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精心備課
備課是課前的全面準備,是教師根據學科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合適的流程設計和教學策略、教學智慧,以保證學生高質量地學習。
備好課可以加強教學的計劃性、針對性、藝術性、創新性,有利於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讓課堂成為引力場、思維場、情感場,成為師生的生命發展場。
教師要成為學科育人的良師
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新航標。課堂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陣地,要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課堂必須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一是目中有人。即教師要摒棄重知輕人的落後觀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引導學生開展基於問題解決的科學性學習,實現問題共振、情感共鳴和智慧共生。
二是胸中有書。即教師要摒棄“一滴水”與“一桶水”的落後觀念,樹立終身學習思想,沉澱積累、厚積薄發,做學生理想火花的點燃者和創新智慧的引路人。
三是教中有標。即教學中教師要以課標統領教學,以課標作為評價教學是否有效的重要標準。隨着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深度學習、合作學習、項目式學習成為課堂教學新趨勢。
究竟該如何實現核心素養的教學轉化?一言以蔽之,教師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
教師要成為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設計師
備課將以教案的方式呈現,教案是教師專業度的一個重要體現。但是許多教師的教案並不專業,大多教師深入研究不夠。
要成為新時代的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真功夫,要創新設計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教案,不斷提升教育境界與專業水平。
備課是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設計。課堂革命的前提是學習設計的改進,要圍繞課程標準、學生學業基礎、思維基礎,以問題驅動設計多樣化、有趣味的學習流程,實現其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教師要努力成為以學習為核心的課堂設計師,掌握高質量學習的技術,研究科學的學習方法,激發多樣化學習的激情,才能構建高質量、有魅力的課堂,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教師要在創建思維場中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創建思維場,要營造促進思維發展的探究激情,解決問題的內在慾望,趣味問題的思維體驗,思考過程的欣賞激勵。需要時間、空間的保證,需要自思、羣思的結合,需要分享、傾聽的昇華。
逆向思維設計——先想到這堂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即這堂課你想要達到的終點結果是什麼,再逆向思考35分鐘、30分鐘、25分鐘、20分鐘、15分鐘、10分鐘、5分鐘的時侯各自應該達成的子目標是什麼,建立起終點結果的起點思考,將大目標分解成系列子目標,且要科學思考子目標與大目標(課堂的終點目標)的遞進關係、邏輯關係,循序漸進、逐步達成。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邊思考、邊學習,實現思維的創新與超越。
正向思維設計——在逆向思維的基礎上,順着一堂課的時間軸展開正向思維。依據逆向思維確定的各個子目標,設計多樣化的學習活動,藉助數字技術、問題驅動、思維發散、多維撞擊、筆下落實、學習評價等方式,激勵學生在熱情參與、自信前行、勇於攀登中達成目標。教師要在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求和體驗中埋下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知不覺地導航着孩子的認知走向。
立體思維設計——在逆向思維、正向思維基礎上要圍繞調動人、激勵人、激活人來思考,激發興趣、激起激情、激活潛能,需要在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培育人才上搭建起一個立體的思維空間,讓課堂幽默有趣味,科學性與藝術性相結合,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教與學融為一體,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緊緊貼合,才能有效實現課程目標。
教師在創建思維場的過程中,既要始終以“學生髮展需求”來貫穿,也要逐漸被“我希望你能更好成長”所影響。課堂最終要實現所期待的理想學習狀態:學習是主體積極參與的一種源自於內在需要的活動,是不斷地積累與打破經驗、建立並改變範式,不斷地更新、充實、發展自我的過程。
教師需提供具有個性化的多問題讓學生選擇,學生確立選題到自身對問題解決的預期,教師需要不斷洞悉誰會需要這樣的問題,並將一系列有設計的“打法”貫穿於研究之中,一路的解決問題與自我成長又是對能力、態度、精神品質的鍛造,最終看到自己設計問題以及課內生成問題的有效解決,學生在完成一次深度學習的同時內動力再次激發,學習的能量在巔峯中得以存續。
教師要在尊重差異中實現有差異發展
如何備好一節課?需要考慮的維度很多,但備課中最需要考慮的一定是學情,而學情中最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差異,因為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也是學生髮展的前提。
備課中,我們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兩種關鍵性的認知差異:一是起點基礎差異,二是個體思維差異。
