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阿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談及秦國,世人最先想到的,大多都是一統六國的大秦帝國,其彪悍,強勢,勢不可擋。而秦國從區區的諸侯國,發展成為一個超級大國起起落落的幾百年間,前期之時,秦的國家實力在其它諸侯國中,也是公認的墊底。
那麼,從什麼時候開始,秦國逐步進入到各諸侯國視線的呢?秦國又是怎樣一步步走到一個讓其它諸侯國都無法忽視,甚至,到後期只能仰視的高度的呢?
可能許多人都會想到“商鞅變法”,甚至,有人認為:正是有了商鞅的出現,才改變了秦國積弱的現狀,避免被其餘諸侯國吞併,從而,是商鞅拯救了秦國。當然,不能否認商鞅在秦朝的發展壯大中起到的巨大作用,也不能否認秦朝前期確實是軟弱可欺。
但是,更不能否認的是,在商鞅變法秦孝公繼位之前的秦獻公統治時期,秦朝積弱的狀況就已經得到了大大的改善,甚至,有逐漸壯大成為讓諸侯國不容忽視的軍事強國之勢。
秦獻公,嬴姓,單字連,為秦靈公之子,出生尊貴。按理來説,他的人生該是順風順水,可惜,世事無常,他的前半生卻不是那麼順暢。公元前415年,秦靈公意外去世,君主逝世自然非同小可,導致秦國上層掀起了一片波瀾,其叔父趁機奪取政權,是為秦簡公。
而此時,年僅九歲的公子連,他的一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君上位,身為秦靈公嫡子,公子連為防不測,一路逃至河西一帶,隨後,流亡到鄰國魏國。公子連在魏國長達二十九年,這段流亡生活的悽苦自是不必多説。
而另一方面,流亡的生活也讓公子連經歷頗多,對他思想的塑造更產生了諸多影響,從而,決定了他回國後,在國家治理上的與前人不同。
公子連在魏國的所見所聞,讓他最深為感慨的有兩點:
其一:魏國的強大;
此時,魏國的實力在七國之中那是拔尖兒的存在。西門豹、李悝、吳起等能人志士,深受魏文侯的重用,在君主的支持下推行變法。正是因此,魏國國力才會越發強盛,從而,征討各國,稱霸中原。
其二:秦國的衰弱;
與魏國的強大相比,秦國卻是內亂不斷越發衰敗。在弱肉強食的時代,弱小就要捱打,所以,在魏國眼中,秦國就是一個任其揉搓的小嘍囉,攻佔秦國疆土,也成了理所應當的事,以至於,秦國的河西之地,才會被魏國無情的佔據。
兩者之間如此鮮明的對比,讓公子連這位流亡太子情何以堪。雖然,離國數十餘年,但是,刻在他骨子裏的,身為太子的使命感卻是一刻也未曾消散。為了奪回君位,公子連一面學習魏國的治國之策、變法之道,為秦國的未來思慮;一面密切關注着秦國的局勢,靜待時機。
在公子連流亡的二十九年間,秦簡公在位十五年就去世了,之後,他僅兩歲的兒子秦出公繼位。與歷史中眾多稚子繼位的例子一樣,秦出公繼位之後,由太后把持政權,任由外戚宦官當政。要説這位太后與後來的宣太后、文明太后一樣胸有定數,運籌帷幄還好,可是,偏偏這位太后就是一個繡花腦袋,從而,引得皇室與朝中大臣的不滿。
加之,外有虎視眈眈的魏國,此時的秦國,急需一位能幹的君王,帶領羣臣走出困境。而當時的公子連,無論是身體還是思想,都逐漸成長了起來,看着秦國紛擾不斷,大臣焦躁不安,他深知自己回國的機會來了。當然,牽扯到王位之爭,自是沒那麼簡單,不説秦國朝廷上下是否願意承認自己,就是當政的太后與外戚,也不可能將這波天權勢拱手相讓。
另外,公子連面對的,還有魏國對自己所施加的壓力。
在魏生活近三十年,魏國不可能真的就將這位太子完全的拋之腦後,不管不顧。公子連認為回國奪權是自己的機遇,魏國也有同樣的想法。
在魏武侯的謀劃中,只要公子連答應為魏國所用,就親自派遣軍隊護送他歸國,扶持他當上秦國的傀儡君主,從而,間接的將秦國穩穩拽在自己手中。條件擺在眼前,只要公子連答應,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回國,奪回王位。但是,這與公子連的初衷卻相違背,他的回答自然是否定。
