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共兩黨主宰的歷史,也是兩黨人士共同執筆書寫的歷史。因此,凡是把兩黨都得罪之人,基本都臭名昭著。陳炯明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位。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陳炯明像,攝於1921年主政廣東期間

因同是廣東人,我很小就聽説他的事蹟。這位獻身中國革命事業、曾深受廣東民眾擁戴的“定威將軍”,只因曾與孫中山先生意見相左且兵戈相向,從此揹負“叛徒”、“軍閥”、“野心家”、“國家分裂主義者”的罪名,至今千夫所指。我總覺得,這多少是不大公平的。正如美國名漢學家韋慕庭所指出的,由於歷史學者深受孫中山個人崇拜影響,導致我們對陳炯明的評價有失公允。

好在歷史已經拉遠,使得我們能更客觀地看待過去的人事。近年來,海內外歷史研究,凡涉及陳炯明時,已多數能予以如實、正面評價了。

陳炯明之得惡名,最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因為和孫中山後來的矛盾衝突。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孫中山與陳炯明——曾經親密無間的廣東同鄉、革命同道

而他之所以會和孫文對抗,其根源在於政治分歧:他主張“聯省自治”,和平建國,而孫中山一心訴諸武力,“統一中國”。

陳所謂“聯省自治”,其實就是聯邦制:各省自定憲法、自選省長、可以與中央部分職能分權。這是陳炯明一貫的政治理念。1921年前後,美國哲學家也是胡適老師的杜威訪華過廣東時,陳炯明曾經和他談起這個理想。陳認為,中國體量太大,中心集權無法切實管轄,專制勢力又太龐大,國家的出路,一定是得仿效美國的成功經驗,依靠“聯省自治”方案來建立一個聯邦政府。而彼時的廣東,不僅物產豐富,“有龐大的僑匯為其後盾”,是中國最開明的一個省份,也是政府管理最有效率的省份之一,無論地理上、還是經濟上以及政治準備上,都是最有條件自力更生,也是最有可能實現“立憲自治之省份”。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很多連《陳炯明集》都不讀的朋友,總想當然地認為陳的主張是意圖割裂國家,為一已私利,這是非常貧乏的言論,既根本不瞭解陳氏的主張到底説了什麼,也完全懵懂於他的用心所在。陳的現實考慮點主要在於:當時南北武力紛爭,人民深受其苦,又似乎看不到和平的希望,倘繼續惡鬥下去只會激化民不聊生的現況;人們渴望“和平統一”而不是武力征伐;而當時情況,北方“軍治”,南方“黨治”,陳炯明都視為“違背共和原則”,認為“民治”才是目標。

因此,陳以為,要解決這不死不活之局,只能取聯省自治的方案。該方案的核心,自然並非破壞國家統一,而是説在軍閥割據的現狀下,和平談判,“廢督裁兵”,建起來一個美國式的有實權的聯邦政府,同時各省獨立行政權擴大,互相監督並掣肘中心,如此才能遏制專裁,且實現真正和平的統一。陳憂慮説,倘若繼續用武力“統一中國”,不過就是以新軍閥或有軍權的黨派來替代舊軍閥而已,到頭來,中國永遠走不出“專橫的怪圈”。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廣東第一回美術展覽會合影,前左三高劍父,前左四會長陳炯明

陳的這一理念與憂慮,為後來的歷史不斷明證,不能不説他是有遠見的,雖然也有可商榷之處。

陳炯明最大的靠山是孫中山,最大的對手也是孫中山。而對孫中山而言,反對“聯省自治”的政治意志同樣堅定。

這位中國民主革命的領袖、陳炯明的扶持者,非常執着地認為,中國從來都是政治統一統,不能夠把各省權力分離出來,中心應該集權。而中國現況不能統一,只是暫時現象,是由於武人的割據阻撓所致,只有剷除這些勢力,施行強權的總統制,中國的未來,才不會回到一盤散沙的惡性循環之中。因此,他一心要出兵廣東,北伐“統一中國”。

廣東惠州紫微山陳炯明墓,羣眾時常自發拜祭

而陳炯明堅持認定,和平統一中國才是出路,廣東現實也有困難,讓他掏500萬軍費就是置生民於不顧,反對孫中山不切實際的北伐革命。孫陳二人都自以為是,各不相讓,最終導致1922年的“圍攻總統府”、“炮轟觀音山事件”諸事件發生,革命情誼徹底破裂。陳炯明從此揹負“革命叛徒”的罵名,也讓另一位重要人物有機會和孫文接上頭,就此浮出歷史水面——他姓蔣,名中正。所有這些過程,近年來近代史學者袁偉時先生著述都有詳細説明。

可以説,孫陳的分道揚鑣,按照胡適當年的説法,原本只是“一種主張上衝突”,處理不當釀成“武裝的革命”,而從中凸顯的最大問題,在於中國“政治不曾上軌道”,政治異見不能和平解決,只能都靠武力手段壓倒對方。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很多中國人努力尋找前行的立國之路,孫文是此中行者,陳炯明就不是了嗎?就我個人而言,向來對孫文敬重有加,但是對陳炯明也是非常同情。他絕非一介軍閥,也不能説是“空想理論家”,他的政治理想並非毫無價值,“聯省自治”,不僅只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良性建設嘗試。

1925年,孫文北上和談,中道病逝。陳炯明時在香港,手撰輓聯一副,沉痛哀悼,“惟英雄能活人殺人,功罪是非,自有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公仇私誼,全憑一寸赤心知”,字裏行間,説不盡的恩怨情仇,都風淡雲輕了。

至於陳炯明為人,更沒有什麼好數落得了。他並沒有什麼“污點”。我無意為他“洗冤”,只是覺得歷史評論,應該如實如是,不能“眾惡集之”。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鳳凰衞視的介紹

他是前清秀才,文章學問都在國民黨內素來昭著。以“最優等生”資質畢業於廣東法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批新式學生。隨後,他投身報業,在晚清憲政改革中,是廣東諮議局骨幹,服膺於改造貧弱中國的理想。孫文曾公允評價他,“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

清末,他加入同盟會,為國民黨元老,廣州新軍、廣州黃花崗等起義他都是親與者,革命失敗到香港組織“支那暗殺團”。辛亥革命中,回到廣東,控制惠州等地支援。因為功勞卓越,歷任廣東副都督、代都督、護軍使等任,力主反袁,是當時革命旗幟。

袁世凱死後,黎元洪恢復民國法統,陳即北上交兵權。但當孫中山與北方政府出現分歧,陳毫不猶豫,南下護法,任粵軍總司令兼廣東省長,乃孫文之武裝利劍。主政廣東期間,他開明治省,查禁煙賭,發展教育,倡導新文化運動,功勳卓著。以至於1933年他病故時,廣東還流行兩首民謠,表示懷念,為其“辯冤白謗”,彰顯公道自在人心。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1933年9月,香港,陳炯明拒絕了日本人的拉攏,在貧困中病死,終年55歲。有些史書説,那時陳家棺材都已買不起,只好臨時拿他老母親提前預備的棺材替用。而據他後來在海外以學者名世的兒子陳定炎教授回憶,陳生命彌留時,説“家事無可語”,最後連呼“共和”而終。

“國民黨死了一個敵人,中國死了一個好人”,當日香港《工商日報》如此寫道。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57 字。

轉載請註明: 真實的陳炯明,到底怎樣一人?過錯明顯,堅決抗日,死時沒錢買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