學生個體間的起點基礎差異直接決定着教學起點的定位問題,具體到一節課而言,如果教師對“該課背景下”學生個體間的起點基礎差異研究不透,就有可能把教學起點定得過高或過低,甚至錯位,這都會影響教學實施的針對性。
再説思維差異,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有的學生抽象思維發展得很快,有的學生形象思維發展得很好。抽象思維發展得好的學生學習數學就相對輕鬆;而有的學生離開實物就沒有辦法理解,會顯得很吃力。
針對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我們在備課時就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材料和設計多種活動方式,供他們選擇,使之每種思維方式與學習材料和活動高度相匹配。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自身優勢上強信心,在自身弱勢上強幹勁。
貳 創新提升備課質量
常聽“師傅”的課
所謂“師傅”,要麼是對所教內容已經有比較豐富的教學經驗與非常好的教學效果,要麼是對所教年齡段的學生有着豐富的相處方式,能較好地讀懂學生的內心世界,有比較好的師生關係。聽這些教師的課,可以使新入行的青年教師減少盲目摸索的風險,在相對較高也更平穩的起點上更順利地探索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
首先,聽課時不只要記錄課堂流程,更要帶着自身上課的問題來聽,隨時把自己所關注和思考的東西標註出來,比如對某些重要概是如何的深入闡釋、遷移理解;對難點的問題如何化難為易、有效突破;對學生特定反應如何有效應對;對合作學習如何推進與評價等。邊聽邊主動總結,注意把握一節課整體框架,整節課的流程設計有何特點,如何通過問題驅動來突破難點,教師如何運用教學語言讓課堂更幽默更有力量,課堂的高潮發生在什麼位置以及為何要出現在此位置等。
其次,要儘可能找被聽課的教師討論,主動向“師傅”學習,將自己的思考、疑問追問一番,得到系列指點,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當然,很多成熟的處理思路是高經驗性的,一時也未必能説得清楚,自己親自上過課之後,再進一步去體會,慢慢積累經驗、提升智慧。
實現教學期望的全程設計
包括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期望。你期望學生了解什麼、知道什麼、能解決什麼,獲取哪些成長,這些就可以形成這節課的課程目標。
第二步,確定學生學習的效果。也就是用練習來測量學生的學習表現,評估學生對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除了測驗,還可以採用問題研討、觀察狀態、師生對話、課外作業等方法來進一步評估教學效果。
第三步,對教學活動、學習流程進行設計。考慮在教與學過程中應該創設怎樣的情景、利用什麼樣的活動、素材和資源,助力學生掌握學習內容、提升學習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運用思維導圖讓教學思路科學嚴謹
“思維導圖”的表現形式雖然是圖,但本質還是一種邏輯思維,是一種優秀的思考方式。為此,在運用思維導圖備課之前教師應該從如下五個方面努力:
一是讀懂課標。課標是我們教學的綱領,設計教學時讀懂了課標才不會在教學時方向不明,甚至背道而馳,領會了新課標理念,我們的設計才能更具有創新性、有效性和開放性。
二是讀懂教材。教材是教學的藍本,只有讀懂教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精神、定位、重點、難點,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正確處理教什麼、怎麼教,學什麼、怎麼學的問題。
三是讀懂習題。習題是編者精挑細刻的,每一道習題的背後都有着深刻的目標導向,教師要有效讀懂其意圖,發揮其最大的功能。
四是讀懂自己。包括自己的教學心態、教學情緒、專業水平等諸多影響教學的個人因素。反思自己的知識水平:今天的這節課,我目前的知識水平能否應付?要上好這節課,我需要哪些知識儲備?要真正成為優秀教師,我還需要哪些文化積澱。
五是讀懂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主體中的主體。我們教學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學前,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要深入研究學情。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基礎上。”
對教材的整合、挖掘與創新
當教材中呈現的問題情境遠離當地學生生活實際時,教師可以將其換成學生熟知的事物;當教材提供的學習內容、有關信息等與本班學生實際情況有差異時,教師可以作適當調整補充;當教材安排的課時對本班學生來説過快或過慢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所教班級的教學進度。當然,這些調整與變動是建立在對教材的精心研究與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
創新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現在對教材的充分挖掘、靈活運用以及課程資源的整合上。對課程資源要進行綜合分析、科學選擇、 有效利用上,這需要教師樹立科學的課程觀,強化課程意識,準確把握教材編寫意圖和教學目的,要避免形式化、非科學的傾向。
創新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綜合優化的過程,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學生實際、教學藝術相互聯繫的有效結晶,是教師智慧與學生創造力的高度融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師備課,如同影視導演編寫腳本,事前功夫的優劣,直接決定着具體操作中的成敗。精心備課,是教師的職業使然,更是新時代教育者的使命擔當!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