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並迅速控制了從北平到山海關的幾乎所有軍事重鎮,麾下兵馬達到數萬人,那麼,此時建文帝朱允炆在做什麼呢?他在和方孝孺商議復古改制之事。
朱棣起兵十九天後,谷王朱橞從宣府回到京師,朱允炆召集大臣商議對策,任命六十五歲的老將耿炳文為徵虜大將軍,駙馬都尉李堅、都督寧忠為左、右副將軍,統兵征討朱棣,朱允炆下詔削奪燕王朱棣屬籍。
不久,朱允炆又令安陸侯吳傑,江陰侯吳高,都督耿瓛,都指揮盛庸、潘忠、楊松、顧成、徐凱、李友、陳暉、平安,分道並進。
朱允炆派出的伐燕大軍號稱百萬,朱棣此時只有數萬人,兵力對比如此懸殊,朱允炆似乎穩操勝券。
“號百萬,數道並進,期直搗北平”(《明史紀事本末》)。
臨行前,朱允炆竟然對將士説,“今爾將士與燕王對壘,務體此意,毋使朕有殺叔父名”(《明史紀事本末》)。
朱允炆這番話幾個意思?
有一種説法認為,朱允炆的意思是讓將士不傷及朱棣的性命,也有另一種説法認為,朱允炆的意思是不必生擒朱棣。
如果朱允炆真的對藩王叔叔們這樣情深意重,那麼已被削去爵位的五位藩王的遭遇又作何解釋?湘王朱柏闔宮自焚後,朱允炆賜給他的諡號為“戾”,朱棣登基後,把朱柏的諡號改為“獻”。
如果將士們也沒太弄懂朱允炆的意思,那麼是否會影響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呢?
不過朱允炆能説出這樣的話,也表明他對於打敗朱棣還是很有信心的。事實證明,他過於樂觀了。
朱棣起兵三十六天後,耿炳文率軍到達真定。朱允炆下令在真定設立平燕布政使司,由刑部尚書暴昭執掌平燕布政司,真定成為朝廷伐燕的前方基地。
同時,徐凱率十萬兵馬屯駐在河間,潘忠駐紮在莫州,與耿炳文互為犄角之勢,楊松率領九千先鋒駐守雄縣,與潘忠約好相互策應。
朝廷派耿炳文率軍討伐的消息傳到北平後,張玉帶人去偵察耿炳文軍營的情況,回來對朱棣説:“炳文軍無紀律,其上有敗氣,無能為;潘忠、楊松扼吾南路,宜先擒之。”(《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聽後十分高興,採納了張玉的建議,八月十五,率軍來到白溝河西岸邊的婁桑鎮,令將士厲兵秣馬,準備突襲。
下午三點過後,朱棣帶兵渡過白溝河,對諸將説:今天晚上是中秋夜,城內飲酒賞月,必然放鬆戒備,可一舉擊破。
半夜時分,朱棣率軍來到雄縣,攀援登城,雙方展開激戰,黎明時分,朱棣攻入雄縣城。
朱棣的下一個目標是莫州。
朱棣認為,雖然燕軍夜襲雄縣的消息已經傳到莫州,但是潘忠很難預料到雄縣已經失守,所以必然帶兵前來救援。
因此,朱棣決定以逸待勞,在雄縣設下伏兵,等潘忠落入圈套。
於是,朱棣令譚淵帶兵一千多名壯士,潛入月漾橋下的河水中,自己帶領將士埋伏在路邊,以炮聲為號。
不久,潘忠果然率兵前來,他們過了月漾橋之後,忽然傳來炮聲,朱棣帶兵衝出,奮力迎戰,譚淵率領埋伏在河中的精鋭迅速佔據月漾橋,切斷潘忠的退路。
在燕軍的首尾夾擊下,潘忠等人戰敗被擒。
留守莫州的朝廷兵力得知主將被擒後,無心抵抗,朱棣拿下莫州。
朱棣和諸將商議接下來的行動計劃,諸將一時拿不定主意,張玉認為應直接攻打真定,他們的兵馬剛被徵調到一起不久,我們一鼓作氣,乘勝追擊,必能將其擊敗。
“當徑趨真定。彼眾新集,我軍乘勝,可一鼓破之。”(《明史紀事本末》)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速戰速決的確是朱棣的最佳策略。
當時朝廷在人力、物力、兵力等各種資源上都佔絕對優勢,時間拖得越久,對朱棣越不利,不主動出擊,固守一隅之地, 無異於坐以待斃。
於是,朱棣決定接下來直接進軍真定。
一名投降朱棣的耿炳文部將張保,將耿炳文軍隊的內情告訴朱棣:耿炳文計劃調集三十萬兵力,可目前只到了十三萬;耿炳文把真定的兵力分為兩部分,分別佈置在滹沱河的南岸、北岸,燕軍來襲時,河兩岸的兵力可相互支援。
真定是一座古城,是當時連接南北的戰略要地。
耿炳文擅長防守,用兵謹慎持重。
針對這些情況,朱棣決定實行“先聲後實”的策略。
他讓張保假裝被擒後趁看守不備偷馬逃跑的樣子,去向耿炳文報告燕軍攻佔雄縣、莫州的情況,説燕軍很快來攻真定,請耿炳文加緊防備。
諸將不明白朱棣此舉的用意,為何不趁其不備突襲,反而讓張保告訴他提前防備?
“今由間道,不令彼知,蓋掩其不備,奈何遣保告之為備?”(《明史紀事本末》)
朱棣解釋説,耿炳文知道我們乘勝進攻後,必然把南岸的兵力移到北岸,合力抵禦,而且雄縣、莫州之敗,也可令其士氣低落;如果直接兵臨城下,擊敗北岸的兵力後,若南岸的兵力趁們疲憊時渡河攻擊,我們將難以取勝。
不久,朱棣率軍抵達真定東門,得知耿炳文果然正令南岸的兵力北移。
朱棣率輕騎繞城而過,直撲西門外的朝廷兵營,趁亂攻破兩營。
耿炳文率兵出城迎戰,張玉、譚淵、馬雲、朱能等人率眾猛攻,而朱棣率輕騎突然出現在耿炳文的後面,沿城夾擊,朝廷的守軍剛剛合兵一處,在燕軍的兇猛攻擊下倉促應戰,陣形大亂,耿炳文見狀不得不退入城內,關閉城們堅守不出。
朱棣率軍攻城,沒有攻克,三天後撤兵,返回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