:“復活在我,生命在我,信我的人雖死,亦必復活”。
墓地對面是一座日本寺院
這座寺廟是仿照中國元朝時代的日本人建造的平等院(Byodo-in Temple),是日本人為紀念日本移民到達夏威夷100週年於1960年代所造。
他的墓地比鄰,還有一片日本人的墓地。在身後和他們做鄰居,感覺如何呢?也許歸依耶穌,讓人把世俗都看得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