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競聘中學老師不是悲哀

碩博士競聘中學老師不是悲哀

碩博士競聘中小學老師的新聞又上熱搜了,它一直是個爭議話題,這次引爆的緣起是北京師範大學一位生物學碩士研究生説她參加深圳“四大名校”(即深圳最好的四所中學)之一的教師崗面試,進入面試的7人中,4個都是博士,競爭相當激烈。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悲哀,可見就業內卷的程度多麼嚴峻。博士生都擠到中學找工作了,只能説明工作不好找。就算教師待遇提高了,體制內又穩定,還有寒暑假、子弟入學的隱性福利,那也沒有互聯網大廠香吧?四大名校能跟BAT比嗎?再者,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好不容易培養個博士,不去做研究,跑去幹基礎教育?

這樣的評判並非全錯,這一現象確實反映了中國的某些現實環境。但是,我不認為這是時代的悲哀,更不認同“悲哀論”者觀點中那種把教師放在就業鄙視鏈底部的潛台詞。這種觀點背後本質上是狹義成功學的價值觀以及對基礎教育的輕視。

誠然,人人都想獲得更高的收入,過上更好的生活,但是,每個人對好生活的理解是不一樣的,當報酬可以滿足較為體面的生活水平時,收入是不是越高越好,因人而異。因為決定求職者選擇的因素中,收入只是一個權重,儘管這個權重非常大。求職者還會考慮工作的穩定性、工作的強度、工作的氛圍以及自身的個性、興趣與理想。混跡互聯網大廠怎麼着都比當中小學老師“香”?沒別的好出路才去當老師?這樣的評判過於武斷。如果一個社會這樣的觀點佔據主流,那麼尊師重教就只是口號,社會風氣也必然是浮躁功利的。教師這個職業雖然不能讓人躋身富豪,但一個正常的社會里,應該是可以滿足體面生活的,如果不能,只能説明教師的待遇應該提高。

那些認為碩博士當中學老師是“高射炮打蚊子”的人,首先是把基礎教育當成了蚊子。但其實,中小學基礎教育甚至學前教育,其重要性不比高等教育低,因為它關乎啓蒙,關乎根基,關乎最初的塑形。基礎打好了,受益終生。正因如此,馬雲一直呼籲把教育資源向小學階段甚至幼兒園傾斜,任正非也説,一個國家的強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台上完成的。民國時代有許多大師級知識分子都曾經在中學任教,錢穆教過歷史,朱自清教過國文,朱光潛教過美學。

在歐美,中小學教師一直是競爭激烈的崗位。比如美國,如果沒有教學執照,博士後也不能當中小學老師。教學執照又分為臨時、初級、專業、永久不同等級,對應不同的標準。想當小學老師,要修“多科教育執照課程”;想當中學老師,則要讀“單科教育執照課程”。一個想教化學的人,必須有所有“科學”課的大學學分,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地質,天文,氣象,海洋,水文等,才有資格就讀“單科教育執照課程”,如果沒有這些學分,則必須先通過單科統考才有就讀資格。

在國內,以前是師範生不滿足於當老師,而千方百計謀求別的求職路徑,讀師範只是念大學的一個跳板。現在是越來越多的非師範生也願意當老師了,教師資格證報考人數逐年走高,説明教師職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是一件幸事。

當然,這背後確實也反應了某些值得關注的社會現實:

其一,它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求職者對“穩定”的需求,尤其是當經歷了新冠疫情讓社會突如其來停擺之後,對不確定性的擔憂更是加大了這種需求。當人們對穩定的追求超強時,勢必削弱探索未知的動力,而這是創新的源泉。

其二,孩子現在想進名校唸書不容易,子弟入學可是個大福利,有人調侃説相當於省了一套價值千萬的學區房。就醫和教育一直是社會的痛點,家有醫生,家有老師算是相當讓人豔羨的資源了。

其三,不要因為碩博士競聘深圳名校,就認為中國的教育已經很強大了,別忘了這是一線城市帶有光環的學校。那些偏遠的鄉鎮學校呢?別説碩博士了,能留住老師就不錯了。

其四,高校擴招這麼多年,學歷貶值確實是個問題,現在的碩博士數量多,質量不一定高,某種程度上的確導致向下傾軋。

但這與教師職業值不值得從事是兩碼事,也不能説教師職業是找不到其他工作的退而求其次的選擇。教育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石,而人,是一個國家成長的基石,我們需要也理當歡迎更多優秀的人進入教師隊伍,我們要為吸引更多優秀的人進入教師隊伍創造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文/言詠

編輯/彭小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40 字。

轉載請註明: 碩博士競聘中學老師不是悲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