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據澎湃新聞報道,青島大學圖書館借閲量跌至十多年前的10%,每年只有約6、7萬冊的數量,學生一年的課外閲讀圖書量大致僅有2~3冊。對此,有教職工建議成立校、院、系以及跨單位的各級各類有教師引領的形式多樣的“讀書會”,以促進高質量人才培養。
這一建議,引起輿論的關注和熱議。很多大學生網友都表示,自己也很少去學校圖書館借書了。事實上,關於大學圖書館借閲量變低的話題,並非首次引人關注。曾有研究者以山東農業大學圖書館為例,分析高校圖書借閲量,調查結果顯示:“有64.93%的學生認為沒有充足的時間閲讀;37.18%的學生認為不能堅持閲讀”。這些數據和現象,讓一些教育工作者和不少愛讀書的網友感到擔憂。
在漫長的人生裏,大學時代恐怕是讀書心思最純粹、最有可能專注閲讀的時期了。此前,學子囿於高考壓力,不能在書海中縱情遨遊,而畢業後,又要面對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能長期堅持閲讀的人,就更少了。但是,的確有一些年輕人,不珍惜、也不重視大學時期的讀書機會,寧可把時間用在吃喝玩樂上,也不願去圖書館裏坐坐。甚至有個別同學在“打遊戲”中消耗了四年求學時光,學無所成,浪費青春。對於這些不珍惜閲讀機會的大學生,高校確實應當加強教育工作,積極引導他們去圖書館學習,或博覽羣書,或提升專業水平,總之,需要“坐得住”和“看得進去”。
與此同時,我們不能把大學圖書館借閲量變低的原因,簡單理解為“學生不願意看書”。首先,正如上述調查數據顯示,確實有不少大學生,是希望能多去圖書館看書的,但由於種種現實因素的限制,沒有時間和精力“泡圖書館”。現在不少大學生從入學之初,就意識到了較大的就業和生存壓力。他們認為與其把寶貴的時光用在看書上,不如多實習,提前接觸社會,進而提升將來的就業競爭力。還有一些學生考研目標很明確,並懷有強烈的應試心態,只看自己專業裏的一點東西,無暇博覽羣書。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現在電子閲讀十分流行,不少人會直接購買電子書,通過PC端和手機App上的電子閲讀軟件看書。
從科研的角度來説,過去人們認為的“必須去圖書館查資料”,也已經不是今天做學問的“必由之路”了。網上的學術信息,足以應對人們的需要,而電子搜索和數據庫的普及,也讓很多人不需要到圖書館寫論文,通過電腦就能接觸到海量信息,進而完成科研工作。從這一點來看,大學圖書館也要與時俱進,轉變職能,增強數字資料的儲備量和檢索能力,更方便學生的使用,讓更多人願意進入圖書館。
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的“組建讀書會”的想法,確實很有價值,但要想在短期內、全方位地解決上述問題,恐怕並不容易。但進行一些嘗試,總歸是有益的。其中最重要的,還是要提升大學生的閲讀熱情和興趣,而不是讓人在完全功利的心態下讀書。再者,學校可以拿出一些獎勵方案,來激勵學生閲讀,營造良好的閲讀氛圍。此前,有些高校圖書館,通過後台數據選出借閲量最多的幾個學生,並評選其為“閲讀之星”。這種評比活動,也有一定的積極示範作用。
至於“讀書會”的形式,則不必拘泥於具體的空間,可以搞線下的活動,但也不能忽視線上的交流。筆者就曾在多個圖書館或出版社組建的“讀書羣”裏“潛水”,發現很多人已經將閲讀當成日常的生活方式,隨時可以在羣裏與人交流、討論。由此一來,“讀書會”的功能就大大提升了,還能讓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收穫。
説到底,儘管閲讀和學習是需要終身堅持的事,但在大學時代“泡圖書館”,確實是非常寶貴的契機。年輕的學子們不應浪費如此美好的時光,畢竟,能在書海中自由遨遊,是無比幸福的事情。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