在那個馬基雅維利主義還未盛行並推崇仁義至上的時代,被婉拒的魏武侯,也不好再説什麼。既然公子連要回國,魏國也不好毫無表示,軍隊用不上,那就轉送點錢財,算是一片仁義之心。在幾經謀劃之下,公元前385年,公子連最終回到故國。
秦國的庶長,親自來到河西,將年近四十的太子迎回秦國。公子連的這次歸來,可謂是眾望所歸,秦出公和其母親的結局,當然,也就逃不過一死。之後,公子連正式繼位,史稱秦獻公。秦獻公雖是順利登上王位,但是,在秦國的根基終究是薄弱了些,威望不足。
所以,為了穩固自己的權勢,秦獻公首先選擇的就是政治聯姻,這是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方式。而迎娶貴族女子的秦獻公,也順利得到了貴族勢力的支持。
秦獻公在秦國逐步穩定下來後,他走出了人生計劃中的第二步,那就是遷都櫟陽。
那麼,秦獻公為什麼選擇櫟陽,這其中,有以下三個原因:
其一:建立威望,收復民心;
從地理位置來看,櫟陽臨近河西,與魏國相望。而河西又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呢?如上文所提到的,河西與魏國相鄰,多年前被魏國所侵佔。秦獻公遷都至此,其中,就有表明自己定要收復河西,重振秦國的決心,由此,來獲得民眾的支持,收復民心。
其二:擺脱朝中貴族的牽制;
秦獻公親眼見識過魏國的強大,本就胸有丘壑的秦獻公,怎麼可能會容忍,放縱秦國還如同從前一樣弱小下去。但是,他也深知自己想要推行新政,勢必會在朝堂中,掀起一陣波濤駭浪,一旦觸及貴族的利益,就會引來他們的牴觸抗拒。而秦獻公推行變法的政策,會不會直接“胎死腹中”都難説。為此,遷都櫟陽就成了擺脱貴族控制的方法之一。
其三:發展經濟;
後世的司馬遷,曾評價櫟陽此地“北卻戎狄,東通三晉”。由此可見,櫟陽的地理位置之優越。遷都後,秦獻公在此建立商市,大力發展經濟,提高了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
在經過一系列的謀劃之後,秦獻公在秦國算是站穩了腳跟,將權力握於手中。
至此,秦國真正進入屬於秦獻公的時代,而在秦獻公統治期間,秦國能夠“起死回生”與前文多次提及的“變法”密不可分,也就是秦獻公所推行的“新政”。當然,變法、改革、推行新政,從來都會牽扯出一大堆難題,因為,總會觸及到部分人的利益,從而引起反撲。
秦國的新政,能夠推行的如此順利,還得歸功於秦獻公的謀劃:
首先,秦獻公做到了“避其鋒芒”,新政從東部與都城櫟陽開始推行,而貴族聚集的地區,仍按先前管理,一步步潛移默化,由少至多。
其次,新政的內容,囊括了國計民生的各方各面,農工商各方面全面發展,從根本上,提升了國家的實力。同時,還有獎勵軍功,户籍管理,推行縣制等一系列制度。在一系列新政推行之後,秦國徹底扭轉了積弱的局勢,到秦獻公統治後期,秦國甚至發展成為一大軍事強國。
從公元前366年到公元前359年間,秦國連續幾年都在發動戰爭,無一不是將對手打得落花流水。
公元前366年,敗韓魏於洛陰;公元前365年,進攻少梁,幸得趙國相救才得以保全;而影響最大的當屬公元前364年,大敗三晉於石門,魏、趙、韓聯軍被斬首六萬,甚至,周天子都發來賀詞,賜下黼黻之服,以示秦國的霸主地位。
至此,再看商鞅變法中所推行的各項制度,其中,許多都是秦獻公所推行新政的“加強版”。而他們的區別則在於,秦獻公講究協調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商鞅是在有基礎的前提下,重點突破。但是,不管是秦獻公,還是商鞅,他們對秦朝發展所做出的貢獻,都是毋庸置疑的。
參考資料:
【《呂氏春秋》、《資治通鑑》、《史記·秦本紀》、《史記·商君列傳》】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