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匈奴是漢朝最大的老對手,從漢初到漢末三國時期,匈奴一直都是漢朝北方邊境最危險和恐怖的敵人。
可如果還記得高中時學的賈誼《過秦論》的朋友可能還有印象,裏面有一句“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似乎匈奴這個老對手,在秦朝人手裏根本不堪一擊。
難道漢朝和秦朝軍隊的戰鬥力,差別真這麼大麼?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曾經統一六國的秦朝的確軍力強悍,但這並不意味着漢朝軍隊就是弱雞。之所以人們會有着秦強漢弱的印象,原因其實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們必須要先避免一個誤解,雖然《過秦論》裏面説得輕巧,但實際上從春秋戰國到秦滅六國這段時間裏,匈奴或者説北方遊牧民族可一點也不弱小。中原國家跟這些遊牧民族打交道,那都是刀刀見血的真仗。
孔子曾經説過,“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被髮左衽”是未開化的遊牧民族裝束,中原人講究的是束髮右衽。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不是管老大讓齊國強大起來,並且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那現在我們可能就已經是“夷狄”中的一員了。
説白了,如果齊國崛起的時間稍微再晚一步,那麼遊牧民族可能就已經把這些諸侯國們全打趴下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雖然現在網友們説起春秋戰國來就稱它是“大爭之世”,但看看當時的地圖就知道,那時候即使所有諸侯國加起來,也就是158萬平方公里,是現在中國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
總人口加起來,也才一兩千萬,更何況這些諸侯國之間還經常鬧矛盾來個內訌什麼的。這種情況下草原民族南下劫掠時,真的是要多順利有多順利。
有不少學者甚至認為,就是因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暴打,當時的諸侯國才會那麼快進入彼此兼併的階段。也就是説,遊牧騎兵這個華夏民族共同的威脅,同時也是刺激春秋戰國內部整個的重要外部因素。
如果我們看看周圍那些同樣歷史悠久的古文明,就會發現被遊牧民族暴打其實很正常。比如與漢朝基本同時期的羅馬,也曾經飽受日耳曼人和匈奴人的襲擾。更早之前的古巴比倫,更是直接被波斯人一波推搞得滅國了。
説到根上,這些遊牧民族從一開始就不是喜好和平的善茬,而漢朝的不幸,則是當時他們面對的,是這些遊牧民族的升級版——統一的匈奴!
匈奴的冒頓單于統一草原的時間段,基本上與秦朝崩潰的時間段重合,而草原一馬平川的環境和特產的馬匹,使得草原帝國的建立和擴張要遠遠快過它南邊的這些莊稼漢子。
於是尷尬的事情出現了,當秦末羣雄逐鹿的戲碼還沒完全結束時,冒頓那邊已經可以開始召集軍馬開幹了。這也是當時劉邦白登山之圍發生時的感受,剛剛刷完項羽這個大BOSS,裝備還沒撿完,血還沒有回滿就直接進入下一關了,這要鬧哪樣啊。
據説當時劉邦登基時,身為天子的他就連花色一樣的四匹馬都湊不齊,漢朝初年國力的衰弱可想而知。在這種狀態下,對抗匈奴當然更加吃力。
不過,這並不是説,在面對匈奴人時,漢朝就只有被動挨打的份。還是以白登山之戰舉例,許多史書記載説是漢朝這邊賄賂了冒頓的大閼氏(正妻),讓她説好話才放了劉邦。但這句話聽聽就行了,千萬別完全信。
冒頓這貨,可是砍自己老爹時比砍拼多多還用力的狠人,據説為了篡位,他用響箭訓練自己的親兵們,唯一的要求就是指哪打哪,還拿自己的愛馬、愛妾練手,最後才用同樣的法把自己老爹頭曼單于射成了馬蜂窩。
這樣一個六親不認的傢伙,你跟我説他被老婆干預對漢決策?還是在這種幾十萬人交戰的大陣仗,並且決定將來漢匈雙方關係定位上的決戰中,怕不是古裝言情劇看多了吧。
現在不少人都認為,白登山之戰雙方打到最後,其實是兩方軍隊奈何不了彼此,才不約而同選擇妥協撤軍的。漢軍當時最大的問題不是守不住白登山,而是輜重和禦寒用具不夠,才陷入困境。
其實這也很正常,在南北朝之前,騎兵雖然已經出現,但無論是中原王朝還是遊牧勢力,因為馬鐙、馬鞍等馬具還沒有發明或者還不成熟,騎兵大多數時只用來遊蕩射擊和圍追潰兵,是騎在馬上快速機動,到了戰場就得下馬作戰的“步兵”。
尤其是遊牧民族,鐵器製造水平差,又沒啥經濟實力,即使是精鋭騎兵也只能穿皮甲配狼牙箭。面對漢軍動輒成百上千集結的步卒軍陣,只能是狗啃刺蝟無從下口。
對漢軍來説,匈奴的難以防禦,是他們的騎兵飄忽不定,往往能夠在漢軍防守薄弱的環節集結攻擊,論起雙方大兵團面對面的攻防戰,漢軍可不怎麼怵匈奴。別説什麼白登之圍,那只是劉邦大意帶着少量先頭部隊落入了冒頓的網套。
等到漢武帝繼位後,因為文景之治的積累,財大氣粗的劉徹幾乎是撒錢般的籌集騎兵,用騎兵長途奔襲的打法對付匈奴,這下曾經打不過還可以跑的匈奴人就玩不轉了。
自此之後,漢朝對匈奴從被動防禦開始轉向主動進攻。而這種打法不僅對匈奴有效,對後來盤踞北方的其他遊牧民族同樣管用。比如三國時期的公孫瓚,這樣一個在《演義》裏幾乎混成背景板的傢伙,在漢朝末年卻將當時遼東的鮮卑人碾壓了一遍又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